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我国宪法学界,关于宪法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但始终都未能触及宪法的最本质的属性。本文在对传统的宪法概念进行梳理辨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宪法的发展历史、内容以及形式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对宪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宪法是分配和规范国家权力的基本法律准则。  相似文献   

2.
王川 《法制与社会》2010,(18):16-17
我们不要试图想一劳永逸的对宪法的涵义给予准确的界定,也不要试图去证明谁的宪法概念才是正确的,面对宪法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目前,我们不妨也令宪法概念以多样性的方式存在。本文认为不去追求宪法概念的统一,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对复杂的宪法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对不成文宪法的专门研究,将有助于宪法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平衡。但目前从基本概念到该专题的扩展性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未见系统性成果。“不成文宪法”是一个多义的、历史的和相对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混乱源自语义的歧误,而不成文宪法形成与形式特征的明确则是划分成文与不成文宪法类型的基础。以两类不同宪法类型的特征为标准,就能够对不成文宪法国家类型形成较为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刊发了《宪法课》的长文,宪法学者王人博指出,“宪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分权保持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限权的最终目的则是保障每个老百姓的公民权利”。乇人博还说:“校园里需要宪法课,我们的社会当然也需要一堂宪法课。”每天耳濡目染,大家自然会认为宪法就是约束政府行为的。王人博新书中有句话:“宪法像毕业证,它记载了学业的结果。拿在手里若有一种沉甸甸感,那这个民族就毕业了。”  相似文献   

5.
王惠玲 《法律科学》2008,3(1):57-68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宪法序言形式和内容的实然规定状况具有不可抹杀的意义。定量分析表明,规定宪法序言是普遍的现象,大多宪法序言是有关宪法本身的规定。不同地域、不同发达程度、不同文明、不同法系之间宪法序言的形式和内容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国家性质的宪法尽管在是否规定序言上差异不大,但在内容上差异显著,进而影响到序言字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定义和内涵有着诸多争议。古典自然法学就认为"人权"就是人的自然权利,来自于自然法的规定,是"天赋人权"观念的直观体现,但自然法是什么?又规定了哪些具体的权利?这些都是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有学者将"人权"定义为"人作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但这一释义也有其模糊之处,"人权"这一概念究竟是人作为人的外表和属性才享有的权利,还是一种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享有的权利?基于此背景,本文将以人权在我国宪法中的具体适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人权保障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宪法关于人权的基本条款及其适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改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法制化建设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就说明了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挥宪法权威的主要途径。国家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以及领导人只有在熟知宪法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够根据国家的发展情况,正确的实施宪法,为我国法制社会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加强对公民的宪法知识教育,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才能够一步步的实现宪法的社会化。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宪法实施现状进行阐述,进而引出宪法社会化的相关内容,并提出有效措施来加强宪法的实施和宪法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宪法权利但书是对宪法权利的限制,宪法义务是制宪者(人民)要求自己对国家的义务(服从法律)。权利但书与义务在主体、所禁止侵犯的对象以及与权利的关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宪法权利但书与宪法义务都是原则性的,并具有某种程度的重合性。各宪法权利但书形成了整个宪法权利的关系网。作为义务对他人的义务往往伴随着权利及其权利但书;对国家的义务则伴随着国家权力及其权力但书;宪法权利但书中的重要元素——"公共利益"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春红 《中国司法》2004,(11):67-70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其功能是其内涵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一个国家虽然制定了宪法,但如果宪法理应具备的功能没有在宪法中全面体现出来,那么这个国家就只有形式意义上的宪法而无实质意义上的宪法。无宪法功能则无宪法可言。因此,正确认识宪法的功能就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宪法解释:"麦迪逊两难"之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进学 《法律科学》2006,24(6):10-14
在美国宪法解释实践中长期存在着被学者们所称的“麦迪逊之两难”问题,即民主多数统治的自由与少数自由权利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似乎不可消解的张力之中。不同的学者和法官由于基于各自不同的民主与宪政原则,而在宪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解释方法与立场,主要分属两大宪法解释流派:原意主义和非原意主义。然而,认真考察和分析美国宪法与宪政原意与原则理想,则会得出“麦迪逊之两难”命题不过是一个假命题的结论,因为真正的民主自身包含着自由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宪法解释的功能、原则及其中国图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苗连营 《法律科学》2004,22(6):34-42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宪法解释是宪政理想现实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功能就在于宪法的适用,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只能是第二位的、派生的。历史解释原则和共时解释原则皆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但它们在我国目前所能发挥的功能都是非常有限的,且难以得到实证支持。"宪法该由谁来解释"这样的问题只有在宪法得以真正适用之后,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论宪法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宪法逻辑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宪法原则。涉及了宪法原则的三个法理特征,即宪法原则的正当性、确定性和有效性。作者认为,宪法原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问题,而非事实问题,因此,解释以价值形态存在的宪法原则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应当是“宪法原则应该是什么”,而不是“宪法原则是什么”。作者主张,宪法原则应该是“决定‘形式宪法’形式和内容的基本价值准则”,宪法原则的功能在于“反对特权现象”,宪法原则源于立宪主义的实践和对宪法功能与普通法律功能的区分。宪法制度必须以“反对特权”为目的来设计相应的手段性措施。这是宪法制度构造的逻辑起点。由此可以产生“目的性宪法原则”与“手段性宪法原则”两类互为因果的宪法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3.
翟志勇 《清华法学》2013,7(3):86-97
本文以戴雪的《英宪精义》作为切入点,考察了戴雪、弗里曼、梅特兰、布莱斯、詹宁斯、惠尔等英国宪法学者有关不成文宪法的种种认知,进而指出,所谓的以完法惯例为核心的英国不成文宪法,实际上始终从属于成文法律,不成文宪法并非英国宪法学研究传统中的主导概念,它只是在成文宪法视角下被贴上的一个标签,英国宪法学者主要关注的是英国宪法的实质而非不成文这个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宪法《权利法案》第四、五、六条修正案所规定的内容并非仅仅是刑事程序,而是公民的宪法刑事程序权利。美国学界主流观点与司法实务判例对这些修正案的误读,导致有利于罪犯却伤及无辜的后果。通过重新赋予这些条款以宪法权利属性,阿玛尔认为可以避免颠倒事实和压制真相,起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作用,并体现宪法的人民性。对该问题的研究,客观上有利于在回应全球司法改革趋势的前提下,思考我国的司法改革对策,并可帮助廓清宪法权利与公民普通法律权利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宪法已经颁布实施了31年,在这31年中,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日趋成熟,关于宪法学的理论研究也硕果累累。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一直缺乏比较准确的定量分析,针对这方面的实证调查和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水平以及大学生对于现行宪法的观点和态度,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期望从中分析原因并找寻对策,以推而广之,促进全体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略论宪法的人本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本精神体现为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就宪法的产生、基本内容及其实施目标而言 ,贯穿于其中的乃是人本精神。因为 ,人民是为了最有效地保护自己才制定宪法 ,宪法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围绕公民基本权利而设定 ,而保障人权自然就成为宪法实施所追求的目标。人民政府应当以宪法的人本精神为执政理念 ,执政为民 ,服务于民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体现出宪法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宪法解释     
什么是宪法解释?各国学者看法不一。西方学者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将违宪审查和阐明宪法的含义两者的统一作为宪法解释的内容。我们认为,宪法解释就是宪法解释机关依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宪法条文的含义作出的有拘束力的说明。宪法解释和违宪审查是两种不同的权限,应该加以区分。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的目的不同。宪法解释的  相似文献   

18.
彭真主张从国情出发确立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他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到位前,还谈不上全面的宪法监督,宪法的真正实施和监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彭真对如何开展宪法监督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他还身体力行地、创造性地推进宪法监督工作的开展。彭真关于宪法监督的一系列观点以及他推进宪法监督工作的措施,在今天看来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发展权与宪法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导入以人权为价值内核的宪法 ,是发展权实在化和21世纪宪法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发展权的诞生发展了传统宪法的人权原则 ,并在人权主体、人权内涵和人权形式诸方面拓展了宪法人权的内容 ;而增进以人的全面发展即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为内容的发展权 ,则是实现民主宪政的基本途径 ;发展权是对传统人权观的超越 ,必然要求重新审视宪法人权的主体、含义、构成要素 ,特别是集体主体人权的法律确证和司法救济问题 ,这些问题又必然给宪法哲学和宪政实践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宪法的社会性与大众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不能只满足于从形式法治上给宪法下定义,而应从法理上对宪法特别是社会主义宪法的根本性质与理念作进一步研究。把宪法定位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不够的,因为它基本上以国家、国家的执政者、执政党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宪法主体来立论的,而没有关注到宪法首先是社会主体———人民对国家既控权又限权、既支持又防卫的“约法”。文中就“宪法既是国家法,更是社会的法”和“宪法的大众化”两个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