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荀子在《劝学》中谈论了诸多的治学之道,归纳起来,主要的有三点:其一,“日日参省”;其二,“善假于物”;其三,“锲而不舍”。从这些治学之道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刚健有为精神。  相似文献   

2.
邹元江 《新东方》2012,(3):11-13
成中英先生对《老子》道之意象的解释有诸多可以讨论的问题。不能将具象的“水”“婴儿”“母亲”“朴”确指为“道”的意象,亦不能将“朴散为器”的“器”确指为显现“道”之无形无名的“确定的器皿”,因为这种对“道”之意象的确定明晰的解释是无效的,对“道”之意象的“正名”(立言),正是对“道”之“无名”的限定。因此,使“道”具象化,“道”的“实体的次序和概念也变得便于界定和描述”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而认为某物“反映了道”,这也是将“道”视作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即某物可成为反映“道”的对应物。显然,这是将非对象化的“道”加以对象化、客体化和实体化。  相似文献   

3.
“道可道非恒道”老子如是说。 “科学没有永恒的理论”爱因斯坦如是说。 相隔两千年数万里的两位智者发现了相近的道理,却经历了不同的实践之路。老子的中华重道而轻器,终因挨了洋鬼子利器之重击,方发愤重“器”以自卫自强。爱因斯坦所在的西方则争相把科学引向重器之科技而轻道,如今更趋无道,正以空前之速破坏自然和谐与人类和平。故爱因斯坦惊呼:“科学越发展就越没有人性。”我认为他所说的科学实为科技而已。因此未来的世界,如要恢复和谐与维持和平,唯有以道制器,以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的公德约束统领科技,才合乎人类生存的…  相似文献   

4.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精神长城”永不倒吴富贵常洪林国营清华机械厂有两道“长城”,一道是“精神长城”一道是“物质长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二者存在形式而言,“精神长城”处在最内层,其牢固与否直接影响着“物质长城”。这就是清华人坚信的理论。无论是计划...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是用西方形而上学的观念来看待老子的“道”,要么认为“道”是精神的存在,要么认为“道”是物质的存在。然而老子并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去探究世界是由物质还是由精神所构成,而是思考存在的意义问题。“道”既非物质,亦非精神,而是指“有”与“无”对立统一的存在境界。“道”所蕴含的“有”与“无”对立统一的存在境界是“众妙之门”,天地万物由此而生,故老子以“道”这种“有”与“无”对立统一的存在境界作为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在“道”的“有”与“无”矛盾转化中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老子“道”的本体论显示了东方形而上学不同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周德义 《求索》2007,(9):143-145
“道”、“无”、“有”是《老子》本体论研究的三个层面。“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宇宙万物的演变都是“道”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道”之有形无实的存在称之为“无”;“有”生于“无”。这与黑格尔为代表的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西方哲学体系相比较,其论说要严谨与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8.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9.
有句俗话叫“鸟枪换炮”,常用来表达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什么的。每每用到此言,鸟枪换了炮者,往往是自鸣得意;鸟枪未换炮者,也不无妒羡之色。其实,换也罢,不换也罢,都得从实际出发,看需要,看可能。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2005,(4):3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道器问题,“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之辨,是形式与内容之辨.电子政务,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产物,但是这些年的发展状况,似乎仍未超越古代哲人所谓的道器之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日益注重物质的“进补”。诸如,人参、银耳、鹿茸之类均为“药补”之良方。海鲜、山珍、甲鱼等为“食补”之佳品。科学提示,人的新陈代谢需要不断补充体内所必需的营养素,无论是“药补”,还是“食补”,只要“补”之得法,都是有益的。如果说物质“进补”为人之必需的话,那么,精神“进补”同样为人之不可缺少。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物质的“进补”更为重要。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共产党员,包括领导干部,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尤需要精神“进补”,以不断增强自己的“体质”,促进精神的健康。现在,有那么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清凤 《八桂侨刊》2006,(1):14-16
新一届中央领导近年来多次提出,侨务工作要“凝聚侨心”的理念,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新思维,需要深入理解,认真实践。本文从两个方面作粗浅的探索。一、“凝聚侨心”的涵义(一)体现一种哲学概念注重思想意识对行为存在的反作用力。“侨心”之心,非物质之心,乃精神、意识、思想、情感之心。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又影响存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反之,人们的意识、思想与心理,又对存在与行为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人们的思想往往是行为的先导。强大的心力,往往导致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若要立于世界,光有赚钱之道还不行,而不择手段地赚钱更为不齿。堂堂中华民族,于今而言,最最需要的是“独具之特质”、“独立之精神”。万万不要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1月9日,银川市公安局接到宁夏“酸妞”野生饮品公司总经理夏虹钢的报案,称“点子大王”何阳以帮其公司产品制作广告,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名诈取人民币100万元,此事立即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经过周密的案前取证,警方掌握了大量证据,何阳涉嫌诈骗、偷税的事实逐渐被查清,并马上部署抓捕工作。 银川警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时拘捕何阳也进行了一番策划,考虑到何阳有可能对宁夏存有戒心,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宁夏警方决定转道西安。为了确保何阳能抵达西安,银川公安局假称:“公司手头有一件策划的生意,…  相似文献   

16.
农村干部身在基层,处在一线,穿梭于田间小道.出没于农民中间,不论是从县城下派的也好,或是就地“做官”的农家子弟也罢,都应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这就意味着农村干部注定要姓“农”。  相似文献   

17.
有句俗话叫“鸟枪换炮”,常用来比喻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什么的。每每用到此言,“鸟枪”换了“炮”者,往往是自鸣得意;“鸟枪”未换“炮”者,也不无妒羡之色。其实,换也罢,不换也罢,都应从实际出发,看需要,看可能。以现在的办公条件来看,我们许多的“鸟枪”还没有失去效用:办公楼造型虽不新颖、典雅,但也不破败、寒酸,再用十年八年绝无危房之忧;办公用具虽不富丽豪华,但也不缺胳膊少腿,继续用上一阵子,也不失体面;外出坐的车子虽无空调设备,打开窗子,照样凉风习习……这样的“鸟枪”,还有其使用价值,不必急于换“炮…  相似文献   

18.
钱财物质.是人们生活之依靠,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以义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19.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却越发匮乏了。在父母那代人的身上,有着太多我们如今看来很不能理解的精神,而恰恰就是这些被觉得“老土”的精神,支撑起了那个年代,支撑起了一个国家。其实,精神代表了一种态度,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来说“态度决定高度”。细究那些成功人士,他们闪耀的背后多多少少都还存留着那些远去的精神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道家视野中的理想人格及其践行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视野中的理想人格与儒家、墨家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和精神气质,其倡导的践行之道也有着迥异的分别,体现了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般的洒脱飘逸,表现出了独到的内在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