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影响被告人的心理,就是针对被告人在审讯中不同的心理状况,采用适当的审讯策略和方法,促使被告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从而将他所犯的罪行全部如实地供述出来。这个问题是审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提高审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是有益的。(一)审讯被告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  相似文献   

2.
审讯是检察机关办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在预审阶段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侦查活动。研究和准确掌握贪污、贿赂罪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的因素,并适时运用科学、巧妙的审讯方法和策略,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是搞好审讯工作、促使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审讯是预审人员为了证实犯罪和查明犯罪人,对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被告地位的人依法进行讯问的一种侦查活动。被告人深知审讯的结局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必然在审讯中进行顽强的对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讯是一场尖锐的、复杂的、面对面的心理战。在审讯过程中,被告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甚至是瞬息万变的。这种情况除了受审讯时的情境因素影响外,还同被告人的案情、性别、年龄、经历、气质、性格等因素有关,与预审人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熟练的讯问技巧对被告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也有直接关系。要制服罪犯,迫使其认罪服法,就必须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订出合乎实际情况的审讯方法。这就要求预审人员在实施预定的审讯方法以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4.
<正> 审讯的不能正确进行,除审讯人员自身因素外,主要是被告人头脑中的供述障碍。能否突破这种障碍,是审讯工作成败的关键。因而,审讯人员应尽全力探寻被告人头脑中存在着怎样的供述障碍,并找准其相关因素,设法打破其供述障碍,使之产生供述动机并形成供述决意,乃是审讯工作研究的焦点。大量审讯案例提示,在导致被告人拒不供述的多种因素中,除不以被告人个人  相似文献   

5.
钱昌夫 《人民检察》2012,(13):76-78
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反贪审讯工作也是如此。侦查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审讯谋略,才能突破口供、扩大线索、查清案情,达到反贪审讯的目的。如何在反贪侦查审讯中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审讯模式的变化,并进行符合审讯规律的施压值得深入的加以研究。一、审讯中的变化审讯过程中,如果审讯的模式、方法等一成不变,会让犯罪嫌疑人适应,影响审讯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及时调整审讯方式。在审讯时间、场所、审讯人员组成等方面及时变化,充分调动犯罪嫌疑人的思维,取得理想的审讯效果。  相似文献   

6.
浅谈形式逻辑在刑事讯问中的运用邵健,张振智讯问被告人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是审讯员与被告人面对面的智慧较量。在讯问过程中,审讯员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揭露被告人的真实面目,使其伏罪;而被告人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也总是要挖空心思地狡辩、抵赖。在这种交战中。...  相似文献   

7.
讯问,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只能对被告人适用。它是从被告人口中取得供词,查明有否犯罪行为,犯罪情节和性质及同案犯,检验和核实罪证材料,保证不放纵有罪的人,不冤枉无辜的一项侦查调查。审讯是讯问在预审工作中的又称。讯问含有审问的意义。讯问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回答讯问是被告人的义务。刑事诉讼法第六十  相似文献   

8.
<正> 被告人在侦查、审判阶段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侦查是刑事诉讼中的最初阶段,过去,国内学者对外国法律规定被告人在此阶段可以享有哪些权利尚无论及,故本文仅就此作一个比较研究。 通观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在侦查阶段被告人享有的诉讼权利主要有: 1.获知本人被告发或被控告的权利 英美的法律规定,逮捕人时,逮捕状上  相似文献   

9.
律师在场权是现代西方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和沉默权一起构成了被告人制约国家权力、捍卫自身权利的两柄利剑。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移植沉默权的土壤,保障被告人的人权,只能依靠完善现有的刑事诉讼制度,赋予被告人律师在场权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律师在场权的含义及其权利性质律师在场权是指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国家追诉人员对其审讯时,享有由律师在场陪同的权利。其目的是通过律师对审讯过程的监督、防止审讯人员滥用国家权力,侵害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对这种权利的性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认识:第…  相似文献   

10.
在2008年7月召开的全国检察长座谈会上,何家弘教授谈到侦查人员的审讯方法时提出要从"硬审讯法"转向"软审讯法"。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侦查人员审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方法都是很"硬"的,其基本特征就是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1.
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不仅是一种高职能的犯罪,而且由于作案时有职务之便,犯罪分子很少留下有力证据,致使实践中常常出现因嫌疑人不认罪而难以定案的情况。因此,审讯工作的成败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职务犯罪侦查的成败。加强职务犯罪审讯方法的研究,在当前职务犯罪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审讯是一种面对面的心理较量,一切审讯活动应围绕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进行,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如果我们在心理上战胜了犯罪嫌疑人,同时又为其供述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那么,犯罪嫌疑人如实作供…  相似文献   

12.
建立审讯主体形象人的形象也属于人体语言范畴,审讯主体形象是指对审讯人员的外貌、服饰、气质、知识、水平等综合因素的评价,这种评价产生于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对审讯人员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将在整个审讯过程中对犯罪嫌疑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名合格的审讯人员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要通过三个方面建立自己的形象。一是外貌整洁,服饰大方合体,言谈举止大度得体,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职业警察,一个有能力、合格的审讯员。二是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要充满自信心,要有必胜的信念,让对方明白你完全能够驾驭的心理活动,控制整个审讯过程,你代表着法律,执行着法律,能够影响案件的处理,决定着他的前途、命运,能改变他的一切。三是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要让对方知道,你虽然是一名职业警察,但你对待他是公正的,无任何偏见。虽然他是犯罪嫌疑人,但你在人格上尊重他,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堂堂正正、普普通通的人。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人权保障呼声的高涨以及对身体强制审讯方法弊端认识的深入,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审讯策略正面临着由身体强制向心理强制的转型.而近年来美国司法实践中频频暴露出的由心理强制导致的强迫虚假供述为我国认识心理强制审讯策略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样本.在心理强制的审讯时代,要想有效防止心理强制导致的强迫虚假供述,必须从强化审讯时间以及心理强制策略的规制、加强特殊群体的保护、建立科学的"三步审查法"以及实施警察讯问录音录像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及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辩护律师在最终作出某种决断时,往往是凭自己从法院查阅的案卷材料或者作些必要的补充调查后来决定的。虽然这些办法是一种必要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它绝不是唯一的办法。笔者通过多年的办案实践,觉得认真分析被告人委托辩护律师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最后决断的形成,有时甚至可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为什么了解被告人委托辩护律师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辩护律师最后决断的形成呢?那是因为心理状态反映着一个人的动机和目…  相似文献   

15.
<正> 七、案件审讯案件审讯是司法机构对案件的诉讼双方当事人进行的讯问,是诉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审讯,通过查对证据,才能对案件作出判断。秦司法机构在受理案件后和作出判决前,一般都要经过审讯。秦统治者对案件审讯作了一系列规定。 (一) 原被告双方到场云梦秦简《封诊式》共收录治狱式例23个,除《贼死》,《穴盗》两案的作案人在逃,有待捕获,《经死》一案的自缢尚待查清之外,其余二十个式例均提到了原告人和被告人(有些原告是官吏和治安人员)。其中《告臣》、《黥妾》、《告子》、《疠》和《毒言》等还记载了对  相似文献   

16.
第一步:初审松。在审讯初期,不是频繁进攻,而是进行冷处理,采取悬而不审、以静制动的策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给犯罪嫌疑人心理斗争和醒悟时间,同时也使办案人员进一步争取时间去熟悉案情,制定讯问提纲,分析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并在讯问前尽可能多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以便做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战。二是有意识地对某些犯罪嫌疑人造成一种精神压力,消除其侥幸心理和抗拒心理,促其产生悔罪心理和畏罪心理。一般情况下,经过冷处理,被审讯人孤独感和急燥心理就会加剧,往往会主动要求提审或交待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审讯道具,是指在审讯活动中,审讯主体为了给审讯对象造成心理压力,控制其认知和意向,迫其就范所精心设计、选择并陈列在审讯场所,且故意让其随时窥见的器物。审讯中的暗示,是指在审讯活动中,审讯主体为了达到审讯的目的,有意使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对审讯对象施加心理影响,引导审讯对象志愿接受审讯主体的意见,继而交待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18.
在办理刑事案件工作中,哲学给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每一个办案同志,受理每一个案件,都要涉及到如何分析案情,如何认定案件性质等一系列问题。这当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打击刑事犯罪斗争中,既狠又准: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既维护法津的严肃性,又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怎样才能克服办案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呢? 1.既要重视口供,更要重视证据。办案工作中,我们既要审讯,又要调查,既要询问被害人,又要讯问被告人。而这一切又是紧紧围绕证据进行的。证据是认定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罪重或罪轻的事实。这种事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客观性。它们必须是确实  相似文献   

19.
行贿人的心理动态,是指在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行贿人随着审讯活动的开展,对侦查人员、审讯环境、审讯事项所作出心理反应的过程。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行贿人的口供是确定受贿人、查清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经济往来的关键。在对行贿人的审讯活动中,如何突破行贿人,获取其有利口供是案件开展的重要基础;而掌握行贿人的心理动态,进而取得行贿人的信任,促使其配合侦查人员工作是审讯活动开展的  相似文献   

20.
论侦查中刑讯逼供的主体心理及遏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克勤 《政法学刊》2002,19(5):17-20
侦查中刑讯逼供主体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刑讯以获取口供的心理现象。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的主要心理原因有,封建专制意识影响,法制观念淡薄,对口供的认识误区,职责认知不当,消极情感的干扰,急功近利心态以及责任扩散感与从众心理等。针对这些心理成因,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立法与监督,加大对刑讯逼供罪的惩治力度,提高侦查人员心理素质,增强侦查主体依法办案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