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特殊职责人员与其"照料"的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危害后果严重,舆情空前关注,社会各界普遍呼吁国家修改刑法以对该行为进行规制。《刑法修正案(十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新增特殊职责人员性侵罪,充分体现了刑法对未成年女性的特殊保护。刑法在回应社会各方关切的同时,要严守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原则。明确性原则要求对新增罪名的构成要件进行细致解读,同时尽可能厘清该罪与类罪的衔接问题。首先,特殊职责人员的含义解读和范围划定应当符合规范保护目的,在保护未成年女性的同时也要避免范围的不当扩大。其次,该罪构成要件中"性行为"的认定应当与强奸罪保持一致,且未成年女性明确的性同意并不构成出罪或者减轻责任的事由。最后,在司法适用中,应尽可能查清事实,注意此罪与强奸罪的界分,主要包括:性同意仍需采用"不违背妇女意志"的认定标准,在对胁迫行为做扩大解释的同时厘清其与非胁迫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对于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之规范属性的理解,存在拟制规范说、独立规范说以及推定规范说之争。其中,拟制规范说与独立规范说存在诸多理论弊病与缺陷,是不周全的理论解读。应当认为,《刑法》第236条之一并非拟制的“强奸”规定,也不规制照护关系人间的自愿性行为,其只是为了降低照护领域性侵犯罪证明标准所作的法律推定。检方仅需证明该成年男性与14-16周岁未成年女性为照护关系以及二者发生了性关系的事实,法院便能据此推定隐性强制的存在,认为该性关系的发生违背了未成年女性的意志,从而肯定本罪的成立。为实现防控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之间的协调,立法为本罪设置了适当的刑罚。基于本罪之推定规范的属性,若照护人能证明性关系的发生确系未成年女性自愿,应对其作无罪处理。  相似文献   

3.
"欺诈型"奸淫手段有别于传统的暴力模式,明确其入罪的界限要权衡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将强奸罪的本质特征理解为"未经被害人同意",在强制与非强制手段下将判断被害人不同意的重心分别置于难以反抗和无法抗拒两方面。重新审视瑕疵同意的法律效果,基于认识错误分类定性,将性欺诈分为对"性行为性质",即自然、法律属性和进行状态的认识错误;在"性自主权"法益认识错误中,将同意理解为被害人"行为",提取与法益处分直接相关的内容和行为自由本身两种因素;在"动机错误"案件中,可从影响同意原因的重要事实基础和职业骗奸方面进行入罪规制。  相似文献   

4.
苏珊·俄利希的《再现强奸》一书研究熟人强奸案件审判过程中的语言实践。作者认为整个审判过程都受着最大抗拒这个潜在标准的引导。这种支配案件审理的意识形态指导着强奸案件审理中的语言实践,试图将被害人的一些反抗性策略解释为同意性的性行为。这种主导性意识形态在具体的关于性暴力的庭审语言实践中渗透、流通。通过分析案件审理过程中各方的语言可以看到,女性被强制性的体制建构为缺乏、无效的主体,强奸迷思仍然深刻镶嵌在庭审各环节的逻辑预设中,是庭审各方依赖的意识形态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5.
"枫桥治理",是我国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和成功范本。"枫桥治理"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性行为,它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并被推崇为全国经验发扬光大至今,与其四大构成要件具备完整性、优质性与匹配性这三大特质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性暴力是对人权和人格尊严的侵犯,给被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与痛苦。预防和消除性暴力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打击和惩治性暴力刑事犯罪,禁止性骚扰,是中国人权保障重点关注的内容。中国在防治性暴力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近些年,校园性暴力、女童和留守女性被性侵、职场性骚扰等,一直是媒体和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7.
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新型支付方式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关于该方式下网络侵财行为定性的争议。解决该争议的前提是新型支付方式下侵财行为的类型划分。根据不同的行为形式,网络侵财可划分为"虚假链接型"侵财犯罪与"涉第三方支付型"侵财犯罪。基于不同的标准,理论上对前者主要存在"诈骗罪说"和"区别定性说"之争;后者有"盗窃罪说""诈骗罪说""信用卡诈骗罪区别说"的不同。不过,根据"处分意识必要说"等标准,对前者应采"诈骗罪说"与"盗窃罪的区别定性说";而后者由于其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而不能构成诈骗罪,相反,其恰恰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认定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8.
聚合新闻是否侵权,需判断在聚合新闻服务提供商的系统缓存上存储其他新闻网站文章的导语或"缩略图"是否构成侵权,以及其使用的深度链接是否构成侵权。鉴于聚合新闻服务提供商的上述行为是其发挥搜索引擎功能必不可少的要件,且聚合新闻服务提供商还采取了网络上通用的"robots.txt"文件等技术手段,其行为也符合"默示许可"和"转化性"使用等标准,应认为上述行为属于版权法合理使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利奥塔认为,话语公正就是指任何一种话语都有其独立的规则和指令,对任何一种话语,我们都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来作出判断,而必须在单独地、无标准的状态下进行判断.作为现代性的领军人物,哈贝马斯并不同意利奥塔话语公正的看法,他认为,各种话语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能够达成共识,各种话语可以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进行平等的交流,并不会导致话语的压迫和"暴政".  相似文献   

10.
叙梦是作为一种表达性行为被使用的,因而被定义为一种强关系的表征手段.强关系双方在对某种梦境的交流中,往往会因为梦本身的信息隐晦而无法将感情支持更加深入,表达性行为无法进行意味着一种伦理困境.根据弗洛伊德以及荣格关于意识结构的命题,这样的伦理困境被定义为三个层次:意识层面上,无法匹配的支持性行为;前意识层面上,梦的"改装"与梦的"二次改装";无意识层面上,强关系变迁写就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1.
对犯罪受害的忧虑及采取防范措施是一种日常性的体验,而性侵的阴影使得这种忧虑心理在女性身上更为显著。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在新近建成的低密度大学校园中,女生的性侵忧虑普遍存在,并且忧虑心理呈现出一定的时空维度;为忧虑所困扰的女生采取很多措施来应对,但这些措施显然制约了她们的个人成长,构成了实现教育性别平等的一个障碍。研究最后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度多元化校园空间的使用功能,而全面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更深刻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家法族规对女性性越轨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晶 《求索》2012,(3):219-222
近代社会,国家法律对女性性犯罪的宽容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女性性越轨问题凸显。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形式,家法族规对女性的性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制约,以控制女性的性生活。如通过约束女性的言行来限制男女大防;对通奸女性,甚至采取了出族、活埋、沉潭等残酷的惩罚方式。此际,虽有部分家法族规对性越轨女性的惩罚有所减轻,但却未能真正去除女性的性禁锢,近代女性性犯罪的增多便是这一艰难历程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3.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此次被写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引起国内外关注。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又向国际标准迈进一大步的标志,该条款在有效遏制刑讯逼供问题上也被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是,有关该规范的基本形式和核心内容的问题,或者歧义纷生,或者没有得到重视。从文本整体性和社会性角度来看,该条款在目前的中国不属于基本原则,也不具有原则规范所应有的分量。从欧美司法实践判例来看,"强迫"远远超出刑讯逼供的含义,对其判断的标准在行为角度和口供角度之间转换。  相似文献   

14.
美国要求医师在实施医疗干预措施前必须向患者履行"实质性"信息披露义务。医师信息披露不完全阻却患者选择替代方案的,应承担因疏忽导致的侵权责任。我国应借鉴美国相关立法和判例,确立知情同意的两大原则和信息披露的判断标准,规定实质性风险的告知内容,规范知情同意的例外情形,确定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并建立预先指示制度。  相似文献   

15.
犯罪的本质主要解决立法和定罪的正当性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德日法益侵害说、英美系的危害原则和中俄的社会危害性理论是各自主流的犯罪本质学说。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本质为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这一概念能够揭示行为的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不过,当前据以判断社会危害性的实体内容和规范标准缺失,应当予以修正。将社会危害性理解为法益侵害性,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我国的社会危害性中的"危害性"与法益侵害性中的"侵害性"具有同一意思,而社会危害性之中的"社会"应当理解为法律所保护的生活利益,而不是抽象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记者:女性领导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内一个不乏热情的话题。任何国家的女性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突破和成就都很容易被人铭记。或者是传颂。也就是说,女性领导很容易被一种新闻色彩覆盖。作为一名专家,您认为应谊怎样正确理解女性领导,或是更进一步说。女性参政。到底应该包含着什么?对于女性本身。选择这样的身份,又将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7.
《浙江人大》2012,(7):60-61
各级人代会听取、审查各项工作报告后要形成决议,多数地方的决议视报告内容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但有的地方只有对报告表示"同意"或"批准"的一句话。有人认为决议本来就是代表对报告审议结果的集中表达,代表的重要审议意见也已被报告吸纳并做了修改,在决议中再出现"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等特指表述,又往往与报告的相关内容重复,没有必要,应提倡一句话的决议。  相似文献   

18.
自皮尔斯1978年提出"贫困女性化"概念以来,女性与贫困的关联研究成为劳动经济学、家庭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研究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全球化语境下,贫困女性化的现象具有客观性,但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呈现的形式则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一成不变的全球性现象。具体而言,对贫困女性化的研究不能只关注收入和消费维度;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超越以"女性户主家庭"为分析单元的局限性,将贫困问题放置于宽化的性别和其他群体领域,特别需要关注多维度的贫困和致贫的原因;针对城市化、工业化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女性的竞争劣势性也需要从总体社会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单一的女性本位的发展干预往往会产生负面结果。本文认为,贫困女性化虽然具有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女性与贫困问题在不同经济社会语境和社会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及其蕴涵的一整套文化符号体系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兼具文化属性、精神属性、商品属性和物质属性于一身,这一特点使其具备生成与传播意识形态的前提条件。在其意识形态性表达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提供"虚假的需要"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伯明翰学派则认为大众对大众文化具有多种解码方式,从而构成了对文化霸权的争夺。作为社会意识载体的大众文化直接服务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环节,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地对待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表达和功能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警察自由裁量权是现代社会中行政裁量权实施的重要方式,也是警察职能行使之必需。英美法警察自由裁量权经历了从禁忌话语到被承认的过程。在被确认为一种实质性权力之后,围绕其行使标准的合理性,学界和实务界就典型个案进行了一系列探讨,这些探讨将判断裁量合理性的"好意原则"进一步细化。目前,英美法警察裁量权主要适用于家庭暴力、交通违章、仇视性犯罪、强制力运用和反道德犯罪等领域。如何在既定领域中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是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