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法治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强调以法治理念为基础,以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为依据,运用法律逻辑完成一系列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主体,其是否运用以及如何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实际问题,将决定我国法治建设的成败,并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法治思维的含义出发,讨论为何要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再从加强领导干部对宪法和法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体制内法治环境和营造良好的体制外法治环境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2.
社会与国家是人类创造并生存于其间的两个最基本的组织体,从法律意义上说,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社会决定国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法治的真正基础与源泉是社会而不是国家.现代法治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建构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法治模式是最可行亦是最有效的.目前,在法治建设中应确立私法优位理念、社会优位理念和权利优位理念.  相似文献   

3.
法治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应当包括一切可以在法律中找到的基本理论规则、基本规则和原则,也包括法学与法律实践为法律增加的理论规则、基本规则和原则。由于理念具有对法律原理的真实性要求,所以法治理念应当具备理性的说服力。法治强调法的理念,故人们服从法律时,是在服从普遍的、客观存在的法理性。当今,我国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是以人的基本权利为基础,架构在维护人的自由与人的尊严基础上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论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是对法律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建构,是法律实践中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的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理性的观念模式。其中法律权威理念和权力制约理念是法治理念的灵魂,人权保障理念是法治理念的根本宗旨,而和谐司法理念是法治理念的实现形式,四者结合构成了完整的法治理念形态。  相似文献   

5.
依法行政是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的法律规范,其法治理念在这场法治战役中是起着引领这项事业的扬帆,带领其越过大浪,在千变万化的浪涛中直达和平的海岸。因为这就如同玩魔术,只有知道法律的人才能很好地掌控和利用魔术,使魔术能够千变万化,但又不离开其主旨。依法行政与法治思想两者是彼此吸引,缺一不可的,法治理念是依法行政的精神向导,依法行政是法治理念的照明灯,研究依法行政法治思想,发掘其内涵,提升我国依法行政法治事业,强化我国法治理念的精髓,使我国的法治事业走向高山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领域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社会主义一般法治理念和特殊法治理念;社会主义一般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有权利义务理念、尊重人权理念、公平正义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和法律至上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途径一是努力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二是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法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法治亦表现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种基本形态.形式法治的普遍性、一般性保障了法律适用的平等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保守、僵硬的缺点,实质法治正是在弥补形式法治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质法治以追求实质正义为目的,在法律适用时更多地是从规则所要实现的目的出发进行考量,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将诸如道德、政治、舆论等法外因素作为考量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法律适用的标准变得主观和随意.本文通过对法治社会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法治社会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形式法治,实质法治只是为了弥补形式法治的不足而存在,且主要是在私法领域存在.同时,为保证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在适用以追求实质正义为目的的法律规范时必须遵循特定的客观标准和解释原则,以避免法律适用变得主观和随意.  相似文献   

8.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节英 《理论前沿》2008,(15):32-3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树立法律权威、尊重和保护人权、维护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三严三实"中的法治理念既丰富了党内专题教育,又升华了现代法治理念的内涵,更提升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党内的"法律地位";不仅仅是政治纪律教育,还是全党的法治教育;既属于"政治任务",更属于"法治任务"。其实,"三严三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观存在,背后深藏着诸多的法治背景,既体现宏观层面的法治理念,又体现全面从严和全面务实的具体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0.
没有哪个共同体已经完全实现了“法治”理想。对这一理想的内涵的困惑 ,似乎使得这一理想必然遥不可及 (亦即一个“含糊不清的理想”)。法律体系必定包括一些模糊的法律 ,它们典型地允许着法律中的权变 ,典型地支持着许多无法审查的官方决定 ,并且从来就不会对一个共同体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加以详尽规范。法治理想似乎永远无法实现 ,正是由法律实践活动的这些特征决定的。在这里 ,我要追问的是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法治中的“欠缺”( deficit) ;我将证明 :法律实践活动的这些特征并不一定导致“法治欠缺”的产生。我的结论是 ,共同体之所以不能实现法治 ,仅仅是因为政府对法治信仰的不忠 ,以及立法者没有真心追求法治理想 (或者说 ,他们制定的规则没有追求法治 )。法治并非必然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论警察法治     
警察法治是国家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的推进器,是保障民生和维护民权的强大后盾。警察法治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强化法律权威和推进依法行政以及推动警政建设、警务工作和谐发展的功能。警察法治的基本要求是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和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相似文献   

12.
严格执法体现了法律至上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法治精神,也是解决当前突出执法问题的有效途径。严格执法,必须树立规范执法的观念,转变将打击违法犯罪与严格执法对立起来的观念,摆正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而非立法机关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树立执法为民理念,为执法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执法规范的科学化、精细化;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全警执法素质和水平;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发挥对执法的支撑作用;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保障公正廉洁执法。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要贯彻执法为民的思想,必须真正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解决执法理念问题,用服务的观念去执法;解决执法感情问题,用强烈的爱民之心去执法;解决执法规范问题,用严格的标准去执法;解决执法能力问题,凭过硬的本领去执法;解决执法监督问题,用从严治警的要求去执法。  相似文献   

15.
再论环境资源法的伦理意蕴——以消费主义为视角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消费模式已经为全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构成了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困境。因此,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困境,摒弃和超越消费主义价值观,取而代之以生态主义伦理观便成为人类寻求解决危机的必然之道。生态主义是环境资源法选择并设定的伦理基础,用生态主义诠释环境资源法的规则、规范是环境资源法伦理思想的应有之意。环境资源法的法治观、建构基础以及动态运行基础都是与生态主义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应具有适当的理念根基。理清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才能祛除一些理念误区,即法制工具主义、法治与德治结合论、政府本位论等。梳理和借鉴西方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演进,我国应树立符合法治政府建设实际的四大理念创新,即:人权主义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价值理性,法治主义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工具理性,宪政主义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理性,服务主义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行为理性。  相似文献   

17.
"法治理念"是对法治这一客观事物的理想态的本质性、关键性要素的认识和表述,是主导、引导人们从事法治实践活动的精神模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内容是多元的,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党的领导,等等.但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层面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生活于其中的国家生活状态的最高期望,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主治要求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唯一准绳是法律.法治所依据的法律是良法,它的生发点在于道德;法律的施行过程需要道德的支撑;广大人民遵守法律的落脚点在于一种道德自律.从立法过程到适法过程,从执法主体到守法主体,都体现出法的道德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对公安工作的要求。我们只有在执法实践中找准症结,有的放矢,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执法观念,实现执法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20.
运动式行政执法已经成为公共治理行政执法的常用方式。运动式执法存在突破政府行政权力边界、有损政府信用、弱化法律权威、加大行政执法成本等缺陷。运动式执法现象的产生既有文化根源,也有社会因素、体制因素和机制因素。运动式执法弊大于利,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应从意识形态、体制、机制和操作层面上不断完善行政执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