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玉 《中国减灾》2013,(9X):48-49
<正>很少有技术像转基因一样,一诞生就充满争议。最近,科普作家方舟子发起活动鼓励网友品尝转基因玉米,说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方舟子的言行很快引起争议,先是被网友吐槽"你先吃10年",后来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质疑他"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的确,大多数人对于转基因只是略有耳闻,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6亿公顷,其中,中国种植面积超百万公顷。相当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个数字,并且,这个数字极有可能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2.
黄大昉 《时事报告》2009,(10):63-68
2008年,全球25个国家共种植18.75亿吨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到2007年,转基因技术使粮食产量提高1.41亿吨,如果用传统方式实现这种增量,需要增加6.5亿亩耕地。预计到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价值将超过15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正>有的人相信转基因食品安全可靠,有的人不论相关机构怎么证明都不愿吃转基因食品。选或不选,是每个人的自主权。不过,面对身边琳琅满目的食品,许多关心健康的消费者发愁,怎么知道究竟是不是转基因?生活中有无可能完全避免转基因?那些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鉴别转基因食品的方法正确吗?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食品扑面而来自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生产并走向商品化以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200万公顷猛升到2001年的5260万公顷,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2%,其中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就占全世界的99%,余下主要集中在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和南非,全球已有20亿人口消费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5.
《创造》2013,(7):92-93
转基因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划时代科技,还是毒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生物武器"?随着农业部批准发放三个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安全证书,有关转基因的争议再起波澜。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10,(2):72-73
近来。由于农业部去年底批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 2010年2月初.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顺应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之举。对待转基因产品,应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 针对转基因水稻的质疑和辨析,本刊综合新华社等相关报道,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铂程 《当代思潮》2012,(10):45-46
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最安全的环境。然而,最近一个美国科研机构发布了它们对24名中国湖南省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的结果,引发了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环境、健康和法律的轩然大波-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转基因大米的实验对象吗?  相似文献   

8.
追问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耀东 《前沿》2004,4(12):206-210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方法不能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也存在生态风险,还可能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策略是在社会与技术的复杂相互作用中找到合理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热词     
大米转基因 即通过人为改变大米的基因使其拥有更好的性状。它可能更具抗涝、抗旱、抗虫害等性质,这些对人体是无害的;也可能增加了大米里的蛋白质含量等,这些对人则是有益的。然而,转基因玉米会杀死男性的精子并导致不育,这一点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已经证实。据悉,转基因研究最先进的国家——美国明确规定转基因食物不准进入人类的粮食市场,也就是说,在美国,转基因食物是不被政府允许作为食物的。日前,中国农业部也已明令禁止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和销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不断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人们在价值取向、网络阵地、语言文字等领域也日渐出现了种种异常倾向.为此,要彻底清除不良思想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防范和警惕思想文化的“转基因”现象,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在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面临着巨大的争议。随着全球人口增加,环境恶化,要想养活更多的人口,转基因似乎成为了人类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转基因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也是重大问题。就我国目前来看,在技术上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应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同时面对转基因商业化的浪潮,我国应该建立“基于产品而不是技术”的监管模式,再加以“生态保险”和“食品安全保险”等方式,提高转基因产品抗风险能力,力图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通过转基因的应用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最终使得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12.
赵庆东 《前进论坛》2014,(11):50-51
<正>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说法,争论的重点应在转基因食品是否会产生毒素、是否可通过DNA蛋白质过敏反应、是否影响抗生素耐性等方面。虽然各国目前已经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500种,可是获得政府批准上市的品种仅40个,不到1%。这说明各国政府对此仍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技术因素之外,还有生态健康和社会伦理等因素需要权衡。植物里引入了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后,它们所提供的食物对人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人们目前对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还没有作出准确的判断,故而造成了当前全球范围内对此问题的激烈争论。我国作为转基因产品的贸易大国,要积极地完善标识制度、完善立法,积极地参与国际条约的谈判、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和利益,从而大力发展我国的转基因产品贸易。  相似文献   

14.
王小琼 《理论月刊》2006,(4):107-110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兴起和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发展,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WTO框架下与转基因产品直接相关的协议包括《SPS协议》和《TBT协议》。这两个协议的相关条款在对转基因产品贸易适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法律问题。改进的办法是拓宽WTO规则,纳入消费者优先原则。另外,我国转基因产品立法也存在不足,需根据WTO规则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孟雨 《前沿》2011,(1):110-112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转基因食品本身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科学的确认和经济、文化等因素,由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也越来越多。世界贸易组织下的TBT协议、SPS协议、TRIPS协议对转基因食品贸易问题的规定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规定有冲突的地方。中国作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大国,要积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生物的研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谈判,参与制定新的规则,大力发展我国的转基因产品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6.
张旭 《小康》2010,(5):55-57
虽然至今尚未出现健康受损事件,但超四成人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接近2/3的人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虽然转基因作物的环保价值也在被强调.但种种意外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这个新物种充满疑虑.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幻动作大片《蜘蛛侠》讲述一名叫彼得·帕克的学生,因被转基因蜘蛛叮咬而具有了超人的技能和力量,与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故事。如今。现实中也有一个被同伴们称为“蜘蛛侠”的穿青族青年。却运用从小练就的超强攀爬着附能力,干起了与蜘蛛侠相悖的违法犯罪勾当。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视野下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评价,主要涉及三类人群,即专家学者、决策者和普通公众.由于各类人群所处的立场不同,转基因食品给他们带来的潜在或现实利益不同,再加之不同的人群在知识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不同评价,从而进一步影响对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包括未来对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评价.从系统论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各种不同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合理性与一致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主粮决策应该扩大公众和社会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大公众和社会参与,有利于创造一种民主和对话的环境,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形成一种政府-科学家-公众各尽其责、共同管理转基因主粮发展的机制,促进中国转基因技术的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务院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继续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同时,加强了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监测。2008-2010年,国内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抗虫棉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成功克隆出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多效基因IPA1,在超级水稻研究中取得关键突破。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