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巴基斯坦新政府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基斯坦于2月18日举行的大选和新政府的成立,是巴基斯坦政治转型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巴基斯坦军人政权向民选政府最终实现和平过渡。尽管巴基斯坦政局发展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巴基斯坦人民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最终成功实现政治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2.
巴基斯坦军人政治浅论夏立安杜林在南亚国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经历了英国殖民统治;都拥有宗主国对军队职业化改革的历史传统。但自这些国家独立以来,印度成功地走上了军队职业化的道路,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却遭受了数次军人政变之苦。巴基斯坦军人干政的...  相似文献   

3.
巴基斯坦人民党是巴基斯坦政坛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曾经先后四次执政共12年。在人民党的执政历程中,70年代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政权对巴基斯坦政治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政权的兴衰深受巴基斯坦特殊国情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对其他政党的发展也发挥着同样的影响力。因此,研究70年代人民党的执政状况是分析巴基斯坦政治、透视巴基斯坦特殊国情的一个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4.
今年巴基斯坦的大选是其国内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自此进入民选政府执政时期。原执政党“皇冠落地”.人民党“东山再起”,穆盟(谢)异军突起,宗教政党分崩离析。各政党的实力消长,重构了巴基斯坦的国内政治版图,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巴基斯坦近期政治局势激烈动荡,社会政治矛盾激化,突出表现为总统穆沙拉夫辞职和执政联盟内部发生危机。由于巴基斯坦在国际反恐战争中的特殊作用,巴国内政局的变化及由此出现的风险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从更深的层次看,巴基斯坦的特定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巴国内各主要政治力量的选择及在反恐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与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是巴基斯坦政治进程的重要转折点,穆沙拉夫谋求总统连任,历经波折;各派力量分离组合,角逐激烈;政局也随之起伏、动荡。最终,穆沙拉夫掌控大局,平稳移交军权,就任平民总统,成为巴基斯坦历史上第一位实现由军人总统到民选总统平稳过渡的人,其影响深远。2008年2月18日国民议会选举和平举行,巴政治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拉丁美洲政治生活中,军人参政是一个明显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这个地区军事政变频繁,军人执政的国家最多时达到十二个,可以说是军人政治的“极盛”时期。但是七十年代中期,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民主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拉美军人政治开始进入“退潮”时期。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厄瓜多尔、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和洪都拉斯等国相继通过大选恢复宪制,实现了“民  相似文献   

8.
贾诗慧 《拉丁美洲研究》2023,(2):134-152+157-158
军人干政是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政治现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地区建立的军人政权中,巴拿马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国军人统治持续时间长,且无法在国内力量的推动下自主实现民主化转型,表现出较强的政权韧性。对于巴拿马军人统治的韧性因何产生,既有研究多从威权韧性的执政能力视角加以解释,即强调威权统治者对社会的整合能力。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忽视了巴拿马军人统治的整合能力不足、无法为自身政权建立起强大社会基础的本质特征。为此,本文重新审视了巴拿马军人领袖维持政权的策略与手段,认为整合能力的不足促使军人领袖在干政的不同时期持续采用分化策略替代整合策略。本文认为,巴拿马军人统治的韧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军人领袖不断分化社会的能力,致使国内社会力量长期难以形成合力来推翻既有政权。在军人直接干政时期,军人领袖分化社会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与多个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建立庇护关系,从而使被庇护者不反感军人掌权,甚至愿意出面维护军人统治。在军人间接干政时期,军人领袖则利用制度设计、转移庇护职能和舆论宣传三种不同方式,进一步阻碍反对军人统治的力量聚合,为政权的延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巴基斯坦恐怖袭击事件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以至2008年初《经济学家》将巴基斯坦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2008年3月,吉拉尼任总理的巴基斯坦联合政府产生,巴政治进入重组和转型时期。在巴政治重组后,美国继续谋求与巴基斯坦反恐合作的主要政策框架不会改变,但在具体的策略方面将发生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印度尼西亚政治的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军人政权.印尼军队在政治中的主导地位是从独立战争时开始确立的。军队有长期参与政治的传统,这使军队认为他们比其他政治集团更有资格和经验进行统治。同时.印尼宪法第二条规定了印尼共和国军队的双重职能,它不仅是一支职业的军队,为人民保持一个坚实的国防和稳定的局面,同时也有权参与和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支为实现独立理想而奋斗的军队。执政30年的前总统苏哈托是军人出身.其政权的基础是军队,他反映了军队的利益.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苏哈托上台之后,对内加强军人统治,强调国家…  相似文献   

11.
自建国之始至20世纪末,巴基斯坦的国内政治一直呈现出反复变化和不稳定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拟就军人统治再到民选政府的行政转换、宪法的两次修正、司法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的加大及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发展四个方面来对这些变化做尝试性一个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从荣誉谋杀看巴基斯坦妇女的“他者”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誉谋杀产生于前伊斯兰文化,但内化于巴基斯坦文化。其内化于伊斯兰教、封建土地制奠定的经济结构和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军人干政政治传统的过程深刻反映出巴基斯坦社会的父权统治思想,可从中解读出巴基斯坦妇女在"男优女劣"等级制社会中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13.
巴基斯坦总理贝娜齐尔·布托1953年6月21日出生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毕业后进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76年学成回国在外交部工作。1977年至1984年过着长达7年的监狱生活,1984年获释并流亡英国,1986年回国参加政治斗争。1988年12月当选巴基斯坦总理,1990年8月6日她的政府在执政20个月后被总统解散。1993年,下野3年后再度任巴基斯坦总理,1996年被总统解职,至今流亡国外。1987年12月与阿西夫·扎尔达里结婚,生有3个男孩。 在素有重男轻女传统文化的东方,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一位女性以她出色的政治才干,不…  相似文献   

14.
自1961年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以来,韩国一直由军人出身的总统掌握政权。直到80年代末,韩国最终实现了权威主义政治向现代民主化政治的转型。韩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孕育了民主政治文化,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威权政体内在价值的缺失及其合法性日渐衰退;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威权政体丧失了外部支持。韩国政治转型的启示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必须建立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民主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革命制度党是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的第一大政党,也是世界大党之一。革命制度党自1929年成立至2000年连续执政长达71年,成为拉美政坛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革命制度党执政期间,创造了"墨西哥奇迹":政治上,当拉美多数国家频繁出现军人独裁、政局动荡之时,墨西哥的文官政府一直保持着政局和社会的稳定;经济上,墨西哥持续30年实现年均  相似文献   

16.
刘兴波 《东北亚研究》2004,(2):59-61,64
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强弱与转型。韩国自60年代建立权威政府以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因此,它的建立与运作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随着权威统治合法性的逐渐弱化,政治转型便提到日程上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的军人权威统治向民主政治转变与过渡,到90年代就开始巩固其政治改革与民主政治,而这种政治转型是从权威主义政体内部演变出来的一种民主化。  相似文献   

17.
在2002年巴基斯坦议会选举中,由6个宗教政党组成的"联合行动阵线"(MMA)异军突起,一举跃升为议会第三大党,并在开伯尔—普什图赫瓦省单独组建政府,在俾路支省联合执政。这被视为巴基斯坦宗教政党的历史性胜利以及巴政治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尽管宗教政党在2008年巴基斯坦大选  相似文献   

18.
1999年 1 0月 1 4日 ,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纳瓦兹·谢里夫总理的文官政府并成立以他为首的军法管制政权。这是巴基斯坦历史上的第 4次军事管制。巴基斯坦短暂的 5 3年历史中前后就有 2 6年在军事管制或在军事管制基础上产生的军人统治①下。对于巴军人反复干政的原因 ,作者曾以“论巴基斯坦军事政变的根源”为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见《南亚研究季刊》 2 0 0 0年第 3期 )。本文拟就军人统治在巴基斯坦的作用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算是前一篇拙文“论巴基斯坦军事政变的根源”的姊妹篇 ,以期让读者对巴基斯坦的…  相似文献   

19.
巴基斯坦政治文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建国后,受政治文化传统和政治发展道路的影响,巴基斯坦政治文化表现出许多特殊性。本文从巴基斯坦政治文化发展、亚政治文化群和政治文化特点进行了探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20.
谢里夫家族和巴基斯坦军方在1988—2015年期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一个军人统治占据了建国以来一半以上时间的国家里,谢里夫家族的兴衰受到巴基斯坦军方庇护、制约和掣肘;另一方面,谢里夫家族在与军方的博弈中,经历了共生和争权,流亡归来后开始尊重、接受并适应军方在内政外交中,尤其是国际政治的实际政治影响力和地位,由此开始获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