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民生工作当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要把有限的财力用以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黑龙江省,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政并不宽松,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抓住民生领域的最重要和最薄弱环节,以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为重点,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构建民生和谐,就是要为民造福,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始终认为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  相似文献   

3.
《求是》2015,(7)
<正>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民生是老百姓的生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生解决好了,人民群众就安宁、幸福,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会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也随之日益得到改善,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当前,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民生工作的任务仍很艰巨,还有众多的贫困人口,  相似文献   

4.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党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民生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是当今时代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它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到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基础。检察机关作为保障和服务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服务民生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侯为民 《前线》2015,(2):57-59
民生问题关乎民心,系乎党运国运,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阐发的民生思想,科学阐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设计和价值取向,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梦内涵中的民生改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生产力被全社会占有并造福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孙永先 《奋斗》2010,(8):42-43
近年来,东宁县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政方针政策,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问题入手,着力改善社会民生状况和群众生活水平,认真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就业、教育、就医等问题,民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李翠兰 《新长征》2011,(9):42-43
民生问题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和政府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工作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利益问题,切实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利益矛盾,积  相似文献   

9.
张春丽 《实践》2011,(4):26-27
“十一五”以来,扎兰屯市紧紧抓住发展和民生两大关键,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幸福与尊严的层面,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具体、最急需的问题,让困难群体业有所就、病有所医、困有所济、民有所乐,让覆盖更广、惠民更实惠的“大民生”构建起连接群众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10.
麦力斯 《实践》2010,(6):34-35
柴米油盐酱醋茶,民生问题无小事。今年我区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注重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就这方面的问题采访了自治区发改委主任梁铁城。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制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操作层面的具体制度缺陷和不足及其它原因,导致了一些关涉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出现。由此,制度建设应成为我们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根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刘军 《理论与当代》2008,(12):46-47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年来,省委和贵阳市委也多次指示要着力改善民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还动情地指出:“民生就是我们最大的公务”。为此,我们要用真心、动真情、下功夫,努力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努力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曹李海 《实事求是》2012,(2):113-F0003
民生连着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是“两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要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民生问题主要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其中,住房问题格外受到关注。真正使房价合理回归到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与成本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政府任重而道远,必须持续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投机和投资性需求。  相似文献   

15.
正民生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正确处理民生问题,是保障广大民众根本利益的关键。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持续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民生影响民心,民心维系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精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生动诠释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李水华 《求是》2012,(6):61
新疆喀什是广东省对口援建地区。在援建工作中,广东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注重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探索在援建中改善民生的有效方式。1.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重大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心。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广东在2011—2015年投入63.27亿元援疆资金,民生项目资金占75%以上,重点推进抗震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就是解放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体现和价值取向。从民生视角探寻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对民生的关切与维护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展开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民生为重     
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政府大力改善民生的措施,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省第八次党代会对于“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作出了六项部署,第一项就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提出要高度关注民生,为民解忧;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本文阐述了在新时代以人为本理念下改善民生问题要坚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以高质量发展固民生之本;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增进福祉创民生之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全民共享织民生安全之网;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以精准扶贫施民生之策;积极建设公共文化,以文化自信铸民生之魂五个方面,以此为当下改善民生问题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