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行政裁量中的政策考量——以“运动式”执法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式"执法的生命力在于行政与政策因素的相互交织:政策虽不是法律,但它构成了行政执法人员理解行政法律规范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运动式"执法的违法之处主要在于以政策因素为借口所导致的裁量怠惰。从理论角度看,"运动式"执法的规范化路途是明确政策与规制目标、解释政策与不确定法律概念、选择政策与行政行为的方式以及确定政策与法律效果。从实践角度看,"运动式"执法的改革方向是实施前的有关政策正当性的理由说明、实施过程中否定个案特殊事实的理由说明以及选择较大侵害法律效果时的理由说明。  相似文献   

2.
言论广角     
正李龙:树立建设性执法理念建设性执法的思维方式,承认法律的不确定性及法律运行环境的不完美性,在此基础上以建设性务实态度和方法逐步改进,同时重视对公众批评意见的集纳,以大局观为指引,富有成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建设性执法有利于打破传统官民对立僵化执法观念,发扬现代法治社会公民沟通和协商民主精神,在法治框架下实现建设性沟通,用建设性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建构起现代执法观念。面对社会矛盾和纠纷,执法者应当以解决"建设性冲突"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层执法实效不足现象常见,因为执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简单遵循法律规范。为了提高执法实效,执法者就要进行各种“创新”。提升执法实效的努力,在理论上指向了国家能力。执法领域的国家能力,可以从国家及其机构的结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两个方面去理解。反观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移植西方法律,希望通过法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由于国家能力不足,生存政治、社会势力、执法裁量权、意识形态、多元规范等都在阻碍法律意图的实现,执法过程成为政客、社会势力、执法者追逐和交换利益的场域。相比而言,中国的基层执法十分成功,堪称执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执法领域国家能力的诸多基础,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被奠定。执法经验研究的探索,坚持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国与第三世界的比照,走向了中国执法模式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4.
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的最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社会的特征之一。因此,促使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几千年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作用形成了"权大于法"、"法即义务"、"知法(执法)犯法,罪加一等"、"法不治众"等消极的思维定势,阻碍了我国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进程,要实现公民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必须消除消极的法律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召开后,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主要亮点是总布局五位一体战略体系。这就要求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国家架构上已经将生态环境设定为基石,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是制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环境法制建设是关键环节,环境法律实施是必要路径。目前我国环境法律执法不顺、权责不清,民众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缺少参与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需要迫切全面审视环境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探讨并寻求环境法律有效实施的对策,解决中国环境法律实施弊端问题。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正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对检察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目前,我们应当对检察机关执法不规范的表现、影响规范执法的因素和进一步规范执法的构想进行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执法的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举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没有信仰的法律会退化成僵死的教条。无法可依是没有办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影响法律的权威。我国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执法公信力并没有随之提高,执法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研究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弊端。探索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途径,对推进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王兴 《法学》1984,(11)
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希望法学理论工作者对现实斗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例如,执法与形势关系,有人认为执法要看形势,要从形势出发;又有人认为,执法在于依照法律对号入座,不存在根据形势的问题。对此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例如,某些对社会有严重危害的行为,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怎么办?有人认为法无明  相似文献   

9.
张先昌  魏辰 《法学》2014,(4):108-117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专制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开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就如何治理国家提出许多方案,其中不乏具有持久生命力并可供现代借镜的理念与制度:如重视立法,强调法律是天下之大信,无论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要遵守法律规范;国家权力机关只有严格、公平执法,执法的公信力才能确立;统治集团成员只有做守法的表率,法律才能取信于民而具有权威性;要实现司法公正,保证执法的公信力,仅靠官员个人的自觉是不够的,制度保障才是关键。中国传统社会对执法公信力的追求是一贯的。  相似文献   

10.
所谓执法环境,就是能够使执法机关和执法者顺利执法的主客观条件,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法律主体的积极配合,必要的物质基础等等。执法环境探折随着社会的发展,执法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执法难”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突出和尖锐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执法不严的不正常状  相似文献   

11.
赵建群 《法制与经济》2013,(10):125-126
执法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维护法律公平正义能力的信任程度。检察机关作为宪法确定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执法公信力必须本着"监督者必先接受监督"的原则,切实把强化内部监督放在与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用比监督别人更严的要求来监督自己,突出抓好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确保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以其"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法制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行政主体执法也更加规范。随着规范性文件的增多,法律词语上表述不统一,立法意向不明确等问题逐渐凸显。作为安全生产重要的执法领域,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所依据的各项文件必须在立法目的和表述上保持一致,才能做到执法统一、做到保持法律的权威性。文章从"责令"及其后缀的表现形式入手,结合行政处罚法和安全生产法,对"责令"词义及其立法本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上海市的法治建设总体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但是在法律实施方面存在着重大的挑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其中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自身存在的问题、执法主体的法治意识、法律监督的漏洞等均构成了法律实施不佳的重要因素。发展中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既是上海法治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标志,也是上海在走向法治社会过程中实际所处于的历史阶段以及基本的现状。上海在实现法治社会目标方面,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江淮法治》2011,(23):62
2011以来,我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工作为重点,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各项检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我院连续6年被评为全市先进检察院,连续三届被评为全省先进检察院,并获全省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文明  相似文献   

15.
徐秀玉 《法制与社会》2012,(28):192-193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内部监督管理,在检察人员中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公信力,才能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大有作为的角度,阐述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法律道德主义者认为国家对道德事务享有判断权,并且在必要时为了保护社会可以动用法律限制公民的道德自由。然而该理论却无法回应"道德民粹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法律道德主义理论尽管精致,但仍然面临着"帕累托挑战"和"权衡难题"。有关法律道德主义的主要争议并不在于道德是否能够入法,而在于其入法的限度和具体方式。中国的立法、执法及司法的各阶段中均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法律道德主义形态,隐藏于其背后的"道德的法律强制"值得警惕,我们无法一劳永逸地确定出一条自由社会的道德底线,而注重各种价值之间的权衡却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17.
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法律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促进因素。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诱导型、综合协调型三种类型。在中国现阶段,可以采取综合协调型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但又重点依赖政府主导型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来推动节约科技进步与节约型社会建设。根据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类型选择,我们发现中国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目前在科技立法、科技执法、科技司法、科技法律实施监督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完善:第一,与时俱进地推进与完善科技立法;第二,循序渐进地改革与强化科技执法;第三,因势利导地改革与完善科技司法;第四,因地制宜地实施与推进法律监督;第五,竭尽所能地强化科技法制宣教。  相似文献   

18.
“警察人性化执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玉功 《时代法学》2007,5(5):87-94
警察人性化执法,是指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在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的程序,改变执法观念和执法方式,以人为本,实现执法公正的一项专门活动。在警察人性化执法中,严格执法是前提,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包括警察自身的合法权益)是核心内容,人文关怀是方式,实现执法公正是终极目标。而"懦弱执法"、"人情执法"、"不平等执法"和"首次不罚"的执法都不是警察的人性化执法。警察人性化执法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完善公安法律制度;二是提高人民警察自身的素质;三是加强监督,从严治警。  相似文献   

19.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检察机关"四化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政府形象。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构,承担着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重任,自身不仅要带头学法,自觉守法,更要自觉  相似文献   

20.
4月6日,被社会广为关注的浙江海盐"闯黄灯"行政诉讼案件有了定论:闯黄灯属违法行为,依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但是该案同时暴露出了人民法院审判面临的问题:立法缺失导致无法可依、执法机关放纵执法、外部监督不当干涉司法以及涉诉信访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另一方面更需要人民法官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将社会问题转化为司法问题,在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