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面对人世,我们的农民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真是让我又惊又喜啊!”——在农家小院的门前,张洪样副主任的一席话。说得在场的随行人员频频点头。新年伊始,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洪祥以一个普遍的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到孝感选区,看望代表,走访选民。他走访的第一站便是安陆市王义贞镇星火村。在农家小院门前的场地上。他与省人大代表、村民杨志发,坐在  相似文献   

2.
费了好大周折才找到了在北京东郊的乔十光工作室——大漆园。 一栋二层小楼,立于满眼麦田的旷野之中。院门便是豆棚瓜架。架上垂看尚未成熟的葫芦,大量的红花绽放在绿树丛中。小院主人乔十光教授一面向我介绍他亲手种植的花草树木,一面领我到两棵小树下,他说这是他精心移来培养的漆树,现在还未成材,若干年后,就能从漆树流下的液汁中提取原料,供他作漆画之用了。  相似文献   

3.
踏进家门,小院静悄悄,我听不到爸爸亲吻孙子时的笑声,听不到爸爸的打字机的嗒嗒响声。只听到秋风含着悲鸣拂过葡萄藤上的叶子发出的沙沙声。好爸爸走了。他是出诊,还是去内蒙草原?不,这次——一九八八年十月三日,他永远地离开我们去那寂静的再也没有繁重工作的世界安息了。我走进爸爸的房间,案前还摆着他珍藏着的一些照片。我凝望着照片,犹如看到他历尽  相似文献   

4.
我们顺着一条农村的林荫路左拐,在一片金黄色的向日葵丛中,一座不起眼的白墙小院映入眼帘,原以为是一所洁净的农家小院,进去一看,才知道是玉田县孤树镇张家村的孤树水厂。机器在地下轰轰地响,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相似文献   

5.
冷静策略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们包围了一处农家小院,因为有一个被通缉多年的在逃人员回到这里。这是他父母亲居住的小院。所长敲门,院里传来一声警惕的喝问:“谁?”我立即表明身份:“我们是警察,请立即开门,我们要找王老五。”里面有人粗声粗气地回了一句:“你们又来干什么?我们早就不知道他死到哪里去了。”所长坚定地说:“我们得到确切消息,他回家来了,请开门,否则我们撞进去了!”这时,只听院子里传出一阵慌乱声,有人在喊:“王老五,警察抓你来了,赶快跑……”埋伏在低矮的院墙外的民警迅速探身往里翻,跃墙而过。王老五刚从被窝…  相似文献   

6.
主人翁——这样的村这样的官朱才元是一个“村一级的官儿”,也是苏州市人民代表,他和我在一个代表小组,我们就这么认识了。虽几次一起开会,但由于我不善交际,他更加少言寡语,所以他大概知道我写过的文章,我却不知他的业绩。后来代表到他所在的石浦村活动,我才知道,他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小院的悲哀     
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把我叫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给我带来一个故事。故事并不是陌生的。此类的事,眼下,实在是太多了,太多了。于是,我决定把它写下来。或许,具有某种典型意义。我来到的地方叫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旁门,在中医医院斜对面。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太太,和一位与她同样温文尔雅的老先生,把我迎进他们的小院。打电话给我的,就是这位先生。在电话中他说他姓赵,名景心,说他有一座小四合院,如果有功夫的话,请过来看看。说得极客气,没有说原因,也没有说具体内容,只是说看了我的关于拯救和保卫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文章之后,有此念头,要我去他的小院实地看看。我想,他一定有一座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8.
杖念     
想到他,便想到他那根夹在腋下寸步不离的拐杖,那是他人生远行的佩剑,那是他生命活力的徽章。 30年前,我曾用稚嫩的笔在作文本上描摹过他。他以班级语文小组负责人的身份为我们布置作业:写一篇记叙文,记一位熟悉的人。我对他熟悉,于是我写了他,题目叫《向保尔看齐的人》。结果,他给我批了58分——不及格,评语是“对所描写的对象理解不深”,我愕然。后来才逐渐悟知熟悉的未必就能理解。  相似文献   

9.
界碑     
从腾冲出发,越过油菜花流金飘香的古水乡的田野,车行72公里弯曲坎坷的山路,我们来到了胆扎边防站。陪同我们进行采访的杨德富中校如同回到老家一样地兴奋不已,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从他的眼里放射出激动的光彩。营区小院正在开花的桃树梨树象是以主人的身份对他表示欢迎,那红白交融的花雨听任春风挥洒着在他绿色军装上绘下片片霓霞;一支85年就在边防站出生的名叫黑力的大黑狗热情地向他摇尾扑腾,似乎这位来客才是它的好友。是的,杨德富离别胆扎并不太久。年轻时他在这儿当兵,升任腾冲边防大队教导员后也经常下来,最近才调任保山支队…  相似文献   

10.
他这一去要6个月,不算什么坏事,倩一边收拾他的小提箱,一边想。感情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才认识一年,趁此机会理清一下头绪,没什么好担心的。“没什么,倩,”克尔有一次在他们争论时说。他决定要“离开家乡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前往那个战火肆虐的非州国家索马里,做一名信贷官员。”“——那儿需要我。”“但他们杀戮美国人,他们不要我们的帮助!”“军阀不想让我们去,可是那些需要贷款买牲口  相似文献   

11.
在没有遇到他之前,我说一定要嫁一个有钱的男人,这样才有安全感。好友朱碧说钻石才是女人的朋友,交男朋友还不如买套房,我赞同。 后来就遇到了他。 我们其实早就相识,10年前我的日记里写的都是他,只是他不知道。10年后他来找我,说他终于工作了,可以向我表达积压10年之久的感情了,虽然我们空白了10年,但我还是决定赌一把,因为那些刻骨铭心的曾经。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10)
正在莫兰迪这位艺术大师的启发下,我们不需要太惧怕疫情带给我们的隔离和孤独,我们甚至可以向他和徐冰学习,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来个反转和超越。"我在淡忘‘艺术’的这段日子里,倒是做了艺术本来该做的事情。"艺术家徐冰在《小院树木的艺术史》这篇散文的结尾写道。  相似文献   

13.
入夏,家家户户都开窗透气,每到晚上八点多钟就听到楼下保安们“呵呵哈哈”打拳的声音。小院仅有两座楼,保安却不下二十个,然而每每听到这威风凛凛的声音我心里却总不是滋味。倒不是嫌他们声大扰民,而是这看似整齐规范的训练却没有带给我一点点安全感,相反,让我有种强烈的愤恨:形式而已,跟《天下无贼》里演的一样!自从搬到这个小院,我的自行车就没敢往楼下搁过,两个字——怕丢!因为第一个月装修的时候把车停楼下,才半天功夫,没了!自那以后,再买了车就天天楼上楼下地扛,只为求得一个安全、安心。放假时,一个同学到我家玩,平时放车的书房塞进一…  相似文献   

14.
24公安月刊2001/10这篇文章的标题已经在我胸中孕育很久了。那是关于我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前几天突然收到一个狱中的犯人托人带来的信,我又一次想起了这个题目。收到康中奇的信,我很有些意外。因为我和他并不熟悉,甚至并不直接认识。那是在1998年的时候,我在一家杂志社当总编辑。我们刊物的一个栏目“男人自己的故事”搞了一次有奖征文,康中奇的作品《噩梦醒来是早晨》获得了征文三等奖。在准备举行颁奖仪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作者——一个正在狱中服刑的重罪犯人。到底请不请他来参加仪式,我们有些…  相似文献   

15.
胸怀     
一眼看上去,八角派出所和我去过的许多派出所没有什么不同,从表面匕看,所长孙鸿博和我见过的许多派出所所长也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和孙鸿博聊过之后,当我们渐渐远离了坐落在京城西郊那座绿树环绕的幽静派出所小院,我确确实实感到:人和人的胸怀是不同的。孙鸿博1962年出生,1962年到1980年离我们现在有一些年代了。也许距离我们遥远的那些年代只不过是一个人成长的背景。我们看一个人还是从他留在生命里的清晰的记忆开始吧!1980年的秋天,孙鸿博坐在复习生的教室里准备再搏杀一年好考上一个像模像样的大学。有人传给他一张通知单,那个…  相似文献   

16.
《中国残疾人》2014,(9):19-19
我们希望这是一份有温度的征文启事,能听您讲述“父亲”、“母亲”的故事。亲情,是人类情感中一个恒古不变的主题。而一个有着残障人士的家庭,会有着更多的人性瞬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曾描述母亲,“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17.
在陆家衡先生的老家江苏苏州锦溪镇,有一个静谧的小院,院里的两棵老柿树结出的柿子,硕大而甜美,尝过的人时时会记起。望着眼前这位不过46岁年纪却已见额头深深皱纹的中年书法家,又令人想起了他老家院子里的老柿树,——曾经历了多少艰辛的日月,饱受了几多风霜雨雪,才会结出那诱人的柿子,——我们似乎从中悟出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吴葳 《北京观察》2003,(9):31-34
出宣武门不远,路西第二个路口是达智桥胡同。进了达智桥,往南头一条胡同便是校场头条。顺着头条走上一半,就会见到两株高大挺拔的合欢树窜出小院的一袭灰墙,绿叶丛中露出团团粉红色绒乎乎的小花,散发出阵阵淡淡的花香,让半条胡同都清爽起来。那绿云映掩的小院就是我的父亲——吴晓铃先生的故居。他的书斋“双棔书屋”便得名于院中那两株合欢树。早在三十年代中期父亲就读北京大学时,就开始买书了,他遍访海王邨书肆和厂甸以及宣武门内外小市上的旧书摊儿,遇到自己需要的好书,价格合宜,手头又有钱,便立即买下来。但当时的穷学生和后来的穷助教,更多的时候仅是爱不释手的翻阅“以解馋涎”,因为那令人咋舌的价目,常使父亲的购买热忱  相似文献   

19.
父亲来广州看我,小住一会又要回到江南小镇。临别之时,我选择珠江岸边一家小湘菜馆为他饯行。习惯了粗茶淡饭的父亲对各种花样菜式并没有兴趣,唯独看到服务员端上那一盘盘色泽诱人、香气四溢的炒田螺时,他的脸上才显露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父亲说:“没想到在这个广州大城市居然还可以吃到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炒田螺。”父亲的话一下把我的思绪引回到多年以前。  相似文献   

20.
往事     
老舍先生故居开馆的那天我未能到会,大概是胡絜青大姐担心我的老伴叶君健刚刚故去,心情悲恸没有告诉我。后来我们文史馆又组织到故居参观,我才有机会到他曾住过几十年的老宅。那天,我抬脚走进大门时,心脏似乎像触电一样刺痛了一下。这时舒济一眼望见我,急忙跑了过来,我们拥抱在一起,她喊我一声:“叶伯母!”我顿时热泪盈眶,一阵心酸。故居房屋依旧,院内清洁整齐。走进老舍先生的卧室,使我不由得沉浸在他和我们过去几十年的交往中:在重庆,他给我们做证婚人,祝愿我们和睦幸福;在天津,他和我老伴回国报效祖国,又让我们夫妻重逢…… 1939年抗日战争时,我和叶君健都在重庆,那时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