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安梅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4):178-182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英语课堂教学"学用分离"问题较为严重。这个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因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特别表现在英语听说和语法掌握等方面。产出导向法POA理论体系针对的正是中国学生"学用分离"的问题。文章基于POA理论,在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输出驱动后,一定要使相应的输入与输出任务尽可能精准对接,才能有效促成输出的顺利完成,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全国大部分物产资源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在我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当前更多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在这种新形势下,党中央明确指出: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一是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一是狠抓经济建设,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而这两点恰恰构成了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型企业的历史作用。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大中型企业,如何围绕大局认识并发挥应有的历史作用,这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统战工作和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民族关系问题历来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多年来,作为协调民族关系的民族工作部门就是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工作,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民族关系理论是民族问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建设,西部大开发是促进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同时是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建设的一个立足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权利的法律保障。鉴于此,文章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重点研究少数民族经济权利的实现问题,探讨了少数民族经济权利的概念以及内容,分析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保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少数民族经济权利的保障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的法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数经济是我国人民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更好地搞好民族工作,要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都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经济的调查和研究。近年来,我省开始的“六山六水”调查,是继五十年代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地区的综合考察,它牵涉到各个部门,包括了许多学科。其中关于少数民族经济的调查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其方法论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质——兼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质——兼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杨寿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近20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时,如何认识这些成就和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瑛 《前沿》1996,(11)
少数民族经济论李瑛在民族工作中,许多同志弄不清“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区别,认为“少数民族经济”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替代“少数民族经济”,有些搞理论的同志不承认少数民族经济,只承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这些认识...  相似文献   

8.
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列宁认为 ,要把发展民族经济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要在财政上切实加大援助后进民族的力度 ;要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 ,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文明成果和资金技术 ;要重视国家生产力布局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事业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列宁民族经济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多民族的中国并作出了新的发展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经济理论和政策 ,从而大大升华了列宁思想  相似文献   

9.
法治既应是人们理性建构的社会治理模式,同时又当是人们实然社会生活中信奉遵守的规则秩序。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丰厚传统人伦文化和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在国家治理的法治路向中,国家政治权力与公民合法权利的相互博弈整合,要求"国家社会化"与"社会国家化"。此图景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治建设,必然内涵有对西部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习惯规则的国家法治化归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差距的理论视角邓小平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而就其目标之宏伟明确和与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实际结合之紧密而言,首推“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以下简称“共同繁荣”)。发展理论与“真正的民族平等”在邓小平理论中亦很重要,但它们皆属于国际共性的命题,而独有共同繁荣体现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共性与少数民族现代发展个性的完美统一。正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富、后富与共富一样,共同繁荣中也存在先繁荣、后繁荣与共同繁荣的问题,而且民族繁荣与衰汰的两极分化也同贫富…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在适应所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跨区域的经济活动中,民族文化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相际经营原理》一书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在贵州的田野调查资料,将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与中国实情相结合,提出跨"相"经营的理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和民族政治理论四个部分,囊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等重大问题。然而,在民族理论体系蔚为大观的研究中,民族交往的理论建构却显得相对薄弱,尤其是驱动民族交往的深层次因素——民族互惠——更是缺乏必要的价值自证和理论发微。民族互惠作为民族交往交流日趋频仍的内生逻辑,不但奠定了各民族渊源共生格局的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动力。为了实现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帕累托改进,当前我国应该直面民族互惠研究的理论短板,深入探讨民族互惠的理论逻辑、价值自证、历史发掘、内容爬梳和实践推进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石奕龙 《思想战线》2004,30(4):51-54
在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双重性 ,其一是经济趋同于主流社会 ;其二是表意文化呈现出明显的特化特征。首先 ,由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汉族 ,其经济要发展 ,就会呈现出经济模式趋同于汉族的现象 ;其次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民族表意文化上的差异也成了经济发展的资源之一 ,并越来越成为旅游业和少数民族经济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少数民族的表意文化不仅不会在经济趋同中趋同于汉族 ,反而会强化 ,甚至重新创造、诠释和建构 ,并以此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而扩展 ,故呈现出表意文化上的特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人力资本作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为相关劳动主体创造收益的可支配性获利手段,受到特定经济背景与民族文化差异的模塑影响,相较中国主流社会的"普同性"人力资本结构,少数民族人力资本的地方性知识与社群性意义,既具有针对特定群体的另类发展力,又能通过异质性裂变摆脱人力资本开发利用的低效度徘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竞争平台,繁衍与增值中华民族人力资源的内聚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发展是解决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所有问题之关键。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把发展民族经济同民族团结紧密结合、把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没有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基础,要彻底改变少数民族的贫穷、落后面貌,彻底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不可能的。没有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科学的大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大发展,少数民族的彻底解放,也是不可能的。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最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制问题,商品经济问题,民族经济的自主权以及其他民族经济政策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8.
沈海梅  黄府茗 《前沿》2023,(6):23-36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在民族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回响,通过举办学术会、立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以近万篇学术论文成果聚焦少数民族与现代化这一宏大议题。本文梳理了中国民族学老一辈学者费孝通、林耀华对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论述,梳理了中国民族学界有关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阐述,对边疆特殊民族地区、特殊民族的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讨论,以及对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建议与展望。总结中国民族学在7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有关少数民族与现代化的阐述,能更好认识现代化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如何缩小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缩小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及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涛 《桂海论丛》2008,24(6):20-23
民族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经历了以政治平等为特征的发展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全面协调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亨廷顿在其最后著作《我们是谁?》中,看到苏联解体、英国"有了分崩离析之势"时,不禁为美国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而深深地忧虑。这样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亨廷顿之忧",抓住了民族国家作为一种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机制的要害——民族国家合法性根本上来自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对民族国家发出了一个严重的警示。为保障民族认同国家而构建的制度机制之所以会引出国家认同问题,甚至导致国家认同危机,是因为民族国家在发展中遇到了"多族化"问题。正是这样的"多族化"现象,侵蚀了曾经屡试不爽的那些实现和保障国家认同的制度机制,成为了国家认同危机的温床。苏联从建立到解体的过程,完整地演绎了"多族化"引起国家认同问题,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最终导致国家分裂的逻辑,从而触发了"亨廷顿之忧"。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无法置身事外,只有把巩固国家认同的内容纳入到民族政策的政治标的,并以此来对相关政策进行校准和重塑,方能规避"亨廷顿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