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理论》2015,(26)
幸福心理学是在心理学领域对人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门科学,从积极的角度引导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情况还不是很成熟,幸福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情况。从幸福心理学界定、幸福感界定、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成长环境、就业压力、感情困扰和社会舆论。幸福感教育的措施如下:开设课程,让大学生感受幸福;增加幸福的情绪体验;树立端正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会导致个体的负性情绪、自我不和谐、安全感的缺乏、主观幸福感降低和自我同一性混淆,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成因,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原因在于转型期诚信制度的缺失;不良的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及不健全的人格等.需要对大学生人际信任进行重新思考与构建.  相似文献   

3.
李硕豪  马海燕 《学理论》2013,(30):227-228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三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主观幸福体验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探讨维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他们的特殊之处是既有母语和信仰,又有特殊的求学经历,这些都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从宗教信仰方面探索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态度,它反映了人对个人生活总体的评价和满意程度。主观幸福感也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它标志着个体心理生活的质量。和人的其他态度一样,主观幸福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保健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25)
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传统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人格特点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和积极品质等;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成人依恋等对其心理特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其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心态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幸福观,如何从心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健康的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及其心理影响因素,并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培育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丹 《学理论》2012,(12):230-231
身体自尊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又作为人格结构核心成分,对于大学生的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身体自尊的主要研究成果,对比国内外有关研究具体探讨了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与他们进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升我国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经济原因使得他们更易于出现心理上的失衡、紧张和焦虑.团体心理训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改善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团体干预,团体成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团体心理训练对促进贫困大学生生心理健康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郭彭铖 《学理论》2010,(23):276-277
大学生学业的压力相对减轻,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人际交往就成了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影响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于此,将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教育以及教师影响四个方面对如何优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宏伟 《学理论》2012,(22):244-245
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逐年上升,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就学习压力这一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等,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曹丽娜 《学理论》2014,(7):101-103
新生代女农民工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生存状况和幸福程度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观幸福感是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如今女农民工被歧视、强奸、卖淫、犯罪的事件屡有发生,她们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通过分析女农民工群体的低幸福感的原因如教育程度低、保障体制不健全、婚姻家庭压力,有针对性地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对优化新生代女农民工生活质量,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5)
当今,幸福感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幸福感不仅关乎着他们个人的成长,也关乎着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仍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机融入幸福感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的需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更是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如何在让高校思想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生命的"诗意栖息地"的同时,增强其幸福感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唐月芬 《学理论》2009,(17):62-63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主张,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时代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呼唤积极心理学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后,用定性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生长环境,外因主要有环境变化和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有: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2.重视校园文化活动。3.建立咨询机构和专业咨询队伍。4.建议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分呵护、过高期望、过多打骂、过于放纵。5.重视大学生恋爱情感问题。6.注重心理抚慰和压力释放。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7所高校共756名1-4年级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户籍的大学生在幸福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感受性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研究发现,城镇户籍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主要是生活满意度指标)与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并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影响着大学生对幸福的主观体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性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体验。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胡琦石  步达 《学理论》2013,(18):84-85,97
通过对南京市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客观、全面地了解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心理健康维护及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为树立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4)
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总体较高,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家庭、道德、金钱、个人奋斗等要素。他们的幸福观受到了宗教信仰、人际交往、教育、社会不良价值观、对幸福的认知误区等因素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确立,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与认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幸福的情感体验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瑞珍  邱崇洋 《学理论》2009,(17):260-261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大学生在对自身状况、学习环境、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前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大学生心理日趋复杂,在他们的学习、社交、恋爱、择业等生活领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专家指出,今后对大学生困扰危害最大的将是心理疾患。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6)
研究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对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无显著差异且高于全国常模;城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得分最低。缓解消极情绪及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是提升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陈义红  刘卓  刘世明 《学理论》2012,(33):72-73
心理健康与否是现代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作为现代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必定会受到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学专家的重视。但是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怎么乐观,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外部的客观环境,本论文旨在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对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