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实行普选制。除法定特殊情况之外,所有适龄公民都有权参加选举。但美国选举制度至今仍然存在一些相当严重的缺陷,包括选举法律仍有许多阻碍投票的规定、宪法仍含有违背民主原则的条款、重划议院选区的过程仍使政党可以玩弄操纵选举结果的政治游戏,以及公民过分依赖司法程序维护其选举权利等。这些缺陷导致产生违反一人一票这一基本民主原则的选举结果,实际剥夺部分选民(尤其是部分少数族裔选民)的选举权利,影响民主体制的正当性。美国应进一步改革其选举制度,完成其建国之初开启的漫长的民主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1993年以来 ,俄罗斯联邦通过了好几个有关国家杜马选举的条例和法律 ,对国家杜马 (议会下院 )选举制度作了详细规定 ,2 0 0 2年 12月颁布的《俄罗斯联邦联邦会议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虽然承继了以前的许多内容 ,但也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 ,作了一些改革 ,有很多新的特点。国家杜马选举制度的这些改革将对俄罗斯政党制度和政治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辉 《当代世界》2013,(2):37-40
司法制度的政党政治因素背景 美国的制衡性制度在横向上实施了行政、立法与司法的分立与制衡,纵向上规定了联邦与州的权力分割,作为该制度的运作工具,政党代表特定利益集团参与公开定期选举,赢得执政以推进集团利益。而司法权相对独立与最高法院行使宪法解释权的制度设计对于政党确保自身政治主张的支配地位具有极端重要意义,因此,  相似文献   

4.
选举制度不仅涉及如何实现人民主权和民意的真正而有效表达的问题,而且涉及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政党的切身利益.比例代表制被认为是“最民主”的选举制度,对比例代表制的调整和变革一般都是为了加强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实现政治统治的有效性.二战后,法国选举制度经历过数次重大变革,基本确立了单选区两轮多数制,完成了从偏重民意代表性向偏重统治有效性的转变.在这种有利于大党或政党联盟的选举制度的影响下,困扰法国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政党力量分散化的格局有望得以改变.地方议会选举制度和欧洲议会选举制度的安排上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全国议会选举中单选区两轮多数制导致的民意代表性缺失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熊俊莉 《台湾研究》2011,(2):16-19,48
随着政治选举制度的完善,选民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期进行理性评估和“经济投票”。政党为获取经济型选票往往在选举前后调整相关经济政策或政见,从而出现“选举性循环”现象。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岛内选举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五都”选举为例,剖析台湾选举中的“经济投票”行为及其对政党两岸政策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台湾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0年7月国民党在台湾地区开办地方自治选举以来,尤其是自1990年代“宪政改革”以后,选举活动一方面成为台湾地区民众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成为各党派夺取执政权、政策主导权的唯一合法途径。而不同选举制度的选择,不仅会影响政党的选举策略、候选人的竞选方式及选民的投票行为,而且将形塑出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自2000年3月政党轮替后,“立法院”已日益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非洲国家实施了多党制和定期选举等制度改革.但是,大多数国家选举制度改革并未产生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经济政策,反而导致国家—市场关系长期陷入困境.以地区或联盟为基础的异质性社会结构是塑造非洲政治秩序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非洲国家政治权力与经济行为的多样性.在部分地区或联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选举形成了主导型政党体系,继续维护本地区利益,剥夺市场秩序的发展空间;在较大集团矛盾持续的国家,沿原有社会界限形成不同政党,无序的选举竞争促使地区精英进一步掠夺资源;只有少数逐渐摆脱原有地区分界、沿经济社会界限形成政党的国家,选举环境才更加稳定,市场秩序也有改善.因此,增进不同地区的政治认同、完善地区经济联系和有效互动、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将是非洲国家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2017年联邦议院大选后,德国形成了碎片化的政党格局。联盟党和社民党两大传统主流政党身陷发展困境,支持率一路走低;2018年德国选择党成功进入全国16个联邦州议会,在德国政党体系中站稳了脚跟;政党光谱的另一端,德国绿党也实现了崛起,目前有成为第一大党的趋势。欧洲议会选举进一步将德国碎片化的政党格局固化。碎片化的政党格局不仅降低了德国政治的稳定性,同时也对欧洲议会的决策效率及德国为欧洲一体化提供动力的意愿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九五三年     
1月13日南联邦议会通过"关于社会组织与政治组织的基础与联邦国家权力机关的基础的根本法"。此项法令在许多方而修改了1946年的宪法。法令规定,联邦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劳动人民,它"通过选入人民委员会、人民议会、工人委员会和其他自治团体的代表,并且直接通过选举、罢免、复决、选民会议、公民委员会、公民参加行政管理和司法  相似文献   

10.
7月17日,也门执政党全国人民大会与反对党签署政治改革协议,为2011年的议会选举做准备。根据协议,也门所有政党和非政府组织都有机会参与有关政治和选举改革宪法修正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选举权是西方选举民主的重要基石.19世纪初,美国通过取消对财产、宗教、种族和性别等投票资格的限制,逐步实现了建立在普选制基础上的大众民主.然而近年来,美国选民政治参与水平不断降低,其重要原因是两党激烈的政党斗争客观形成并加强了对选民投票权的"再限制".两党以州为单位,围绕选民身份核验、预先投票和邮寄选票等制度展开激烈斗...  相似文献   

12.
总统选举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重要主题。近年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歧巨大、斗争激烈。政党极化成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现象,民意互为对立,鸿沟日益扩大。两党实力相对均衡、选情胶着的"摇摆州"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威斯康星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州的共和党近年来通过严格的选民身份法和瓦解有组织的工会等一系列选举制度改革,削弱了民主党的选民基础和实力,巩固并扩大了自身在选举中的相对优势,民主党基本盘萎缩,共和党所获选票比例相对上升,最终在"胜者全得"的制度下,2016年特朗普在该州胜出。从摇摆州两党选民的力量对比,可以分析选民群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透视美国政党极化和争斗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3.
选举制度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不少国家政党都朝着"选举党"方向演进的环境下,选举对于政党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在趋于增大。近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14.
缅甸曾于建国初期、1990年和2010年后三度尝试建立选举民主,前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当前的选举制度由军政府主动精心设计,出发点是通过向心性的制度化方式,在为反对势力留出一定活动空间的同时,保证军人对政治权力的控制。缅甸现行选举制度受制度设计理念以及传统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主要呈现出总统选举与联邦议会选举联动、对候选人和选举人资格设置特殊条件、对不同行政区划级别实行差异化选举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对政党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涉及民选政府与军方之间、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对选举制度变迁的考察有助于理解缅甸所处的政治制度环境,并洞察缅甸的政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最后出现了大法官选总统的奇特局面。副总统戈尔尽管心里不服,背后又有赢得多数选民选票的民意撑腰,但嘴上也得表示完全尊重和服从最高法院的权威,老老实实地宣布竞选失败。是谁赋予了最高法院如此巨大的政治权力呢?是宪法吗?不是。美国宪法只是规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格局,并没有明文赋予最高法院—  相似文献   

16.
张华 《台湾研究》2010,(3):33-38
在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西方社会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愈益重要.甚至成为选民投票抉择的决定性因素。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虽仿效西方选举政治,但自1996年实施“民选”以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却因受选民既存的政党认同、“统独认同”以及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直接作用于选民投票行为的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7.
陈彬 《当代世界》2008,(7):29-31
2008年3月22日,泰国国会第一大党人民力量党召开,党代会,决定启动修宪程序,对2006年9月政变后颁布的2007年宪法做出修改。例如,拟将泰国宪法第309条规定的“对于泰国2006年颁布的临时宪法和法律,以及与之相关的有关事件的处理,无论是在颁布本法律之前或是之后,都被认为是与本法律相符合的(也就是说2006年政变以后对前泰爱泰的处理,无论是否与现行宪法有关条款是否相抵触,都被认为是合法的)”全部删除,将宪法第237条规定的“参加选举的候选人中,如果有人违反或支持其他人违反选举法以及中选会颁布的其他选举法令,均应依法取消该候选人的选举权。  相似文献   

18.
欧阳晨雨 《南风窗》2014,(11):76-78
<正>两党制在印度显出雏形,但地方性党派的成长,让印度民主政治呈现出"嵌套博弈"的景象,推动着印度党派制度和联邦结构持续演进和调整。分9阶段、历时月余的印度人民院选举5月16日揭晓结果,印度人民党获胜,一个由印度人民党明星政客莫迪(Narendra Modi)领衔的新联合政府的轮廓也呼之欲出。作为印度两大全国性政党的国民大会党和印度人民党,为何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两党制",而更像是身处比例代表制下的"联合政治"中?拨开历史与现实的迷雾,会发现别样而丰富的印度政治生态,其中蕴育着印度特色的政党轮替进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通过集中分析澳大利亚绿党在2010年大选中的竞选表现及其结果(尤其是在堪培拉特区),探讨它在何种意义上已经或可能成为联邦选举政治中的"第三政党"或现实政治中的平衡力量,并依此对澳大利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美国政党的衰落与复兴成为美国政治学界研究最多也是最富争议的政治现象之一。本文从美国政党衰落的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政党维度两个视角对美国学者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主要涉及政党衰落与复兴的概念、政党衰落与复兴的衡量方法、政党衰落与复兴的时间段、政党衰落与复兴的原因以及政党的"三张面孔"(即"选民中的政党"、"政党组织"、"政府中的政党")等方面。本文认为,美国政党在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并且正在试图通过国家政治权力来恢复过去丧失的政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