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篇系统分析法:文化定势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崛起的交互社会语言学对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内容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人际交际 ,人际交际通过语篇系统得到实现。实利主义语篇系统在西方各类公司中普遍使用 ,这类语篇系统的意识形态、社会化、语篇形式和面子系统的研究可揭示出被认可的语篇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语篇系统分析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跨文化交际 ,从而帮助人们突破文化定势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化的西方与青年问题”一文围绕着由于种种原因,西方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同语本身而进入到一种意识形态范畴,究竟付于西方的态度是采取将其“神圣化”还是“妖魔化”的问题展开了探索与争鸣。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民族地区已逐渐从原有的双语教育发展到三语教育。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发展的概况,剖析我国民族地区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论述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三语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杰 《思想战线》2008,34(1):139-140
从宗教的视野观照可以发现,围绕中国近代杂志形成了一个以西方宗教为主体的新学,与以孔孟之道为根本的旧学进行"文化领导权"(hegemony,葛兰西语)博弈的场域.无论是最早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杂志,还是后来由知识分子主创的一系列期刊,都与西方的宗教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杂志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权博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5.
继经济实力结构出现东升西降的百年变局,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也出现了松动,以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社会自由化为核心逻辑的西方话语霸权陷入前所未有之颓势。从原创话语、实践吸引、斗争威慑三个角度看,中国话语力量得到空前提升,但西方话语霸权护持之势仍在,中西话语之争日益激烈。中国想要重塑全球话语,除了保持可持续发展之外,还需具有能力与雄心。  相似文献   

6.
任务型教学法源于西方,是建立在第二语习得基础上具有很强影响力的语言教学模式,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的重要发展成果。将这种教学法应用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2009年起,上外西方语系党总支按照各语种学生党员在海外分布情况,建立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荷兰等5个海外党小组,探索完善海外党建模式,为海外学生党员的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传统安全威胁与新时代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成为影响国际安全极为重要的变量。当前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建设面临着现实挑战:西方国家建构并极力维护“中心——外围”二元安全体系;西方国家极力阻碍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建设;中国全球安全话语权构建处于弱语失语状态。同时,新时代呼吁新的治理理念和机制,中国正不断建构安全理念和话语平台,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等,这些都是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建设的现实机遇。为此,本文提出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话语权提升的几点对策思考:凝练文化内核,建设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做好技术创新,构建立体、多元、智能的话语传播体系;提高话语分贝,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9.
苏蕊 《求索》2013,(5):116-118
先秦时期是语言哲学探讨的鼎盛时期。老、庄、孔等先哲思想主要突出了语言的超语言特征及其治世功能;自古希腊时代的赫拉克里特起.西方哲学家多强调语言的可言说的创世功能。中西方在语言的工具性特征之间的纠结体现了语言与哲学的紧密关联。研究中西语言在工具性特征上的分歧。可进一步观照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并为语言教学及语际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为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本·阿格尔,在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时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源头追溯至马克思的辩证方法,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审视其不同流派的理论得失,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内、外部的合理因素,重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检讨西方社会理论,驳辩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指责非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汉语、侗语和英语词的词缀功能进行比较,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汉语、侗语和英语,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经济问题也应讲究立场、观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经济问题也应讲究立场、观点、方法姜义军目前,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上,有人认为,这里不必讲究什么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以西方经济学为“范例”,认为西方经济学虽然只是较为纯粹的量化分析,却成功地指导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并由此得出结论,西方经济...  相似文献   

13.
一、侗语地名研究的意义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在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 地名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是人们对客观地理实体主观认识的产物。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不同和自然开发利用水平的不同,以及一个地方居住过居民的不同,这些都极可能在地名中得到反映。一个地方的地名一般总是由最先滋长生息在那里的民族,以其语言来命名的。由于语言或方言具有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因而地名也具有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 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起源、含义、特点、演变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侗语地名是侗族人民用侗语对自己居地的命名。本文拟通过对各地侗语地名的调查分析,来探求侗语地名的得名、含义、特点和结构规律以及汉译等问题。 二、侗语地名的结构 语言、语法、词汇是语言构成的三要素。语言研究就是探求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规律。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研究当然也要探求地名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规律。 侗语地名大都是双音节,也有一部分单音节和个别多音节。例如: 单音节地名:  相似文献   

14.
南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上任之初放出“惊人之语”,公开称他打算将“南斯拉夫”更名为“塞尔维亚-黑山”,还声称将放弃米洛舍维奇执行的对西方“时而过于强硬时而又过于软弱的”外交政策。不管路怎么走,看来在西方人眼里这又是一盏“不省油的灯”  相似文献   

15.
丁崇明 《思想战线》2002,28(5):123-126
汉语绝大多数修饰式词是偏正型的。大多数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形容词性语素在中心语素后。汉语、藏缅语“名语素 +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一般是修饰性语素在前 ,侗台语和苗瑶语部分语言名语素构成的修饰式复合词是修饰性语素在后。有的语言修饰式复合词有偏正型 ,也有正偏型的。支配式的复合词构词差异与这些语言主要语序有关。一般有补充式词的语言是有补语的语言 ,但有补语的语言不一定有补充式词。假设补语产生于补充式词前。  相似文献   

16.
葛厚伟 《求索》2013,(5):268-268,198
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彭增安著述的《跨文化的语言传通》,2007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彭增安先生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文化与语用、课堂教学、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四个方面探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书中广泛吸取西方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对语言教学的诸方面进行了较为深人细致的探索,为外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学习者语言的研究.即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我觉得“五四”有几个意识应该受到重视。第一是忧患意识。“五四”时期,当中国文化跟世界文化接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弱势,“五四”前辈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就提出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就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我认为“五四”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个问题我很是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能肯定古代历史上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改革,但是却总是对“五四”的向西方学习颇有微词呢?  相似文献   

18.
王孝勇  周莹冰 《前沿》2008,(1):35-37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随着二战后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的产生和对二战中的法西斯体制的理性反思出现的。经过了“现代化理论”、“稳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第三波理论”等四个历史阶段,在整个理论演进中,其致命缺陷是缺乏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导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表现出两大弱点:一是宏观上在价值观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二是微观上在分析工具领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话语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话语如何消除既有国际偏见、彻底突破西方舆论阈限,建立本位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引导外界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发展格局。新时期文学既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学思潮的明显影响,又在写作中,把现代、后现代文学的特点与新时期文学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后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