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琴斫艺     
正准确地说,古琴的名称只有一个字——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琴之所以又被叫成古琴,是在20世纪初西方乐器被引入中国后,为了强调其在中国传承的亘古深远性,从而形成的一种称呼。事实上,"古"字于古琴而言,也是当之无愧。从口传史角度追朔,古琴可追溯到人类始祖伏羲氏时期,"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从文字史考  相似文献   

2.
近半个世纪以来,田先生已制作了200多张琴,他说,只能说其中一部分是好琴,这些大都被古琴家收藏了,少量由他保留着。好琴给田先生带来了不尽的欣慰与欢乐。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先生是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入门弟子,从事古琴制作、修复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其技艺可谓当今琴人之佼佼者。他的古琴制作工作室—“虞田琴斋”坐落在北京幽静的小巷中,室内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名琴、名人字画和发黄的老照片。  相似文献   

3.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艺术位列"琴棋书画"文人四大修养之首。从古代到现在,古琴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崇高到衰落到复兴的历程。古琴艺术并不是一个古董式的博物馆的艺术,它的教化功能、怡情功能都在当下能够发挥特殊功能。对于文雅人格修养,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古琴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琴,又称古琴或者七弦琴,是一件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3000余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网络时代发展的最新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带来危机和挑战。当前,应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微课堂"模式、培育校园"微文化"平台、提高大学生"微媒介"素养、优化主流文化"微传播"环境等路径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王湛 《今日广西》2008,(1):67-67
当代古琴大师李祥霆说“古琴是中国民族音乐里的长城、故宫、兵马俑”。汉代的恒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由此可见,古琴在整个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正是古琴的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及源远流长的文化,2003年11月,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李成琳 《公民导刊》2013,(11):52-53
11月7日,是中国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纪念。抗战时期的重庆,文人云集,琴家云集,形成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难得的"文化高峰",而琴人、文人的结社雅集,除了引为同调和知音的欢喜,更有炮火之下斯文不灭的欣慰。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2,(8):95-96
田发银在《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物质生活繁荣的是主流文化的萎缩和多元文化的兴盛。文化多元成了这个时代的基调。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文化多元时代境遇必然遭致现代人价值观的迷惘与困惑。价值观教育的历史使命是整合与通约多元,并用开放性、包容性和统摄性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来导引和形塑现代人的多元价值观,以期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对人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引导、匡正和重建。  相似文献   

9.
李长平 《创造》2019,(4):47-49
一、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繁荣兴盛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一)提高政治站位,要深刻领会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有学者如此断言,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正在从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过渡。  相似文献   

11.
识假的眼力     
识假的眼力,人皆有之。只不过有高低之分罢了。然而,只要戴上有色眼镜,就会导致真假不辨,黑白难分。何谓有色眼镜?俗称“框框套套”,雅称“形而上学”。据《郁离子·千里马》载:工之侨得到一块好木,便制作成琴献给太常乐官。乐官叫人鉴定,鉴定人说:“这不是古琴!”于是把琴退还给工之侨。工之侨知道,鉴定琴的好坏在于是不是古琴,他便请油漆匠在琴身上的漆上裂纹,又求刻字工在琴身上刻上古代篆字,并装于盒内,埋于土中。过了一年,他把琴从土中取出,抱到市上出售,结果有人们高价购买,并把琴献给朝廷。朝廷里的乐官一看是古琴,急忙称赞:“希世奇珍也。”你看,凡是古琴就好,这不是框框套套?这不是形而上学?既然框框套套——形而上学这么厉害,人们哪能找不到对付的办法!于是,你认为外国货总比国产货好,有人就在国产货上印上拼音字母,让你用高价当成外国货买  相似文献   

12.
<正>"琴就是我的生活,从事任何一件事,‘只有死在里面,才能活出来’,不怕没前途,就怕研究不到位。"这是现年75岁的台湾斫琴师林立正的人生体悟。他曾是渔船船长,带领船员远渡重洋,而立之年接触古琴,拜名家为师,后致力延续、提升传统斫琴技艺,推动两岸古琴音乐交流。  相似文献   

13.
漫谈古琴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创于伏义时代。当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时,没有音乐,也没有乐器。琴的创造是人们结束「击木拊石」的时代,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显著标志。至于说琴是伏义所造,文王武王各加一弦,其制乃备的说法,并无确切的历史资料可供佐证,只不过是传说而已。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政协公报》2013,(5):40-40
<正>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据传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琴是我国文人修心养性的必备乐器,被列为文人四好——琴棋书画之一。最为上乘的琴是焦尾琴。我国古代人士创作了大量的悠扬动听的琴曲和琴歌,琴曲即古琴独奏,琴歌即以古琴伴唱。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酒狂》、《潇湘水乐》、《广陵散》、《幽兰》、《离骚》、《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良宵引》、《秋江夜泊》、《静观吟》等,有些已经  相似文献   

15.
侯顺 《理论月刊》2003,(11):123-124
泛文化时代的文学批评过度注重文学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或者美学问题,而成了文化问题,文化批评也成为了文化研究。在泛文化时代,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的“退场”正不易察觉地被认同,甚至被合理化。这要求批评家区分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回归于文学批评,立足于文学本身,注意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秦昆 《传承》2013,(5):16-17
龙州是广西最早对外通商口岸城市,素有"小香港"等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龙州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的天琴艺术文化、历史悠久的边关文化、良好的生态系统、秀美的左江自然风光。以天琴艺术为主题,把富有浓郁壮乡风情和文化特征的"天琴"提炼升华,将文化旅游与壮族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魏波 《长白学刊》2007,(2):148-151
文化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中构筑了历史演变的基本架构。“轴心时代”的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重建社会秩序、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的呼唤成为时代的课题。作为一种回应,“百家争鸣”的思想景观涌现出来,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奠定了绵延两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基石。在“新轴心时代”,中国再次面临同样的时代课题,文化的创造与复兴再次成为历史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探究"屌丝"文化生成与流行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更好地了解与理解当代青少年群体,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沈敏 《传承》2014,(1):132-133
芜湖的本土文化资源犹如一串串半掩在沙粒中的明珠。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必须依托这些明珠,让其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充足养分,不断发展芜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扩大城市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特点、新要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内容、现实关照和未来发展,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定位、重要价值和传承发展,是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思想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抵制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