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江 《理论学刊》2005,1(8):72-75
主体性德育正日益成为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从哲学的层面予以审视反思,不难发现主体性德育存有诸多悖论:在概念上,它没有彻底解决主体性和德育之间的矛盾问题;在主体性的认定上,则形成了理念的、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和具体的、现实的主体性的对立;在现实操作中,主体性德育又将教育对象划分为中心和边缘两个部分;更为实际的,在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建构中,它强化了分析的主体性,这与综合的德育系统、乃至整体的社会图景都构成了紧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管理德育是与“就范式”管理德育完全不同的德育模式。构建主体性管理德育模式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新的有效的高校德育机制,促进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加强高校管理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以“模式”的研究方法努力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德育观念、德育功能和德育目标上的反映。高校主体性德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与高校德育是相需相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首先提出以生命教育促高校德育的必要性;其次指出生命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缺乏的表现;最后指出以生命教育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途径:将生命教育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出发点、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与高校德育是相需相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首先提出以生命教育促高校德育的必要性;其次指出生命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缺乏的表现;最后指出以生命教育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途径:将生命教育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出发点、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近期对湖北省高校近几年青年德育工作者相关材料分析后,我们发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较多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但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却因此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盲区。本文仅就主体意识这一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挑战与机遇.由于德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德育现状,提出主体性德育建设,目的在于转变原有德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主体性德育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学德育,拟从理论内容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在理论上要对中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态环境教育等;二,在实践上要把德育理念、德育规范渗透到学校管理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种活动中去,同时,还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努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孙来胜 《党史博采》2005,(12):27-28
关于中学德育,拟从理论内容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在理论上要对中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态环境教育等;二,在实践上要把德育理念、德育规范渗透到学校管理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种活动中去,同时,还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努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德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于能为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和探索提供新的启迪。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精髓在于主张在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这一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德育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主体性的进一步确立,方向性的进一步明确具有具体指导重要,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谈谈德育接受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一种主导成分的教育,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德育。德育是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德育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将社会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意识(志)和外化为自身的品德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的客观结果就是德育接受。德育接受客观上反映了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德育工作的实质内容,因而它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德育接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德育接受的过程性学生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网络主体性德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毅弘 《世纪桥》2009,(9):120-1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德育与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基本理念具有内在契合性,网络在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笔者认为构建高校网络主体性德育模式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建设网络德育信息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强化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道德文化传递论、主体性德育论与科学主义的德育观是当前社会上广泛流行、颇有市场的德育理念。这些德育理念既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也存有或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在发展需求、或忽视道德要求的社会性、或忽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缺陷。分析指出这些德育理念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可以为我们探索建构更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理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视域中,德育内容和方法不仅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趋向,更呈现出共同性和共通性的要求,因此需要确立寻找合理的德育内容和方式的基本原则。在确立德育中贯穿主体性、规律性、普遍性的原则,会使德育内容的设立和德育体系的建构更加有序和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一、创新德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德育观1、树立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两类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教师和学生,他们在德育过程中均是主体,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洽,是协调和统一的。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轨道,更多地强调在教师主体主导之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现代的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德育过程本质上是教师组织系列教育活动,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主体性德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德育质量与效果却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主要两点:一是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特点相脱离:二是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分离,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普遍的逆反心理。因此.把道德需要作为德育变革的主要突破口.充分了解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动机,唤醒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因素.对于推动道德教育向现实世界的回归,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心德育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是伦理学家、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关心德育具有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等特征,这些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再者,关心德育的一些教育方法,如对话、认可等,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是同样可以使用的比较好的方法.在高校,关心德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加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关心德育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是伦理学家、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关心德育具有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等特征,这些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再者,关心德育的一些教育方法,如对话、认可等,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是同样可以使用的比较好的方法。在高校,关心德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加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明人伦”的德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德育思想体系。虽然朱熹的德育目的是唯心主义的,德育内容是封建主义的,但是,他主张德教为先、强调知行结合、重视立志、倡导多用积极引导,少用消极防禁、注重启蒙教育等德育思想却是客观的、辩证的,给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以重大的启迪。一、朱熹主张“德教为先”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大启示朱熹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教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  相似文献   

20.
虽然根据目前德育实效的诸多理解,德育实效可以理解为德育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德育功能发挥状况,或德育价值实现状况,或教德育投入产出效益,但德育实效实质上是教育内容要求被教育对象的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现实状况。虽有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但是这种评价模式注重德育实践整体的系统性评估,而且是从教育目标要求而非教育内容要求角度来确定评估指标;虽有基于品德素质要素结构建立学生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但它是对品德素质现状的评估而不是对德育实效的直接考评;虽有检验德育实效的宏观标准,但都抽象宏观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德育实效测评的出路就在于根据教育内容要求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效测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