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6,(10)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更趋激烈。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正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础和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系统梳理中西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出三点结论和展望:理论性"扬弃"存在许多空白;实践性"完善"尚需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的"集成"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王凌敦  赵渊 《理论导刊》2023,(1):120-125
自媒体的个性化表达、感性化叙事、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在追寻“大我”中绽放“小我”,也要在回应“技术变革”中提升“思想境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视域”回归“现实世界”,在生活体验中充分彰显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通过创新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表达,并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气息和真理力量;加强微观叙事基础上的宏观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举旗定向;聚合碎片化的虚拟网络时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与补位升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传播过程与接受机制,聚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实现真理精神、时代特色与生活浸润的和谐统一与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3.
谭天 《理论导刊》2023,(3):118-124
信息窄化是信息过载重压下“媒体—算法—用户”循环和“需求—搜寻—满足”闭环的产物。作为信息技术迭代和传播格局嬗变后海量信息差异化供给及选择的结果,信息窄化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隐忧也逐渐显现。其负效应——“信息偏食”“信息投喂”“信息圈层”和“信息裹挟”在限制话语主体思维和行为的同时阻隔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与构建。因此,如何突破信息窄化重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需从话语优化角度予以辩证思考和科学应对,在坚持话语权的一元主导与多样共生中把控话语场域,在注重话语内容的再生产与再完善中保证有效供给,在增强话语方式的交互性与启发性中促进多向互动,在推动话语空间面向时代与回归实践中实现持续转向。  相似文献   

4.
邱程  彭启福 《理论导刊》2023,(9):109-115
数字化生存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场域,并形成新的特征:在主客关系方面,基于数字赋权的个性彰显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在信息获取方面,基于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送达;在叙事方式方面,基于“流量为王”的形式优先排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人际对话方面,基于时空离散的虚拟交流误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含义。政治逻辑和网络逻辑矛盾、技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矛盾、资本逻辑和价值逻辑矛盾、作者逻辑和读者逻辑矛盾是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应权衡权威消解和关系再造、技术遮蔽和数字解蔽、工具理性规制和教育供给引导、技术跟进和限度超越等关系,巧用、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赵林栋 《理论导刊》2014,(3):14-16,2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话语空间逐渐演变成了不同话语主体进行话语表达的政治场域。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分离、复制与误读。在虚拟政治场域中,主要存在着个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群体性的话语表达。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和多样化的话语表达导致了网络话语的失序危机,其主要表现为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和反权力话语的出现。要化解这种危机,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对于网络话语秩序的维护作用,建构网络对话机制,增强双重话语空间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有序参与和适度控制。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中潜隐政治权力运作展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言语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话语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包括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引领权、工作话语管控权。随着社会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遭遇理论话语"主导权弱化"、学术话语"引导权式微"、实践话语"管控权失落"等困境。实现由思想政治教育权力话语向话语权力的转换策略有:第一,工具性功能话语转化为价值性话语引领,实现理论话语主导;第二,文件话语应用向学术话语生长,实现学科话语引领;第三,政治性话语关注向公共性话语转型,实现工作话语管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1,(6)
自媒体的兴起引发了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传播场域话语权力关系随之变化,在用户与技术双重优势的加持下,自媒体平台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并以信息推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于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自媒体场域内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成员的思想混乱,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基于此,必须坚持立破并举,在探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路径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重构。  相似文献   

8.
徐伟琦 《理论导刊》2020,(1):124-128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变革,要求其必须重塑思维、放大边界、重构话语和革新模式。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传统权威与开放生态的偏离、限量输送与海量信息的错位、限时供应与随时在场的位移、闭环教育与环环连接的相悖等窘境,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更新上建构"互联网+"思维方式,在跨界融合上建构"互联网+"新型体系,在话语重组上建构"互联网+"互动模式,在树立典型上建构"互联网+"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面临着"话语脱钩"与"对话乱象"两大困境。其中,"话语脱钩"集中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生产、转译、传播中存在的流程缺陷以及在形式与内容层面存在的实体缺陷,"对话乱象"集中表现为话语冲突、话语霸权、话语鸿沟以及话语权的式微。从范式转型、实体创新以及话语权建构三个方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既是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困境的现实要求,又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虚拟实践"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重要场域。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应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与"实践的教育"统一起来,从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内在需求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生活"向"虚拟实践"的延伸,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学生社团日趋成为大学生互动的场域。自中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的思路,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各高校对学生社团党建工作都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但就目前而言,高校社团党建工作处在浅  相似文献   

12.
王丹  刘明良 《学理论》2013,(30):370-372
自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发展机遇分析,提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邵献平  张耀灿 《理论探讨》2006,1(4):162-164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的场域内发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场域内传输的源动力是“需要”。其在宏观场域、中观场域传输的具体“需要”是领导权威、组织动力、制度规范、文化熏陶和传媒渗透等;在个人微观场域传输的具体“需要”表现为: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归属需要和理想需要等。  相似文献   

14.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呈现出社会政治性、乡土民俗性、官方权威性、人本情感性等色彩,面临"话语缺失"和"话语失效"的尴尬局面,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话语脱离实际、村级文化建设滞后、内容方法陈旧、话语环境复杂等因素制约了话语权的实现,需要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话语创新、转换话语方式、丰富话语内容、提高话语实效,从而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仇新 《学理论》2011,(12):223-22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含义和分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关系、话语缺失状况、话语特点、话语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的研究视野还较窄,研究范围还有很大局限性,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还未形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成果的重复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情境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话语"失声""失真""失灵"的问题与挑战。改变这一状况,根本方法在于立足教育诉求和个体特征,以主体性维度探索与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宏大叙事"向"生活叙事"转换,从"个体独白"向"主体对话"转换,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从"集群供给"向"私人订制"转换,进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既有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解释不足而提出的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是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中,观察、审视不同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嵌,“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全面贯通。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的关注,就是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题域,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静 《学理论》2014,(5):284-285
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这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在分析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针对自媒体的特点,从理念、载体、内容、监管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给青年群体的回信,是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集中演绎,其涵摄丰厚的价值趣旨,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回信话语内蕴情理兼备的话语叙事、运力巧妙的话语修辞、言简意赅的话语呈现的鲜明风韵,成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典型范式。以习近平给青年群体回信的话语表达为"模板",不断探索践行其话语表达精髓的有效途径,对完善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话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空间性是以其空间面向为前提条件的,它标示了话语生产的实践范围,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社会化象征、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破伪呈真的直接传达。空间呈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功能阐释、理解框架和竞争产物三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空间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结构转向,是基于关系重塑、场景革命、传播生态的三维展开。空间改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全局性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知识、价值、制度空间的再生产与再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