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焚要挟被逮捕 "我只是想自己活不下去不活了,但我又不想在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地方死去."老赵说. 据目击者说,那个时候的老赵非常"勇猛":携带了10公升汽油,一挂鞭炮.接到报警的警察赶到现场的时候,他已经点燃一挂鞭炮.老赵见警察来了,情绪顿时激动起来,向警察叫嚷:"不要过来!再过来我就要点燃汽油自焚!"  相似文献   

2.
[案情]2012年1月份至2月份,王某、李某、赵某开车去某镇的多家商业网点,以过年送鞭炮的名义,强迫多家商业网点高价购买其鞭炮,以一个网点送2挂鞭炮,要价50元、100元不等的方式,索要钱财共计800元。另外在某晚21时许,三人到某水果超市称过年送鞭炮,遭到超市经理拒绝,当日凌晨三人用砖头将水果超市窗户玻璃砸碎一块。本案  相似文献   

3.
原审被告人吉某某,男,57岁,重庆某县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于2002年5月24日被逮捕。 2001年1月17日,某县公安局派出所民警吕某某、周某在该县平安乡将王桌某非法销售的鞭炮没收后,到被告人吉桌某家找口袋包装。王某某跟至要求退还鞭炮未果,就要求销毁鞭炮,民警吕某某、周某未同意。  相似文献   

4.
父子军营情     
转业到地方已有四五个年头了,但我一刻也没有忘记当兵的时候,没有忘记那处处充满生机的军营,我毕竟把一生中最宝贵的20余载青春岁月搁在了绿色的营垒里。穿上绿军装的那年,我刚满19岁。在我当民办教师的那所学校的老校长再三挽留声中,在乡亲们的鞭炮和锣鼓声中,我光荣入伍了。从没出过远门的我,一下子从高邮湖畔去了千里之外的浙西南。在新兵连的  相似文献   

5.
每当春节临近,是否应该禁放鞭炮都会成为热议话题。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全面禁止燃放鞭炮,理由是鞭炮不仅噪音扰民,存在安全隐患,还增加了PM2.5,加剧了本已严重的空气污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燃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代表着年味儿,如今年味儿本就越来越淡,如果连鞭炮声都听不到,那还叫过年吗?关于鞭炮是否禁放的问题,我国早有相关政策。1988年上海率先实行禁放鞭炮,之后全国又有近百个城市相继宣布禁放鞭炮。  相似文献   

6.
张民  谢占玉 《江淮法治》2014,(13):31-31
6月8日。东至县官港镇集镇菜市场热闹非凡,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个不停,许多居民和摊贩自发燃放鞭炮.庆祝集镇菜市场修通了一条水泥路。“我住在菜市场后面.每天经过菜市场的时候.真是苦不堪言。现在政府把路修好了.我们出行方便多了。”居民骆先生指着已修好的水泥路激动地说。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小城内突然接二连三地响起了鞭炮声,其热烈程度不亚于年节,正当我莫名其妙之时,有人传言,某地挖出一条大蛇,会开口说话:说是放鞭炮可以“驱瘟避邪”。于是谣言四起,以致商店积压的鞭炮迅速告罄。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时一隅之怪现象,后来才知此类谣言竟波及五六个省,这不能不让人惊叹,谣言一旦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其危害将更广更烈。  相似文献   

8.
烟花、鞭炮企业爆炸伤亡事故应适用刑法哪一条?编辑同志:我县有生产烟花、鞭炮的传统,既有国营、集体企业,也有个体未经批准在家中小规模作业的,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对此类伤亡事故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公安部门查处,还是适用第一百一十四条由...  相似文献   

9.
幽默大王     
同理某国一个小孩,燃放鞭炮误伤了眼睛,家长控告到法院,要求发明并制造鞭炮的邻国赔偿损失。法院传讯了邻国的制造商,可是商人过了两个月才到。法官生气地责问:“你怎么现在才来?”商人答道:“法官先生,我一接到传票就急忙驾着贵国制造的小汽车往这里赶,途中撞在了一棵树上,我立即向当地法院控告了贵国的汽车制造商,判决书到现在才下来,厂家不承担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一切后果,我不服,又告到贵院来了。”  相似文献   

10.
东北农村的年味特别浓。小年的农贸集市尤其热闹,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到处呈现出一派欢度新年的欢乐景象。刘金(化名)的鞭炮摊颇为红火,两口子都快要忙活不过来了。一个叫王猛(化名)的小伙子过来抓起一捆高升炮问:"这鞭炮打得高、炸得响吗?"东北人爽快,刘金笑着说:"你拿两个去那边墙角处放一下就知道了,效果杠杠的!"王猛便随手拿起两个高升炮,到墙角处试放。  相似文献   

11.
高原 《政府法制》2011,(34):13-15
"1984年8月30日晚,我第一个领到了居民身份证,成为十多亿国人中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公民。"中国"一号公民"、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一直记得27年前的那个夜晚。当晚,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文化部宿舍大院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公安部、北京市发证领导小组、北京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在这里举行了中国首批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380名居民成为中国第一批居民身份证的持有者。  相似文献   

12.
林梵 《江淮法治》2013,(11):52-52
多年来,以"年味儿"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和以"安全"为核心的限制措施,一直是民众关于春节期间到底应不应该燃放烟花爆竹争论的焦点。此前,虽然多个城市专门出台"禁放令"或者"限放令",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可我发现,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现在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除了"安全",大家更顾及的是空气质量,谁也不想在过年的时候,生活在暮霭的环境之中,不少朋友都说,使用电子鞭炮"年  相似文献   

13.
案情:被告人毛华清,男,35岁,某县龙泉村鞭炮厂前任厂长。1987年5月,被告人乘其表兄王某外出推销产品之机。与表嫂张某勾搭成奸。11月,鞭炮厂实行资产抵押承包,王某竞选获胜出任厂长。对这一变化,被告人认为既妨碍了与张通奸,又于自己颜面无光,内心妒恨不满,逐生恶念。要炸掉库存鞭炮,让其抵押的资产“泡汤”。12月,鞭炮厂为完成销售合同任务,组织职工加夜班,赶制鞭炮。12月14日,被告人谎  相似文献   

14.
今天,阿拉腾毛都嘎查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同时,还举办博克、赛马、民歌比赛和篝火晚会等盛大活动,庆祝帮扶取得的成果及文化站的落成。  相似文献   

15.
醇香的年味     
年味究竟是什么?是满桌的山珍海味?是门口挂起的红灯笼?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其实,真正的年味,只是这一刻承欢父母膝下的幸福与安宁。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生活》2010,(5):5-5
春节真是一个奇特的节日,让人快乐,也让人健忘。阿凡达、海南疯狂的房价、李庄……这些轰轰烈烈的新闻事件、话题,随着鞭炮的硝烟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7.
杨巨帅 《中国监察》2012,(17):58-60
2012年7月11日晚6点,46岁的林新兴在南水镇同心街上,点燃了价值一千多元的鞭炮,迎接属于他和当地渔民、养殖户的胜利。鞭炮声响彻云霄,一扫南水镇多日来的阴霾,也映出了林新兴一脸的兴奋。放完鞭炮,林新兴在同心街相邻的三家酒楼,自掏腰包,置办了30多桌酒席。他邀请了三百多位渔民和养殖户,准备共同庆祝他们来之不易的胜利。酒楼外,特意租来的红色气柱拱门上,挂着醒目的黄色标语——"‘三打两建’好","举报靠大家,打掉‘海霸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二月二“龙抬头”的到来,春节在人们心中彻底结束。关注一下关于春节鞭炮伤人的新闻,真是触目惊心,全国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造成火灾7480起,导致48伤亡。  相似文献   

19.
如此的千辛万苦.他们终于生活到一起。结婚那天,没有鞭炮齐鸣,甚至连一句祝福的话也没有的。两个人的灯下,他为她吹了一夜的笛。  相似文献   

20.
类似的一幕幕在宁乡法院的乡村法庭经常发生。当法庭调解解决夫妻离婚、邻里过水过路等纠纷后,乡镇老百姓还沿用传统方式放一挂鞭炮来表达对法庭工作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