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电子政务》2005,(3):3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道器问题,"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之辨,是形式与内容之辨.电子政务,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产物,但是这些年的发展状况,似乎仍未超越古代哲人所谓的道器之辩.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道器问题,“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之辨,是形式与内容之辨。电子政务,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产物,但是这些年的发展状况,似乎仍未超越古代哲人所谓的道器之辩。道是内容,欲其圆融,浑然一体,协调一致。电子政务,就其最终目标来说,是要实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的网际信息无碍交流和资源高效共享,但是目前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意识和大局观的现象,有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电子政务系统远未达到统一协调、信息畅达的境界。器是形式,欲其适宜,精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道艺论”所涉及的主要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其中“道”是文艺本身的道 ,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而“道艺论”奠基于庄子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因此 ,中国古代的文艺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文艺创作就是创作生命意象。生命怎样诞生 ,文艺就应当怎样创作。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5.
牛军 《思想战线》2002,28(2):93-96
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入到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 ,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玄学认为“道”是“无名”、“无形”亦即无限 ,便产生了“道”能否用名言概念和具体形象来表述的问题。在持续不断的争议中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这一命题都在不断地促进、丰富着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建构。  相似文献   

6.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之辨、觉愿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五个维度,可探析伪善是割裂知志、知行、觉愿、义利、公私等内在统一而致的恶,亦证其德性与德行的分离是致良知工夫不切之故。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原是《易传》对精神与器物的界定与划分 ,其本意大致是 :道也即精神是无形的 ,而器也即器物则是有形的。本文用其反语来描述中国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性。对中国思维的研究表明 :其更偏好或关心“形而下” ,也即具体的现实或现象 ;其更关注个别的事实 ,即更关注经验层面的东西。这样一个特征可以从以下的考察中得到证明 :哲学我们知道 ,先秦时期许多重要学派所关心的都是具体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政治问题。在儒家那里 ,孔子已经提出不少具体的政治主张 ,这些主张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思想 :德…  相似文献   

8.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9.
亲属是因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最密切、最亲近的社会关系。亲属一词来源于古代的礼,也称亲旅忏一韵川:“亲者爱k,近也”怕虎通》中写道:“族老,凑k,聚l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旅。”’这些解释均说明,亲属之间有互相依托、互相连续...  相似文献   

10.
邹元江 《新东方》2012,(3):11-13
成中英先生对《老子》道之意象的解释有诸多可以讨论的问题。不能将具象的“水”“婴儿”“母亲”“朴”确指为“道”的意象,亦不能将“朴散为器”的“器”确指为显现“道”之无形无名的“确定的器皿”,因为这种对“道”之意象的确定明晰的解释是无效的,对“道”之意象的“正名”(立言),正是对“道”之“无名”的限定。因此,使“道”具象化,“道”的“实体的次序和概念也变得便于界定和描述”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而认为某物“反映了道”,这也是将“道”视作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即某物可成为反映“道”的对应物。显然,这是将非对象化的“道”加以对象化、客体化和实体化。  相似文献   

11.
人才,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不论哪个历史时期,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自古以来,国内外都把思想品德看作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一)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周记》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里司马光提出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精辟见解,把德放到统帅的地位,并指出由于德才的不同,造成了对…  相似文献   

12.
高书文 《前沿》2012,(22):51-53
孔子其学宗旨在于对成德成圣的追求,而其成德思想则来源于其对“性与天道”的自觉.“性与天道”是孔子思考的重要哲学问题.孔子通过明鬼神之异,肯定人客观存在的现实性.进而辨人禽之别,明人伦责任,将人的本质属性界定为道德本性.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本性来源于天道,天是的人的道德本性的形上依据.从“仁者,人也”对人的道德本性的界定,到“知天命”“畏天命”的表述,再到“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孔子从来没有离开对“性与天道”的理性观照.  相似文献   

13.
《庄子》"藉外论之"的由"器"而入"道"的寓言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它与后现代性精神相通,并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4.
养生先养心     
正古代寿者彭祖倡导养生之道,乃"固守本真"。这说明养生要的就是简单的事,无复杂之理。养生之法说穿了不过是"遵循自然而已"。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能得人乐者,处世有智慧,事事皆顺心;能得天乐者,与天地相和谐,自然健康长寿。这一点说明,与天和便是所行一切皆与天地相结合、相适应,不与自然偏离,更不与自然违逆。人的生命在于养,养生之根本在于天、地、人和谐,尊重人之本性,做真实的、诚实的人。"以佛养心,以道养  相似文献   

15.
精神打假     
精神打假■郭栋国人在被假冒伪劣产品“坑”怕了之后,突然发现假“器”的背后还有假“道”。如古人所云:“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物质决定精神也罢,精神决定物质也罢,或者叫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道”还是代表了一种“性灵”。如果精神领域中的“道”都...  相似文献   

16.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2,15(5):30-31
近读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中的一篇散文《忠实于自己》,有感于这篇文章对忠实观的探究涉及到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就此专门作一些议论。一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忠”的问题,《忠经·天地神明章》就明确提出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的命题,认为在自然与社会当中,忠是人的行为和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忠”确是与“善”的行为(伦理行为)紧密相连的,孟子就说“教人以善谓之忠”①。“忠”是儒家鼻祖孔夫子学说的精髓之一,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②孔子认为,人只要…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其丰富 :我们不是鸟 ,也可以腾空 ;不是鱼 ,也可以入水 ;不是神仙 ,也可以和几百千里外的人答话……诸如此类 ,哪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 ?任凭怎么顽固的人 ,谅来“科学无用”这句话 ,再不会出诸口了。然而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 ?直到今日依然成为“非科学的国民”呢 ?我想 ,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 ,有根本不对的两点 :其一 ,把科学看太低了 ,太粗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信条 ,都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这一类话。多数人以为 :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 ,总不过属于艺…  相似文献   

18.
官贼之辨     
官贼之辨刘润为远看,官贼之分如水火,官治贼,贼则专一给官添乱。近观则不然,其瓜葛连络、根节纠缠,颇有几分“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有些官原本是贼,谓之由贼而官。如秦王李世民的许多爪牙,原本就是瓦岗寨的贼。李世民当了皇帝,他们也便作了大官。至于因无力讨...  相似文献   

19.
<正> 涂怀章同志的《散文创作技巧论》(下称《技巧》的出版,是值得庆贺的事。说它值得庆贺,决不仅仅意味着怀章同志在这片相对沉寂的园地中的再次耕耘,而更在于《技巧》这本学术专著的非同凡俗的魅力。魅力就体现在作者实质上在散文王国中进行了一次纵览风光的漫步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沉思。我所以在题目中标示“大技巧”一词,亦正是为了昭明此意。换言之,《技巧》给我们提供的不单是散文创作的“程序”、“规则”和“类型”一类的操作技艺的诠释或总结,而且大幅度地涉及到散文创作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和审美价值等领域。若云“形而上者谓之道”而“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技巧》一书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融一体了。无疑,这就不是单薄之作,而是大大地超越了低层次的僵硬的“作法”之樊篱。  相似文献   

20.
“道可道非恒道”老子如是说。 “科学没有永恒的理论”爱因斯坦如是说。 相隔两千年数万里的两位智者发现了相近的道理,却经历了不同的实践之路。老子的中华重道而轻器,终因挨了洋鬼子利器之重击,方发愤重“器”以自卫自强。爱因斯坦所在的西方则争相把科学引向重器之科技而轻道,如今更趋无道,正以空前之速破坏自然和谐与人类和平。故爱因斯坦惊呼:“科学越发展就越没有人性。”我认为他所说的科学实为科技而已。因此未来的世界,如要恢复和谐与维持和平,唯有以道制器,以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的公德约束统领科技,才合乎人类生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