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写入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决定;市委宣传部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就渝台两地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签署会谈备忘录;在重庆召开高级别国际性学术会议,共同研究抗战历史文化;《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获得通过;特别是今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重庆签署……自2008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说起中国的抗战文化,说起战时首都重庆和大后方抗战,话题渐渐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正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重庆一跃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许多高校纷纷迁渝,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会聚这里。这一时期,纪念大会、火炬游行、文艺和体育活动等各种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对动员全国民众进行抗日救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舆论宣传鼓舞人心全民族抗战期间,重庆的各大报章杂志为纪念五四运动,纷纷开辟专栏、专页,增发专刊、画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热潮。在重庆的报纸中,《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岩春秋》2010,(5):31-34
2010年8月15日,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渝台两地联合举办的“重庆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战时重庆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分为战时首都、重庆大轰炸、抗战经济、抗战文化、战时重庆市民生活、胜利之都等6条主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凝聚的空前的民族团结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抗战时期,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中国战时首都、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美国、苏联等20多个国家将使领馆迁至重庆或派驻外交代表来渝,并设立办事处。至今,留存的大量驻渝使领馆等外事机构旧址,成为重庆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其中,关于重庆丹麦公使馆的历史存在与旧址认定存疑问题,值得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5.
资讯     
《红岩春秋》2014,(7):7-7
<正>●近日,由重庆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市档案局(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共同主编的《渝台合作: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渝台合作建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为主线,真实记录了该中心建立的历程、渝台合作的具体实践、有关台湾档案的挖掘整理成果,再现了重庆档案界人士在渝台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思考与探索,对于研究抗战史、民国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从一座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活动舞台;从一座古老的军事要塞,一跃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指挥中枢。  相似文献   

7.
书评     
正《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李萱华,1951年生于重庆,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初,李萱华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北碚文学组组长,北碚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顾问。80年代初,李萱华开始从事地方志编撰工作,在全国几十家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版了《张问陶诗选注》《北碚诗词》《梁实秋与雅舍》《嘉陵江小三峡》《卢作孚文选》《小陪都传奇——抗战北碚的文化大气象》等20多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正我出生于1 9 2 9年,9岁学戏,从艺70年。对于70年前那场令人深恶痛绝的侵略战争,那些将山城陷入枪林火海的大轰炸往事,特别是8年抗战中重庆川剧人为宣传抗战救国所作出的无私奉献,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抗战救国心系团结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各类文化团体和知识精英云集山城,外地曲艺剧团也纷纷来渝,一时名家荟萃,重庆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上百名外国记者因此云集山城。他们分别来自合众社、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德新社、哈瓦斯社等世界知名新闻通讯社和《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国  相似文献   

10.
资讯     
《红岩春秋》2014,(1):7-7
<正>●2013年,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获准国家社科基金"抗战大后方金融网络的构建与变迁研究"等多个国家和省级项目;出版《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等一批学术专著;编辑发行《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第二辑;主办和承办了"城市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和"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五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的政治军事中心,亦是中国文化出版与学术研究中心,衍生出一系列文化成果,如学术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因受社会局势影响,有些沦为了“断刊”。如今,经过时间的沉淀,断刊逐渐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变得更加珍贵。《史蠡》:涵盖史学、传记等内容《史蠡》,由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于1942年9月在重庆出版。有学者将该刊辑为月刊,实际刊期不详,目前仅发现一期。  相似文献   

12.
衡元庆 《红岩春秋》2014,(10):47-49
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重庆《大公报》报社旧址位于渝中区李子坝正街102号(原李子坝建设新村),即是其中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记录了当时大后方新闻媒体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往事。报馆3次被炸仍坚持出报《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是世界上现存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抗日救亡的呼声震撼八闽大地。各种救亡团体纷纷建立,进步报刊竞相出版,全省人民万众一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在榕城,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出版《救亡文艺》,组织乡村工作团、救亡剧团、歌咏团,救亡活动波及教育、工商界等,有力推进了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全面展开。在鹭岛,青妇少儿齐上阵,救亡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远赴广州、香港、越南、柬埔寨等地义演募捐,小小少年的爱国行动,震撼着海外华侨的心灵。在永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组成一支抗日文化新军,开展丰富的抗战文化活动,促进了新闻、出版、文学、戏剧等文化事业的繁荣,使战时省会永安成为东南敌后抗战文化的中心。在闽西北,以"工业合作社"为中心的生产运动蓬勃开展,对发展地方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支援抗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国民政府行政院重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重庆市委机关大院8号楼。国民政府行政院是依据1928年10月3日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设立的,居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之首,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征借教会学校——明诚中学的办公室和医务室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办公之地。迁渝后,面对财政收入剧减、外援几乎断绝、大后方人满为患等窘境,国民政府行政院根据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抗战建国纲领》和《非常时期经济方案》的要求,确定建立"以国防为中心"的战时经济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忆抗战岁月,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重庆,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全国抗日和指挥远东战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任,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时首都。虽弥经血腥轰炸,却始终巍然屹立。70多年前,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很快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知识精英。为宣传抗战救国,他们拿起笔做刀枪,留下不少有关抗战的诗词歌赋及对联谜语,它们见证了重庆的抗战岁月,也为重庆文化史册留下了厚重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各地音乐家、音乐团体也纷纷迁渝,战时重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个新的音乐之都。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决定实施“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2008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重庆;2009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一行来渝参加“重庆·台湾周”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分别会见了连战和吴伯雄.为渝台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10月,“重庆抗战历史文化参访团”访问台湾。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3,(Z2):249-250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报纸文艺副刊在每一个文学(文化)的转型阶段都发挥了积极的文化舆论导向作用。《晨报副刊》之于新旧文学(文化)的转变,《大公报·战线》之于五四文学(文化)向抗战文学(文化)的转型,《大公报·星期文艺》之于现代文学(文化)向当代文学(文化)的过渡,都是极其明显的实证案例。抗战胜利后,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文学(文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是西南党政军最高首长。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经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繁忙岁月里,"三巨头"时刻不忘西南首府——重庆的文化建设,从而拉开了新重庆文化建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在渝出版《新华日报》在重庆新闻史上,有过两张《新华日报》:一张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由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人称老《新  相似文献   

20.
<正>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民族战争大后方的主要基地,无论兵源、粮源都居全国之冠。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全国战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大后方的战略要地。四川特别是陪都重庆是日军大轰炸的重点地区,四川的损失极为惨重,但四川人民冒着被空袭的危险,仍坚持生产,支援抗战。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