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欧洲新犯罪学协会主席伏尔克·迪特曼教援和德国蒂宾根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犯罪学协会名誉主席汉斯·尤尔根·卡尔纳教授的盛情邀请,浙江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以会长邬兴华为团长的浙江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专家代表团,从10月3日至16日,赴瑞士与德国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国际犯罪问题座谈会。与会期间,代表团会见了德国著名犯罪学家、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前所长亨特·凯泽教授、德国著名犯罪学家、国际被害人学会会长汉斯·约阿杀姆·斯奈德教授,以及瑞士犯罪学学会会长等学者。  相似文献   

2.
根据美国《少年罪犯与被害者:1996年暴力犯罪最新资料》显示,从1980—1994年,美国约有30200名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被杀害,15年来,美国被杀害总人数增加1%,而18岁以下少年被害人数却增加了47%,在1980年年平均每天有5名少年被害,到1994年增加到每天平均有7人被杀害。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学者阿·阿·普里加林在俄国《共产党人》杂志2003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过去和未来的争论》一文,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发展前景问题作了评述,现将该文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问题》杂志2004年第5、6期发表了俄罗斯当代自由主义派经济学家——叶·盖达尔和弗·马乌联名撰写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理论与“世俗宗教”之间(自由主义的辩护)》。文章发表后在俄罗斯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亚·布兹加林、亚·科尔加诺夫和列·格列布涅夫先后在该刊发表文章作出不同的回应。①这些文章又引起了进一步的争论。在这种背景下,《经济问题》杂志编辑部于2004年10月召开了题为“马克思的遗产与当代经济学”的圆桌会议,②邀请持不同观点的各派主要代表出席。杂志主编、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列·阿巴尔金主持会议。盖达尔和马乌的观点受到大多数与会学者的驳斥,也得到少数学者的赞同。众所周知,俄罗斯自独立以来,官方一直主张“非意识形态化”,俄联邦宪法明文规定,任何意识形态不得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遭到排斥,自由主义一度盛行。但如今,俄罗斯学者在探索国家发展战略之际,他们又不得不试图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学说中寻找方法。尽管与会的学者们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承认马克思的遗产今天仍有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苏联解体以来,在《经济问题》这样的主流学术刊物的主持下公开讨论马克思的理论遗产问题,在俄罗斯十几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本刊将连续发表俄罗斯学者关于“马克思的遗产与当代经济学”问题的争论材料。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学者彼特·贝哈兹在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 2 0 0 4年第 77期上发表书评 ,介绍迈克尔·纽曼的新著《拉尔夫·米利本德与新左翼政治》① ,认为这本传记作品较好地反映了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米利本德的生平和思想 ,同时贝哈兹也结合澳大利亚左翼运动的研究状况 ,介绍了米利本德及其主办的《社会主义者记录》杂志对澳大利亚、北美和法德的政治学研究和国家理论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拉尔夫·米利本德是著名学者、独立的社会主义者 ,也是英国《社会主义者记录》杂志的作者和编辑。在我们年轻的时候 ,他就以与…  相似文献   

6.
"核心欧洲"话语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月31日(星期六),欧洲的几大重要报刊——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日报》、法国的《解放报》、瑞士的《新苏黎世报》、意大利的《共和国报》和《新闻报》、西班牙的《国家报》——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发表了七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系列文章。文章主题鲜明而统一: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主张多极世界,要求加强联合国的作用;要求加强欧盟的政治统一,以“核心欧洲”为基础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文章发表以后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学者纷纷撰文,或赞许或批评,掀起了对“欧洲话语”进行讨论的新一轮热潮,国内《社会科学报》、《读书》杂志先后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德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师保罗·米夏埃尔·吕茨勒(Paul Michael Lützeler)的文章《但愿我们成为一个共和国》探讨了“欧洲话语”的起源,指出了上述系列文章中存在的缺陷。文章发表于2003年6月4日的德国《时代周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德国《时代》周报 2 0 0 3年第 2 3期 ( 5月 2 8日 )发表该刊记者采访瑞典首相格兰·佩尔松的谈话记录 ,题为《你们现在不要灰心丧气》。佩尔松根据瑞典的成功经验指出 ,德国的改革必须从节约国家开支 (主要是社会福利费用和行政机关经费 )着手 ,要想维持福利国家 ,必须首先改革福利国家。现将这一谈话全文和采访记者乌韦·让·豪伊泽尔写的短评译出发表  相似文献   

8.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社会主义》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德国学者约翰·P·尼尔森(JohnP·Neelsen)题为《反对全球资本主义:新社会运动》的文章,分析了新社会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新社会运动的主要特征以及新社会运动面临的问题。作者认为,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是老社会运动特别是工人政党和工会无法在政治上和纲领方面应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挑战的结果,新社会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青年人,在西方参加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间阶层。新社会运动与传统政党保持距离,并拒绝组织自己的政党,将政治理解为一种立足基层的永久参与过程。它的问题是:它要想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9.
世界风险社会:失语状态下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并先后发表了《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与政治》以及《解毒药方》等著作 ,在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反响。“9·11”之后 ,乌尔利希·贝克更是提出了“世界风险社会”的概念 ,并于 2 0 0 1年 11月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发表了题为《哑口无言的失语状态———关于恐怖主义活动与战争》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 ,乌尔利希·贝克提出何为“世界风险社会”以及在这一视野中对一些概念如恐怖与战争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以及国家与主权等提出批评并重新作出诠释 ,本译文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2004年5月7日,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提出了"北京共识".5月11日,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全文发表了他撰写的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北京共识"的提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那么,"北京共识"讨论的背景是什么?其实质和意义是什么?中国学者对"北京共识"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立场?对于其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俞可平教授.  相似文献   

11.
德国《新社会》月刊2002年7、8月合刊发表了塔季娅·布塞的书评《愤怒的沉思》,对2002年慕尼黑出版的一部批判全球化的德文译著《全球化黑皮书》作了介绍。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资本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篇访谈文章最早发表在网站http:aurora.icaap.org的2004年8月在线“采访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栏目中,后该文被稍作修改后正式发表在2004年11月的《每月评论》(MonthlyReview)上。采访人丹尼斯·瑟龙是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师、该校“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及其挑战者”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被采访人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则是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马克思的生态学》、《脆弱的星球》和《生态学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等著作,被誉为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阿雷格里港宣言》及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http://www·zmag·org网站2005年4月2日发表了题为《〈阿格雷里港宣言〉及评论》的文章,该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加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的19位世界著名的进步学者,包括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萨米尔·阿明、贝纳德·卡森(Benard Cassen)、沃尔登·贝洛(Walden Bello)等共同起草的《阿格雷里港宣言》;第二部分是南非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邦德对该宣言所作的逐条评论。现将该《宣言》及邦德的评论译介如下。《阿雷格里港宣言》自从2001年1月召开第一届世界社会论坛以来,无论在国家还是在地方层面,社会论坛现象已超越自身而扩…  相似文献   

14.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理论家之一。伊格尔顿说,正是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标志着“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W·约翰·摩根在丹麦《社会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上发表书评,介绍了澳大利亚学者保罗·琼斯(Paul Jones)的著作《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一种批判性的重建》(RaymondWilliams s SociologyofCulture:ACritical Reconstruction,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04)。其主要内容如下。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上来看,“文化”概念是人类社会研究的核心。埃德温·泰勒爵士(Edwin Tylor)对“文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20 0 4年 2月 2 8日 ,美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于纽约去世 ,享年94岁。世界左翼学者随后发表了很多纪念文章 ,这里选取的是《每月评论》网站 2 0 0 4年 4月 10日刊登的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所著的题为《纪念保罗·斯威齐》的长篇悼念文章。该文结合斯威齐的生平、著作 ,详细地介绍了斯威齐、他创办的《每月评论》杂志和每月评论出版社在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和推进社会主义运动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对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极有帮助 ,现摘译如下 ,以纪念保罗·斯威齐。一保罗·斯威齐 1910年 4月 10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16.
叶·盖达尔、弗·马乌和列·格列布涅夫的自由派观点(参见本刊2005年第11期),遭到了许多俄罗斯学者的批评。其中有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批驳,有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盖达尔等的观点提出质疑。现把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其他学者在《经济问题》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以及在“马克思的遗产和当代经济学”圆桌会议上的发言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过时,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自由派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理论与…  相似文献   

17.
德国历史学家哈拉尔德·诺伊贝尔特(HaraldNeubert)在德国《社会主义》杂志2003年第1期上发表《无能的政治宗派?——民社党在选举失败和格拉党代会后的危机》一文,分析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以下简称“德国民社党”)面临的危机,认为该党迫切需要消除一些障碍,以促进党的革新。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民主主义:共同的基础和争论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译文是托马斯·迈尔向 2 0 0 1年召开的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学者论坛提交的论文。该论坛为德国、荷兰和奥地利三国社会民主党下属基金会主办 ,出席者是除英美外的欧陆有社会民主党背景的专家学者 ,他们对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进行了质疑 ,从各个方面探讨了新世纪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不同模式 ,提出了“多样化的第三条道路”概念。《多样化的第三条道路 :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学者论坛文集》即为此次论坛的论文集。托马斯·迈尔为多特蒙德大学教授 ,是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理论家 ,曾是德国社会民主党 1 989年柏林基本纲领的主要执笔人之一 ,现任该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 ,艾伯特基金会政治教育学院院长 ,已发表了许多论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1 998年曾发表《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 2 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 (殷叙彝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年版 ) ,本文从基本价值观角度进一步阐发了欧陆社会民主主义的革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德国《明镜》周刊2003年第18期发表了该刊记者采访摩洛哥著名作家塔哈尔·本·叶隆的谈话记录。叶隆从1971年起主要居住在巴黎,他写了一些反映由文化、宗教和民族多样性产生的冲突的小说。这里叶隆谈了他对伊拉克战争的后果、阿拉伯人民精神上受到的伤害和文化冲突的危险以及民主制建设的困难等问题的看法。现将这一谈话记录的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德国第二届“红绿联盟”政府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福利制度改革遇到了强大阻力,社会民主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明镜》周刊2004年第32期发表了一篇该刊记者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社民党的重要理论家彼得·格洛茨、柏林的艺术家马尔库斯·吕佩尔茨的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德国社民党的衰落、两德统一的后果、福利国家的错觉和国家凝聚力等方面的问题。访谈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