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是两大法系最基本的诉讼制度模式.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承载着法官的审判权与当事人的处分权,体现了法官与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权限分配的不同模式.在诉讼调解的不同阶段,两种诉讼模式交错适用,参与主体的权限分配模式是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协同作用下的体现,绝对的当事人主义模式或职权主义模式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一、庭审方式的改革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有两种基本的诉讼结构--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职权主义的非对抗制模式强调国家机关的职权作用,由侦查阶段主张国家具有单方面侦查权的侦查职权主义,到审判阶段由法官直接调查积极审判的法官职权主义,都显示出一种国家主义倾向.在这种诉讼方式中,可能赋予被告人自行辩护或委托他人辩护的权利,但在法官审问和推进诉讼的条件下,诉讼的对抗性较弱.当事人主义的对抗制模式以控辩双方的诉讼对抗和法官的中立听证为审判结构,将诉讼双方视为法律地位平等的诉讼当事人,并以抗辩的方式推进诉讼.  相似文献   

3.
各国民事诉讼模式之共同发展趋势:协同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珉  王竞 《理论建设》2008,(3):58-61
从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制的改革与发展实际来看,无论是采用当事人主义还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其民事诉讼都呈现出一种当事人与法院协同诉讼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事诉讼也应努力适应这个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4.
法院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之一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院调解的弊端从本源上是由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的角色分配不当、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没有理顺造成的,对其加以完善应在新的诉讼模式下进行.在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重构法院调解制度,克服其存在的弊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成为我们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设立关系着公民诉讼权的保障,民事诉讼模式和民事诉讼目的是影响一个国家民事诉讼费用构成及收取标准的主要因素,我国采取的“法官中心制”的诉讼程序和“解决纠纷”的诉讼目的,使当事人负担高额的诉讼费用,影响了公民诉讼权的保障。文章对影响我国诉讼费用标准的因素重新定位,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应采用职权主义模式与当事人主义模式的结合;民事诉讼目的应是创造实体,使公共受益。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总体上降低了诉讼费用标准,但相对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诉讼费用标准再做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6.
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开示是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 ,采用了抗辩式庭审模式 ,却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 ,因而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要了解其必要性、主体、范围、程序、效力及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教化型调解"存在的环境是封建社会和计划经济社会这样的"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社会"对诉讼调解有内在的需求,诉讼调解也依赖"一体化社会"提供干预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被区分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应的诉讼模式也由职权主义转化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审判权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进行干预失去了正当的基础.法理的分析也表明调解与诉讼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多年来,调解与审判关系的摇摆正是这种种矛盾的体现.调解应逐步转化为和解,且应与诉讼进行适当分离,调解不应再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张珉 《理论建设》2005,(6):43-46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及思想运用到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诉讼模式问题中,则对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何以形成及困扰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的诉讼模式该走向何方及应当怎样完善等问题就找到了指导思想与解决问题的出路。协同主义诉讼模式应当成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新选择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差距较大,人们的文化水平高低有别,尤其是法官在面对农村案件当事人时,怎样引导他们正确参与诉讼是值得认真思考之事。司法能动是中国大法治环境下积极倡导的司法理念,这一理念契合了农村基层人民法官处理农村案件时积极引导案件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现状。语言是法律诉讼的媒介,基层法官与当事人沟通的同时,还要掌握语言的深浅,避免不与法律相违背的语言缺陷。农村案件当事人需要法官给予更为直白的诉讼指导,由于司法语言承载着司法公正,司法语言运用成为司法实践中很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新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这一制度的设立将使法官的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与裁判结果的公正性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凸显,严苛的再审条件也阻碍了当事人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也无法得到保障。借鉴域外小额诉讼救济机制,允许当事人对裁判结果提出异议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李早 《理论学刊》2008,(5):97-99
英美法系的诉讼制度以对抗性为突出特点,其中当事人双方积极对抗和法官消极仲裁是此种模式平衡的基础.在这一总的制度环境下形成了具有独立价值的证据制度,包括承认当事人对证据规则的使用和事实的认定有积极能动的作用,律师具有充分的调查取证权等等.这一制度对我国证据法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贯穿在诉讼程序中的法院调解制度有其存在的理论和社会基础。法院调解的很多制度弊端都源于其以审判权为本位,缺乏当事人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机制,导致忽视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当事人诉权被边缘化。当前,应在正当程序理念下构筑法院调解中当事人诉权对法官审判权的制约机制,以实现当事人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诚信原则为我国《民法通则》所确立。其价值涉及道德、规范和法律三个不同层面,并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在道德层面,主要表现为诚信信念的内心确立以及对外部行为自觉性的影响;在规范层面,则表现为一种相对确定的行为要求;而在法律层面,不仅表现为对实体行为进行法律性规制和调整的作用,而且在诉讼状态下,对当事人和法官乃至诉讼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某地法院审判庭里,原本为了一万元钱款相持不下的诉讼当事人在法官调解下,化纷争为善举,共同委托法官将这一万元捐给地震灾区。近期,发生在法庭上的这种感人事不少。有当事人"不给国家添麻烦",主动撤回起诉;有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把争议款项主动捐献给了灾区人民。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以来,司法改革的深入拓展和程序主体理念的现实践行,案件事实探知的负担由以法官承担为主转向以当事人承担为主,这使得当事人的责任不断加强,诉讼私人成本的比例相应升高,法院的职权不断弱化,诉讼公共成本的比例相应降低。必须根据已经发生剧烈变化的情事,重新调整当事人和法院分担诉讼公共成本的比例,并将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不少第一次打官司的当事人走进法庭时“心里没谱”,不知如何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近日河南省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推行诉讼风险告知制度,以“解决争议、平息纠纷”为目标,使案件审理、执行的风险具有可预见性,以便当事人谨慎选择诉讼手段解决纠纷(见3月27日《法制日报》)。“诉讼风险告知制度”在国内的很多法院都已推行。尽管在客观上,诉讼风险告知制度确实帮助了一少部分无诉讼知识的人,减轻了法官的工作量,提高了诉讼效率,使当事人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诉讼。但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诉权是当事人…  相似文献   

17.
在某地法院审判庭里,原本为了一万元钱款相持不下的诉讼当事人在法官调解下,化纷争为善举,共同委托法官将这一万元捐给地震灾区。近期,发生在法庭上的这种感人事不少。有当事人“不给国家添麻烦”,主动撤回起诉;有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把争议款项主动捐献给了灾区人民。这说明,大灾大难激发起了普通民众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而办案法官的主动引导,  相似文献   

18.
肖辉 《党史博采》2005,(7):29-30
诚信原则为我国<民珐通则>所确立.其价值涉及道德、规范和法律三个不同层面,并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在道德层面,主要表现为诚信信念的内心确立以及对外部行为自觉性的影响;在规范层面,则表现为一种相对确定的行为要求;而在法律层面,不仅表现为对实体行为进行法律性规制和调整的作用,而且在诉讼状态下,对当事人和法官乃至诉讼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前程序的设置是为了整理和确定争点,开示和明晰证据,从而为庭审作准备。除此之外,审前程序还具有独立解决纠纷的功能。在我国,随着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审前程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为促进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在审前程序中应合理配置当事人和法官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完善证据开示制度和举证时限制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法院3个年度离婚诉讼卷宗的司法统计,基于当事人基本情况、拟解除的婚姻状况、案件审理情况三类审判信息,比较汉语案件与民语案件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不同族别当事人的婚姻家庭状况及案件的核心争议、法官实现审判目标的难易、纠纷解决的替代途径,可以用以分析两类案件审理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