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的协同联动,是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之间存在深刻的系统关联,民主监督是促进国家监察全面覆盖和监察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支撑保障,监察体制改革也为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提供了有力契机。当前,由于监察体制改革的"未完全定型化"、民主监督在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短板、民主监督与国家监察相互衔接的制度设计不够清晰、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之间的协同联动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强二者协同联动,凝聚监督监察合力,需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配套制度改革,完善监察权全面覆盖的制度机制,加强国家监察与其他监督方式的相互衔接;需要加强民主监督与国家监察的制度性互联互动,提升民主监督实效;需要健全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制度机制,破解内部监督制度体系建设滞后、组织建设滞后、内外衔接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汉代行政监察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行政监察制度在中央和地方都相应地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体系.多种监察体制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并开创了我国古代行政监察立法的先河.该制度的进步之处对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监察制度运行过程中,《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有效衔接问题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热议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监察证据如何在刑事诉讼中使用是二者衔接的核心问题之一。尽管《监察法》第33条对监察证据的使用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对该规定的理解和适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监察证据资格认定时,仍需人民法院进一步审查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监察取证时,除适用《监察法》外,还要参照《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非法监察证据排除时,因《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相互交叉并有所差异,在适用两法时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4.
监察制度在中国封建国家政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史上长足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继承了隋唐的监察制度,而且还依据时代特色深化了监察体制原有的基本内核,它汲历代监察制度之精华逐步发展为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其虽是为专制皇权服务,但作为集千年监察经验与丰富内涵的璀璨明珠,为当代社会监察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改革经验和历史依据。本文以古鉴今,通过对宋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内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总结出新时代社会监察需借鉴的合理内核与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监察制度为此后中国历代监察制度奠定了基础,唐代监察制度所呈现的一些特征对我国当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运行具有指引作用,是值得援引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检察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逐步完善,研究分析古代监察制度对我国现代监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对古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现代监察制度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日益向极端的君主制方向发展,监察制度也更为严密与完备,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高度发展时期。通过对明代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制度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监察制度的作用、优点、弊端。明代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制度对现今中国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监察制度在维护国家统治、规范官员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建立、健全监察体制.唐朝建立的一系列监察制度以其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的完备而著称,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监督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议会专员监察制度风行世界今天,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中可以发现议会监察专员制度。这些制度(大多数都被视作是对于通常司法机构的补充)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古典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存在于北欧国家和波兰,荷兰,西  相似文献   

10.
通讯监察是一种具有技术性、秘密性和强制性特点的侦查措施。美国刑事诉讼中的通讯监察制度形成了适用案件法定原则、合理预期隐私规则、令状规则、通讯监察期限、通讯信息使用规则和通讯监察证据等规则,具有科学性与合宪性。我国构建符合法治化要求的通讯监察制度可借鉴其制度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改革现有的监察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宪法层面来看监察体制改革尚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亟待澄清,如行政监察上升为国家监察之后的宪法定位,监察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监察权在司法权力体系中的作用及定位,对监察权监督制约机制的探索,宪法修改与监察体制改革合宪性的关联等。对以上理论问题的不同解答直接影响监察体制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制度构建,对未来的监察效果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试点期间必须未雨绸缪,在厘清理论难题的基础上合理建构对应的监察制度,如承认监察权的独立属性;完善选任机制和汇报制度;适时赋予监察机关侦查权,提升其在司法体系中的地位;借鉴廉政公署的监督制约模式,构建独立的人民监察员制度;以监察体制改革为修宪契机,审慎确定修宪内容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官吏制度早在古代即自成体系,在这官吏制度的延绵发展过程中,监察制度的内涵也日渐丰富。应当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至隋唐时期而完备于宋元明清时期的。本文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逻辑线条作了梳理,并对我们构建科学监察体系方面的启发略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3.
国家监察法颁布实施后,高校的管理人员依法被纳入国家监察"全覆盖"对象。监察对象的极大扩展使高校监察体制面临改革压力。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背景下,针对高校监察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顺、权威性、实效性不够等问题,提出增加契约标准划定国家监察对象范围、建立健全派驻制度、加强纵向监察领导体制机制、强化行业监察等改革措施,探路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监察体制的近景和远景顶层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建立国家监察官制度是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监察体系的重要举措。中国监察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监察官制度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监察官制度,也迥异于西方国家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或监察长制度。国家监察官制度的构建应以保障监察权的有序运行为基本原则,以反腐败为价值目标,依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合理的确定监察官的范围、选拔资格及履职保障等内容,不断推进纪检监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为反腐败提供可持续地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明初承前代之弊,官吏腐败严重。明太祖朱元璋在"重典治吏"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诰》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法外用重刑,并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监察监督制度,对官吏进行了严酷的治理,在惩治贪腐过程中,监察机构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监察官员位卑权重,建立监察官员的选拔督促激励机制。这对于严惩贪污,整顿吏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监察规范是监察工作的遵循和依据,是监察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军监察制度规范体系法律化程度高、追诉程序严密、预防作用强的特点,启示我军应对现行的监察规范进行体系化改造,制定《监察工作规定》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在规范制定上加大治本、抓源头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就以多元化的形态存续和发展。中外监察制度在不同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下,发展特点差异显著。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意在"彰善瘅恶,激浊扬清",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强,愈发附着于专制皇权。西方监察制度的古希腊源头有着"分权与制衡"的理念,经中世纪的消沉,直至近现代,才得以普遍确立和发展。民国"五权宪法"意图将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置于西方"三权分立"政治模式之上,却忽略了基本国情。这些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构建监察权力法制化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监察制度在新中国走过了七十年的历程,其中经历了确立、调整、重建、深化及改革五个阶段。以近期监察体制改革为分界,根据宪法上的地位标准,可将1949年至2017年的监察制度界定为政府系统内的行政监察范畴,而2017年以后的监察制度属于自成系统的国家监察范畴。行政监察向国家监察的嬗变中呈现出四方面态势:从分散到统一的制度体系,从同体监督向异体监督的职权转型,从单一到全面的监察对象,从行政管理科学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功能变革。新时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一是适应民主政治之下的权力监督模式;二是注重"后监察法时代"的法治建设;三是留意整合式监察在实践中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稳中有变的传统监察制度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逻辑。在当前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发掘中国监察制度的传统资源对当今监察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反腐败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应围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做好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建议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加强民主监督制度设计.这些制度设计应包括:通过监察委员会平台更好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建议政协整体上不纳入监察对象的范围;建议在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增设民主党派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