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与生活:"小悦悦事件"带给社会的道德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10月23日,广东省总工会在佛山举行全省职工"倡导见义勇为弘扬传统美德"论坛暨承诺行动启动仪式,提出将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在我国还没有正式成立一部完整的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而地方性法律中多数也没能从见义勇为"涉及人"的角度对施救人从协助、救助、确认、赔偿等方面成立义务和责任的相关规定。我国法律上有必要通过立法来确认"见义勇为"事件中涉及人应有的法律义务,以更好地保障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孙莉萍 《检察风云》2007,(17):38-39
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宣传日活动,从上个世纪末的5月10日到如今,已坚持了整整8年,这8年有100个月,每个月的10日,都有一批见义勇为的先进分子受到表彰奖励,都有一些让人感动的壮举传颂于大街小巷.100次表彰了4100名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相似文献   

4.
正从人们被教育要"扶老人过马路"到现在"土豪才敢扶老人",人们明白路没有变,"道"却变了。面对当下社会公序良俗的重建,法律需要亮出正义之剑,以整饬道德与法律之殇。事件回放2014年1月2日,新年开启,本是人们满怀新年期望、努力奋斗实现美好愿望的时候,广东省河源市东源漳溪街坊46岁的吴方(化名)却选择了跳塘结束刚刚开始的一年,也结束了他的一生。让吴方万念俱灰的不是什么坏事,而是他见义勇为做的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5.
三清言 《江淮法治》2013,(16):21-21
8月2日,辽宁人大通过《辽宁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条例删除了"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规定,称这一规定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相符。改为鼓励采取合法适当方式进行见义勇为。(8月4日人民网)时代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期,因为速度太快,"人"的发展、观念的更迭,新事物和旧事物的碰撞等,出现了社会风险、肠梗阻和新矛盾,反映到见义勇为、助人为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生活》2011,(22):3-3
编读往来 “小悦悦”事件引起的关注 @法律与生活:“小悦悦事件”带给社会的道德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10月23日,广东省总工会在佛山举行全省职工“倡导见义勇为弘扬传统美德”论坛暨承诺行动启动仪式,提出将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7.
当下见义勇为事例不断涌现,但是越来越多的"英雄流血又流泪"让法律陷入尴尬的境地,也让见义勇为者嘎然止步。根据公平责任原则认定受益人的补偿责任,其实是一种表面公平下的实质不公平。见义勇为并不适用无因管理制度。寻求真正解决见义勇为者的损害赔偿途径成为法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2007年5月24日在央一套中午12点40分今日说法节目播放了又一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案件。该不该见义勇为,该怎样见义勇为的话题又泛起在人们的耳边。本文通过刘二斗案件提出应及早立法,从法律上规范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的权益,使见义勇为者不再流血又流泪,促进"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续广泛延承。  相似文献   

9.
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见义勇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和现实意义。然而,由于缺乏保护见义勇为者权益的全国性法律法规,见义勇为者为实施见义勇为所付出的代价、作出的牺牲,在要求予以补偿的时候,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往往造成"英雄流血又流泪"、请求受益人补偿遭拒绝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建议制定全国性的保护见义勇为者权益的法律,以"侵害人赔偿或者受益人补偿为主、国家补偿为补充"为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见义勇为的求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曾庆金 《法制与社会》2011,(28):192+202-192,202
见义勇为是人类高尚的善举,可是“见义勇为者赔钱坐牢、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却时有发生,这使广大民众深感困惑。引发见义勇为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见义勇为者来说,在操作中注意以下五个方面才能化解困惑:一是有义才为;二是适时而为;三是适度而为;四是量力而为;五是证据维权。  相似文献   

11.
讨论见义勇为这一话题,我总觉得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怎么轻而易举的.因为见义勇为面对着整个国民的道德素质、面对着被救对象的道德底线,面对着国家法律政策的不尽完善,用什么去界定你的所作所为属于见义勇为或不属于见义勇为.当你为其所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牺牲之后,见义勇为或"勇为"而没有被公认为"见义"给你自己带来沉重的包袱和难以承受的苦果时,你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见义勇为泛指一切为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或公民个人权益的行为,是现代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近年来,由于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见义勇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影响到全体社会公民实施见义勇为活动的积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民法体系之中,针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的相关内容并不多,针对性也不强。为了保护见义勇为公民的合法权益,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的民法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导致人们对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应该入罪的热议.见死不救入罪能否出现见义勇为蔚然成风的现象,本文从国外见死不救入罪的制约性规定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当今社会见死不救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为见义勇为蔚然成风提出制度性建设.  相似文献   

14.
见义勇为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优良品德之一。在古代,甚至还影响了统治阶级的立法改革。本文借由近期发生在社会上的几个典型事件作为契点,梳理了见义勇为的历史沿革、当前立法、法律定性、责任承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见义勇为中救助者所涉及的"他人事务"具有"多重主观归属性",这也决定了见义勇为行为法律性质的复合性及其法律后果的多重性。见义勇为行为中受益人适当补偿义务不同于传统无因管理制度中管理人对被管理人的损害赔偿等请求权,前者在利益衡量上更为妥当。基于见义勇为的行政协助性质,在受益人适当补偿义务不足以弥补救助者损害之时,应通过行政补偿、社会救助等对救助者的损害进行兜底救济。  相似文献   

16.
见义勇为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进行见义勇为立法的社会呼声很大,而见义勇为立法涉及到道德的法律化问题,见义勇为立法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互动作用。本文从道德的法律化问题对见义勇为立法进行了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徐娟 《江淮法治》2012,(19):48-48
甘肃省小伙刘文波在河南省洛阳市救出两名溺水女孩自己不幸溺亡,河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洛阳分会明确表示,下河救人不属于当地见义勇为条例的适用范围。但河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有关人士表示,刘文波的英雄之举,肯定地说这属于见义勇为,目前基金会就刘文波救人事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争取进行抚恤。  相似文献   

18.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彭宇案"引起的争论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见义勇为的鼓励,但作为法律人,我们应该通过证据形式分析案件,从而达到还原案件真实情况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彭宇案"证据的分析,从而得到原告是被告所撞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就<大年初三晚上见义勇为血的教训>中民警的"善意提醒",该市公安局副局长纪阿林在得知情况后跟帖说:"如果那个民警讲了那样的话,我认为是错误,我向您父子(女)表示歉意!"还有消息播报:纪阿林副局长专门赶到事发地姜堰,找到发帖人和当值民警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民警所谓的"善意提醒"实际上是让市民"见义巧为",纪阿林在对这对父女表示敬意的同时,还送上2000元的见义勇为奖金.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社会》2003,(5):8-9
一方面我们身边频频出现见义不为的现象;另一方面,许多见义勇为的英雄们又因得不到社会的足够关爱,生活陷入困顿,举步维艰.这让许多见义勇为者寒心,也让更多的人越来越多地对见义勇为事业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