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影响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及行使。厘清"网络语言暴力"释义、存在形态及形成原因,指出其社会危害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质,进而探寻解决之道。"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下的网络言论自由应建立在网络相关立法的基础上,依靠精神文明建设和网民素质提升,仰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行业自律,更加保护而非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2.
分散主体的语言攻击在开放性的互联网场域中聚合,异化为足以侵害法益的语言暴力。由于网络言论自由之刑法界限模糊,损害结果的责任主体难以定位,传统罪名在诸如“网课爆破”事件上存在虚置风险,其根基是主观入罪条件的瑕疵以及法益的过度抽象化。对此,应当以“实际恶意”补强主观入罪条件,视个体法益为刑法所保护的对象,弥合社会危害性与需罚性之间的间隙。同时,应厘清组织者、参与者及中间服务商(ISP)的地位,合理分配三方刑事责任,于各个环节全面遏止网络语言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暴力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构成民事侵权,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我国现有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不统一,应将网络语言暴力作为特殊侵权加以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4.
日益增多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从而实现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平衡,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期代表话题关注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孺 《求索》2010,(12):140-142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已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社会里,政治参与方式、传统的权力结构与分配机制都发生了转变,这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公共生活的议事模式也由此从相对"精英主义"的架构转为了一种相对"大众主义"的结构,整个议事过程中的草根性与"年轻化"得以凸显。然而,网络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有悖于德性的甚至违法的言论或行为显现并迅速传播,"网络暴力"由此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或精神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我们无意解决网络暴力的监管问题,本文的要旨在于分析"网络暴力"行为的主体特征,为监管部门的相应决策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是新时期青年反哺的新形式.网络语言的青年文化反哺功能已经在虚拟和现实世界凸现出来.推动网络语言发展与青年文化反哺的良性互动,既需要前辈人对网络语言的认知、接纳,尤其是要自觉融入到青年中,又要正确引导网络语言,防止网络语言暴力.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网民提供了丰富和便捷的生活服务。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出现了诸如炒作无底线、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欺诈侵权等网络乱象,给网络社会道德秩序带来极大冲击。对此,应从全面提升公民网络道德素养、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完善网络立法和管理规范等方面下功夫,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言论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美国宪法条款的言论自由为广义概念,包含了"纯粹言论"和"象征性言论"。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是受到限制的,具有相对性。该条款在美国的司法适用中时而宽松时而收紧,均需进行个案裁量,与具体的案情以及社会现实和国家利益考量密切相关。言论自由相对性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一权利在我国的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利大于弊,但存在的弊端仍然不可忽视,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其表现之一。政府作为社会监管主体,要不断完善自身,通过立法和加强监管为网民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传播,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网络时代。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既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又成为炒作和造谣的摇篮,体现了我国网络环境视角下的言论自由法律上的缺失。本文主张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应当从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角度出发,实现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的接轨。  相似文献   

11.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宪政价值是指公民在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民主、法治、人权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维护民主和实现民主的当代路径之一;它有助于实现法治、破除人治;它既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权的保障工具.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公民有序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提供了立法保障.无需质疑,网络言论自由权属于宪法上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其实质是时代驱动下的传统言论自由权的更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12.
正新的表达平台给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权利不是绝对的",自由的行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会受到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与限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受到宪法的保护,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网络言论行为合法与违法的界限。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制,恣意诽谤、网络暴力等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3.
网络言论:自由与管理适度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保障和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网络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权.本文从借鉴国外网络管理经验出发,以我国网络管理的主要矛盾为切入点,提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与政府管理要适度平衡的观点,并对二者适度平衡的原因、依据进行探析,以及针对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骤增,网络语言异军突起,风靡全国。随之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本文综合业内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拟对网络语言的概念、网络语言的类型、网络词语的生成方式、网络词语的性质、网络语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魏海平 《求索》2013,(3):162-164
模因是个人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它能将一个人的记忆复制到他人的记忆中去。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一种思想或信息得以仿制和传播时,其本身就具有了模因性。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阐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言文化学理论。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状态,由网络语言演变而来的网络流行体就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语言模因"概念类似于生物基因的复制和传播,是人脑通过模仿进行传播的文化基本单位或对象。从网络体的特性可以看出,产生"语言模因"现象的动因是人们追求新颖、从众、寻求认可的社会心理因素。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语言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期间,当时尚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时,"语言模因"所衍生出的模因网络体将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产生和增长。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语篇模"模因现象,网络体是否能在自然语言发展过程中永葆生命力而得以持续传播,并成为一种稳定的语言表达形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语言发展经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解析大学生网络语言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络语言是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际和发表言论的语言 ,是他们张扬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产物 ,有着积极和消极两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和认识网络语言 ,客观而全面地看待网络语言 ,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修养 ,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暴力",是未来民主化进程必定要经历的暂时性社会混乱在虚拟空间的提前预演。  相似文献   

18.
网络言论自由借助互联网平台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当言论。因此需要明确网络言论边界,并通过法律对滥用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加以规制,以保证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9.
自从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以来,具有时代感的新潮语言不断被发掘和创造出来,这些网络语言是时代的记录,它促进和丰富了语言的发展。不过,网络新语言的创造,也是把"双刃剑",除了正面体现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等以外,  相似文献   

20.
论网上“言论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论自由”作为人类的理性追求,是健康社会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标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使不受限制的“言论自由”成为可能。但“言论自由”具有双刃作用,如果滥用“言论自由”,就会使网络成为盗版、窃密、造谣、人身攻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