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30年5月。黄道于1931年7月,从闽浙赣根据地调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从1935年2月之后,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闽北和闽赣省三年游击战争,开创了闽赣省抗日救亡运动新局面,成为“东南半壁江山”一旗帜。黄道主持闽北和闽赣省革命斗争前后8个春秋,心里时刻装着闽北人民,闽北人民心里也时刻想着黄道。  相似文献   

2.
闽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30年5月.黄道于1931年7月,从闽浙赣根据地调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从1935年2月之后,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闽北和闽赣省三年游击战争,开创了闽赣省抗日救亡运动新局面,成为"东南半壁江山"一旗帜.黄道主持闽北和闽赣省革命斗争前后8个春秋,心里时刻装着闽北人民,闽北人民心里也时刻想着黄道.  相似文献   

3.
二战时期曾在闽北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活动的现任湖北省人大主任黄知真、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左丰美一行,于六月二十一日抵崇安,重访故地。两老到了中共闽北分区委诞生地——坑口,闽北首府——大安,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村头,黄道烈士墓址——长涧源,赤石暴动遗址——赤石以及闽北革命斗争史陈列室参观。黄老说:“凭吊革命遗址,可获历史、地理、党史等各方面的知识,陶冶  相似文献   

4.
两根湿火柴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于1935年春撤出崇安的大安,辗转在丛山峻岭之中,与星罗棋布的敌人周旋。闽北红军独立二团驻扎在大安西面的大山里,山高林密,古木参天。该处的西南方向是桐木关,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在那里领导红军游击队,坚持闽赣边区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5.
闽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30年5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较早建立的根据地之一。1931年7月,黄道从闽浙赣根据地调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闽北根据地进入发展时期。在主力红军长征以后,他领导了闽北地区和闽赣省三年游击战争,树赶了“东南半壁江山”的旗帜。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团后,黄道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公开的职务是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  相似文献   

6.
正黄道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西早期著名的活动家。他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方志敏一起领导过著名的弋横暴动,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10军。他还是闽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黄道留在闽北,坚持和领导三年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黄道参与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工作,在奉调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途中,  相似文献   

7.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八省开始转入游击战争。闽北党组织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制定政策,战胜了重重困难,不仅保存了革命阵地,而且逐渐扩大了游击根据地当时作为闽北分区委书记的黄道同志做出了“绝大贡献”。1939年陈毅同志在《悼念黄道同志》一文中指出“……在三年游击战争环境中,黄道同志尽了他毕生的绝  相似文献   

8.
黄道同志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他是江西省横峰县人,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领导了著名的弋横农民武装暴动。1931年4月随红十军到闽北,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在闽北战斗了整整7个年头,为闽北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武夷山大安村,流传着一个彭德怀与挑夫的动人故事。这位当年的挑夫名叫暨财生,生于1918年,是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人。土地革命时期,大安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打造的赣东北苏区的一处亮点,后为中央苏区一部分。1933年1月,15岁的暨财生参加了红军。不久,暨财生和闽北25名红军战士一起被抽调  相似文献   

10.
1933年下半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形势严峻。闽北革命根据地进入艰难的岁月。这时候,黄道接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他根据闽北苏区的实际,抵制“左”倾错误,采取积极防御的军事方针,灵活开展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阵地、保存了革命武装,保存了革命组织,为闽北三年山地游击战争的胜利,为巩固、发展闽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地处闽赣边界黄岗山北麓的闽北光泽县寨里镇大洲村,是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一个隐蔽战略基地,也是闽赣边国共和谈的地点。大洲谈判,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闽赣边区地区性的国共和谈,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一系列国共和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洲谈判对闽赣边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它不仅是闽北国共合作的里程碑,也为闽北新四军五团打造了一条从三年游击战争转入抗日战争的光辉之路。时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黄道在大洲谈判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既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闻名中外的闽北革命老区。 近年来随着武夷山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为了让游客全面了解武夷山,通过风景观光,了解武夷山的自然地理;通过历史名人,革命史景点游览,了解武夷山的悠久历史文化;近年来,我市开辟了闽北革命圣地大安、中共福建省委“一大”旧址坑口、四渡桥阻击战纪念亭、陈昭礼烈士殉难处、列宁公园、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闽北革命  相似文献   

13.
黄道从1931年7月到闽北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到1938年闽北红军整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北上皖南,在武夷山这块红色土地上战斗了整整7年,为闽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闽北红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火红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北的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曾是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闽北苏区金融机构的所在地。它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块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闽北苏区是由方志敏的亲密战友黄道主持全面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一九三六年成立的闽赣省委,党史界相当部分同志至今都认为:(一)它是成立于一九三六年四月的洞宫山会议,由闽北分区委和闽东特委统一组成。同时还成立了闽赣省军区;(二)省委书记黄道,省委委员有黄道、叶飞、范式人、阮英平、黄立贵、吴先喜、曾昭铭、曾镜冰等,省军区司令员叶飞;(三)闽赣省委下辖三个特委(闽北、闽东、闽东北)、七个军分区(闽北地区的闽北、闽西北、抚东、闽东北;闽东地区的福寿、古屏宁、霞鼎)。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黄道受中共中央委派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在闽北坚持游击战争。黄道领导闽赣边地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保存了红军力量,保持了革命阵地;领导闽赣边红军以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知真向“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献交了一本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著名烈士黄道的遗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知识》。这本书是黄道调离闽赣省委,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宣传部长兼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期间所著,1938年8月由解放社出版。在这本书中,黄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估价了我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条件、发动组织、战略战术及游击队的行军、宿营、侦察、  相似文献   

18.
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踏上漫漫长征路之后,蒋介石调集8个师、旅正规军,加上保安团队共约10万之众合围闽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25日,闽北分区机关和部队决定撤离苏区首府大安。7月,闽北分区委决定对闽北红军进行整编,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  相似文献   

19.
黄道是"东南半壁江山"著名人物,曾镜冰是"东南一旗帜"著名人物,他们在闽赣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情怀,生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了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黄道和曾镜冰于1933年4月,分别从中央苏区和闽北苏区调到隶属中央苏区的闽赣省工作。黄道任闽赣省委宣传部长,曾镜冰任闽赣省团委宣传部长。从此,他们就在一起共事。这年10月,闽赣省委驻地黎川失守,此时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被敌军切断。1934年2月,黄道和曾镜冰  相似文献   

20.
曾是闽北主要革命老根据地的崇安县上海、大安、坑口三个村的党支部,最近组织人员编写村史,为全县青年开展“读党史,忆传统,学先烈,干四化”活动提供了真实生动的好教材。这三篇题为《闽北武装斗争策源地——上梅》、《闽北红色首府——大安》和《革命红旗永不倒——坑口》的村史,已由崇安县委党史办编成《崇安党史丛书》在全县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