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教育工作中,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人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完善和建立我国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也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学校德育的原则和地位、学校德育目的、学校德育内容、学校德育管理体制、形成全员德育新格局等都有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这对保持学校德育工作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顺利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完成学校德育任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比较了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归因特点。不同专业组学生在成败的原因知觉、期望和情感因素上都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显示出各专业组的特点。不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影响学生归因倾向的情境因素,在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并采取教育措施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汤倞 《法制与社会》2010,(15):12-13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情境中,归因和个体的动机有直接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动机的倾向性和强度,从而决定个体的行为。本文对在监狱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运用归因理论理解并预测罪犯的行为,从罪犯的行为推测罪犯的心理特质,继而通过归因训练使罪犯形成积极的,能促进他们发展的归因风格,从而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进行了探索,为归因理论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应用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高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与要求,高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代新人。当前,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广大高校…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方式过于简单和形式化。面对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的问题,笔者从实际、生活、学生三方面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方式。  相似文献   

6.
汪明亮 《法学家》2005,(4):90-97
长期以来,犯罪原因一直被我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排除在量刑情节之外.笔者认为,犯罪原因对量刑有着重要影响,应该成为量刑情节.法官在量刑中寻找犯罪原因情节的过程是归因,量刑归因必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量刑归因偏差违反了罪刑均衡原则,必须克服.笔者认为,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中必须考虑到归因.  相似文献   

7.
学习焦虑水平与成败归因倾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学习焦虑水平与成败归因倾向之关系的研究,直接涉及前因性情绪对归因的影响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焦虑水平对归因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不同学习焦虑水平的学生对于成功或失败的学习结果有着不同的归因倾向,而且,这些不同的归因倾向有着与学习焦虑水平相关联的激励后效。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德育理论的继续延伸和创新的理论。它强调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引导和服务大众,使之更加大众化、科学化。不断探索和建构生活与德育双向联系、作用的模式,反映生活德育的独特价值,是完善我国德育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学界内对生活德育模式相关理论的产生、生活德育模式的几种观点进行述评,从而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为提高生活德育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从整体构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是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这条德育之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形势,全面深化中职学校德育导向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强化学校德育功能的外部条件;科学把握中职生成长规律,把德育目标内容具体化;大力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新整体构建中职学校德育体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既给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又使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挑战。社会变迁所造成的旧价值观念逐步解体,新的价值观念尚未有效重构,在一定程度上又使学校德育陷入了迷惘,这些困惑、迷惘,不仅反映在理论上,而且也反映在学校德育的具体实践中。从德育的影响源的角度看,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德育的影响方向、影响性质、影响内容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影响力。面对诸多困惑,我们认为,学校德育除了应着力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更为重要的,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力,而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甄建光 《法制与经济》2008,(14):127-128
本文认为从整体构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是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这条德育之路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形势,全面深化中职学校德育导向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强化学校德育功能的外部条件;科学把握中职生成长规律,把德育目标内容具体化;大力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新整体构建中职学校德育体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季伟 《法制与社会》2012,(26):221-222,225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实现对于高校树人育人使命的履行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探析当前高校德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实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当前高校德育课程系统中较为弱势的隐性德育课程方面入手,综合当今学术研究前沿成果,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隐性德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具体任务,力图阐释隐性德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实现的客观困境,为如何进一步实现当前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到来,必然会使传统德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我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这种全新的德育环境,必然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儿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15~18岁的年龄阶段,这是他们良好道德品行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以爱国主义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们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克服学习训练中的种种困难,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业,成为受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的技能人才。一定的环境因素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所谓环境育人是有道理的。没有良好的德育环境,德育工作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德育环境是指学校实施德育时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对德育的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人  相似文献   

15.
探究公民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对我们掌握德育科学性、提高德育实效性乃至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个体品德形成与道德发展 ,是个体内在因素对形成德育影响加工、转化的过程 ,是个体内部转化机制同外部德育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平衡、整合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实践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理论的面貌。人类道德活动的复杂性和学校德育的多样性向德育理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哲学意味的新课题,“德育哲学”便成为呼之欲出的新学科。从哲学史的角度审视,道德哲学产生于伦理学之后,并以其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全国价值教育年会住寿县一中召开.北师大石中英教授确定年会的主题为“价值教育与公民培养”。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学校传统德育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加强实效,走出困境。石教授的价伉教育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角度.立足学生的“现存、明天、未来”、“学习、生活、做人、做事”,从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视野,拓宽了学校德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责任生成的道德内涵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是社会性个体间联结的内在基础,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就成为现时代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责任生成就成为青少年学生德性成长的基本任务,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责任生成是源于人的善的本性,是个体在不断地体验与他人、社会、自然和化的依存关系中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应把握这一责任生成机制,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建立良性人际互动以使学生能够体验责任和培育起道德自觉,在激发责任感的同时培养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对中小学生危害很大的不良心理,本文描述了其心理表现,从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方面剖析了形成的原因,并从改善教育观念和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耐挫性和正确的目标取向等方面提出了五条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工作时难免会渗透个人的意识倾向。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向和个性都会导致班主任了解学生产生心理偏差,从而影响到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本文重点分析了班主任在了解学生过程中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及其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