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霸权地位虽几经考验,却延续至今。文章认为,这一结果源于美国的改革传统所赋予其霸权的一种较强的内在韧性,使之在面临战略困境时能及时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实现由相对衰落经变革调适到权势复兴的过程。文章对如下观点进行了论证。(1)二战后,美国霸权经历了第一轮"衰落—变革—更生"长周期,而其当前则处在肇始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第二轮从衰落、变革到渐趋复起的进程中。(2)历史表明,当霸权衰落时,美国往往会进行渐进式的内外战略调整,它分为战略纠错、外交布局和国内改革三类,并且国内经济和社会改革对于其权势复兴起着决定性作用。(3)美国霸权"衰落—变革—更生"的周期性和渐进性表明,奥巴马政府当前以"亚太再平衡"为核心的外交布局意在以牵制中国崛起为其解决长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赢得时间,因而美国霸权的前景将根本取决于其国内改革的有效性。(4)中美战略竞争的未来植根于国内,这带给中国的现实战略启示是,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并辅之以构建有利于改革的外部环境,从而为和平崛起创造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超级军事霸权 ,是其单极世界战略图谋的最重要支柱 ,也是当今世界矛盾斗争的重要焦点。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 ,美国的军事战略呈现全面调整和加速扩张的新动向 ,“加强军事实力—加速新军事变革—调整海外军事战略部署”新三位一体的军事霸权战略已经确立 ,从而使“先发制人”战略更具扩张性和进攻性。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     
正美国行为的根源张宇燕高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本书研究了美国对外行为的根源。作者认为,"宗教热情—商业理念—集团政治"三位一体,构成了美国行为的国内根源,并决定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二元目标是"价值诉求"和"现实利益"。本书认为,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有所不同,美国侧重于通过开创、主导和拓展于己有利的"非中性"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体系来维护其霸权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美国主要  相似文献   

4.
张学昆 《美国研究》2016,(4):37-57,5,6
随着近年来国际体系的失衡,美国国内就美国“大战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聚焦于两种战略选项:在国际体系失衡的背景下,美国应继续推行以深度介入世界事务为主要特征的霸权战略,还是应该开始实施以缩减国际承诺和前沿部署为主要内容的收缩战略。深度介入的支持者认为,美国仍然能承受霸权的成本,并且深度介入能给美国带来可观的安全收益和经济收益;战略收缩的支持者则认为,为应对权力相对衰落所带来的挑战,美国应该减少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收敛霸权抱负,以实现战略手段与战略目标的平衡。当前美国的对外战略论争隐含着“美国仍在国际体系中拥有支配地位”的假定,这种支配地位能给美国提供不同的战略选择;同时这也隐含着“霸权衰落后美国该怎么办”的战略焦虑,体现了美国对外战略谋划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印太"概念,并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其核心是均势制衡与力量优势。美国认为,由于中国的持续崛起,"印太"地区出现了不利于美国霸权体系的力量失衡,从而导致安全失衡,直至体系失衡。为了扭转"印太"地区的失衡态势,继续维系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离岸平衡手角色和世界的霸权地位,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优先战略行动,重新恢复有利于美国的力量平衡,进而达到美国认为的安全平衡和体系平衡。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充分体现了美国现实主义、保护主义与实用主义倾向,反映出特朗普追求美国优先和全面优势的战略观念。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实行起来可能并不会像设计者所希望的那么有效,其战略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甚至潜藏着巨大的战略安全风险。特朗普政府的战略优先行动或预示未来数年印太秩序和世界秩序的大变革。美国有可能因此失去作为印太体系和世界体系的建设者角色,反而成为体系的破坏者。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运用霸权实力在国际上打造最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自由、开放、稳定的贸易体系、金融体系和能源体系。但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霸权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为此,美国重新调整了其经济外交战略以适应新形势,并最大限度地维护其霸权利益。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及G20框架中的收益—成本认为,G20的价值与美国的利益诉求相兼容,它是美国领导全球经济治理的新途径,对此,中国需要积极、有效地应对。  相似文献   

7.
从利益攸关方到战略再保证:霸权衰落下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五年来,美国对华政策定位经历了从利益攸关方、中美国、G2到战略再保证的转变,也成为当前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这种转变与美国霸权衰落紧密相连,是美国为了延续霸权,希望中国继续融入其霸权体系的手段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战略选择成为中国当前必须慎之又慎的问题。历史证明,与霸权国的对抗没有出路,因此中国只能选择合作。机制化的双边协调对话必然是今后中美关系保持良性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努力的方向,但也必须时刻警惕美国对华战略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8.
随着印度洋战略价值的上升,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基础上推出了"印太"战略,其战略实质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缔造战略支点,并将其塑造成美国霸权下的多极格局。印度、澳大利亚、日本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它们自身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在美国"印太"战略的引导下,战略支点国家将对南海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将加剧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化。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考察美国"印太"战略特别是其支点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国"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有益于我们全面地分析南海地区的安全形势,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浩  宋天阳 《美国研究》2023,(1):82-112+7
供应链安全已成为美国内政外交战略性议题。究其缘由,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及其暴露的美国供应链风险是诱因,以供应链为纽带的中美产业技术竞争催生的霸权焦虑是根源。因此,拜登政府国家供应链安全战略是中美竞争背景下霸权护持的新探索。文章从供应链安全与美国对外政策内外逻辑互动的既有研究出发,构建了一个统合内政—外交双重逻辑的分析折中主义框架,对该战略进行探讨。概言之,其生成以内外互通为逻辑,在维护美国经济安全与科技优势、助推中产阶级利益导向的国内改革和重建新政联盟以强化对华长期竞争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的同时,以重塑全球供应链体系和拓展盟伴关系强化对华长期竞争的外交与战略基础。其布局以内外互补为逻辑,将产业技术政策与供应链安全联盟战略紧密配合以分别推动供应链回流和友岸外包。其特点、影响与局限内外互联,表现为经济上的国家资本主义、政治上的民粹主义、外交上的伪多边主义及战略上的供应链安全化—意识形态化,在冲击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剧逆全球化与深化中美竞争的同时面临美国国内经济压力与政治极化、外交上联盟内部张力及战略上产业技术分工市场规律的结构性制约,因而该战略能否成为美国对华竞争新抓手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与欧洲的经济萧条和财政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财富与权力的"历史性移动".欧洲—大西洋的时代开始落下帷幕,世界正迎来亚洲—太平洋的新时代,而崛起的中国正处于新的亚太时代的中心.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她的崛起撼动了美国的霸权,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12年1月5日,美国发表了针对中国的"新国际战略",开始"重返亚洲".美国"重返亚洲"是对中国崛起的回应与牵制,反映了东北亚秩序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北极地区拥有北极国家和霸权国家的双重身份,这对其北极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霸权国家,美国将北极战略嵌入其全球战略之中。与其他北极国家相比,美国的北极战略更多地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层面出发,以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为核心目标。美国试图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突破口,获取北极治理的领导权,进而构建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霸主地位的北极秩序。在美国北极战略的影响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北极治理的中心议题,北极地区的安全与管理得到更多重视,北极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更趋积极;同时,北极治理机制仍然呈碎片化状态,北极理事会难以发挥核心作用。由于国内利益集团诉求各异、美俄关系前景堪忧、美国与其他北极国家的发展目标不尽相同,奥巴马政府能否成功实施其北极战略尚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新书架     
正克制:美国大战略的新基础[美]巴里·波森著曲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本书对美国冷战后一直奉行的"自由霸权"大战略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揭示了自由主义霸权秩序的危害。作者认为美国的"自由霸权"大战略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耗资巨大,并进而提出了作为替代战略的理论框架——"克制"大战略,阐述了支撑该战略的军事战略和兵力结构。"克制"大战略体现了作者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思考,对于了解美国的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期美国的东南亚战略及对中国的影响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初期 ,由于苏联的解体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抬头 ,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实行收缩战略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近年来 ,美国又全面重返东南亚。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转化为美国尽力维持在东南亚的单极霸权。小布什政府上台后 ,美冷战思维重新抬头 ,美军事战略重点向亚太转移 ,并将东南亚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 ,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本文试图从美国的安全战略入手 ,对美国近期的东南亚战略进行分析 ,并研讨其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在已有的解释美国对外战略变迁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社会中心"视角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对美国对外战略的历史演化做出新的考察和解读。该框架表明,美国对外战略变迁背后的根本动力是国际体系压力干预下不断重组的国内社会联盟格局。自19世纪末开始海外扩张进程以来,美国国内先后形成了东北部—西部稳定多数联盟、东北部—南部稳定多数联盟、东北部—南部不稳定多数联盟及东北部—太平洋沿岸与南部—中西部联盟均势四种社会联盟格局,进而导致直接决定美国对外战略制定的国内政治运作机制相应地呈现出"共和党一党独大""两党合作""合作—制衡"与"政治极化"四种主要类型。正是上述国内"政治—社会"机制的作用,使得美国对外战略在实践中经历了从19世纪末现实主义主导的地缘政治扩张,到冷战后自由国际主义战略瓦解的复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使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迅速提升,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推行霸权政策,其决策的逻辑基础是:美国是冷战对抗的最后赢家,应以胜利者姿态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体现新保守主义思想的"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战略,逐渐成为影响布什政府对外决策的理论依据.阿富汗战争的胜利鼓舞了美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布什连任美国总统奠定基础,但陷入伊拉克战争困境不仅暴露了美国决策机制的矛盾,影响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也使其国际形象严重受损.民主党主导国会后,有关伊拉克战争问题的辩论日趋激烈,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对单边战略做适当调整,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中东问题、东北亚等问题上逐渐回归政治现实,而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则是美国重塑国际形象的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美国霸权的新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霸权呈现出新的特征:以赤裸的军事扩张为先导,极具进攻性、侵略性、扩张性和冒险性;从过去以领土扩张为核心的"硬控制"转向以人为本输出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软控制";以世界普遍性原则为面纱,追求世界的"美国化";以强大实力为支撑的制度化、机制化霸权.美国新的霸权是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企图使21世纪成为"美国世纪"的必然产物,它将对世界战略格局和大国关系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学者提出了各种大战略。这些大战略的实质是寻求用适当的方式运用美国的权力,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了美国外交战略。以伊斯兰世界为例,奥巴马政府寻求以更为适当的方式解决巴以问题;接受离岸平衡战略,从伊拉克撤军;采取选择性干预战略,应对恐怖主义和阿富汗问题。2010年5月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表明,奥巴马政府谋求的是以限制运用美国的权力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正>本期讨论的主题是"重返亚太"和"再平衡"背景下美国的对外战略。孙溯源从战略层面分析了美国推行TPP的多重效应。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TPP战略对于东亚一体化进程和地区合作意向的影响,即在地缘政治和安全领域,TPP如何分化了东亚地区的内部利益?在重塑美国东亚角色方面,TPP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究竟导致了亚洲的再平衡还是进一步失衡?刘建华从历史长时段周期视角分析了美国亚太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作者通过观察美国亚太政策在内敛期和外向期之间的周期转换趋势,透析了当前美国亚太政策的特点和成因,并预测美国亚太政策将在21世纪20年代初再次回归孤立主义。刘世强从霸权角度揭示了当前美国的战略困境。作者分析了霸权依赖的加深如何导致美国的战略重心从实体转向虚化,以及这种转变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借鉴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构建一个双层博弈分析框架,综合体系层面美国国际霸权护持与单元层面特朗普政权权位护持两个方面的考量,将"印太"战略理解为"对冲"与"楔子"两种战略的混合体。特朗普政府在给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同时对华采取"对冲"战略,这样既避免了直接战争,又以加强联盟等手段制衡了中国;既保持了对华贸易,又以贸易战、技术争端等方式阻遏了中国产业升级并缩小了逆差。而在"美国优先"要求减少国际义务、国力有限且无法集中于亚太等给定条件下,为实现上述目标,美国只能通过"楔子"战略离间、强化中国与其他印太大国间的固有矛盾,使它们既代替美国抗衡中国,又对美产生更大的安全与经济依赖,从而使美国以较低成本护持霸权,同时巩固特朗普政权。对此,中国不妨外松内紧:在话语上选择性参与"印太"建构,关键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替代之;在内线,继续采取守势,对美安全上维持和平,经贸上有节制地反击;在周边,以"一带一路"等政策抓手释放确定性以拉拢东盟并化解与其他"印太"大国的矛盾;在外线,加强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的战略协作,增强美在东欧、中东的战略压力,从而变相缓解正面压力,为度过"崛起瓶颈期"重塑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王浩 《当代亚太》2021,(4):4-27
二战结束以来,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有效应对大国战略竞争带来的挑战,美国外交在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针对苏联与中国的大国竞争战略.围绕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生成及其变迁,国际关系学界先后提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对两者进行整合与优化的现实制度主义等基本范式加以解释.然而,这些既有研究普遍聚焦于国际体系层次,对中观层面的逻辑关注不足,因此存在经验解释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尝试在体系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国内政治变量,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表明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生成及其变迁存在一种以内外互动为基础的底层逻辑,即不同时期国际体系压力与国内政治制度及经济结构之间的共振,使美国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产生了差异化和动态化的外交利益诉求,从而引发了国内政治联盟的周期性分化重组,塑造出相应阶段主导美国大国竞争战略制定的国内政治结构.按照这一框架,二战后美国的大国竞争战略经历了以国内政治逻辑为导向的两次重大变迁,即东北部—南方政治联盟与两党冷战共识体制下的自由国际主义对苏竞争战略,以及政治联盟均势与两党对等极化体制下的现实制度主义对华竞争战略.基于此,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提供了阐释其对苏与对华竞争战略出现根本差异的新视角,其对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未来走向的影响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