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最近的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了他最近的一段感受。中秋节回家的时候,他去亲切地问候母亲,但母亲却说了一句令他非常惊讶的话:“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安退休。”“妈,我才30多岁呀,怎么就说退休?”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犯了事,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  相似文献   

2.
一天,山东省东平县运输公司副经理谢学增,找到货车司机小郑,拉着他的手说:“小郑,超油的原因找到了。我把罚款退还给你。”小郑连忙摆手说:“不,我不要。车保养得不好,也有我的责任呀!”这是怎么回事?款罚为啥要退还?事情原来是这样的:青年司机小郑,因连续两个月超过单车油耗标准,自己找不出原因来,被公司财务科按规定罚了款。小郑认为自己车没少行,货没少拉,出力不讨好,心里结了个“疙瘩”。偏巧,有的同志在分析小郑超油的原因时,猜测他驾车“拐弯”,小郑又背上了包袱,心里的火甭提有多大啦,工作起来,情绪低了一大截。  相似文献   

3.
张冶中将军在促成新疆和平起义之后,曾和毛主席、周总理讨论新疆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书面意见。毛主席希望张治中到西北去,与彭德怀合作。张治中说:“西北父老和部队袍泽熟悉我,我也常常怀念他们。您如果认为我有去西北一趟的必要,我愿意做彭老总的颐问。”毛主席说:“你过去是西北四省的军政长官,现在去当彭德怀的副手,委屈了吧?”张将军说:“我服从命令听指挥。”事情决定后,周总理又到张将军住处作长谈,还亲送他到飞机场。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呼唤     
在安徽省蒙城县采访,听到人们在议论种种社会现象时,总是拿牛之良来作比较。他好象是一杆标尺,立在生活的深水里,度量着水平线的高低。 他是怎样的人呢?我直奔蒙城师范学校整洁而又宁静的校园:“请问,牛校长家住哪里?”  相似文献   

5.
闲话名片     
启真 《民主》1999,(11)
我最早见到的名片是我父亲的。他为什么要印名片?我想我知道其原因。小学三年级寒假,先父带我回苏州老家探望祖母,有个老朋友宴请先父,我也随往。席间好几位客人都掏出一张小纸片给先父,先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真抱歉,我没印名片。”不久以后,先父就去印了一盒名片。我看这名片,除了姓名之外,只在左下角印了“江苏吴县”四个小字(当时苏州市叫吴县)。先父微笑着对我说:“名片上应该印头衔,我没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有一篇小小说,写一位小青年第一次去女友家作客,未来的岳丈大人与未来的乘龙快婿有一段极精彩的对话:“您祖籍哪里?”“四川成都。”我有些结巴,这位未来的丈人大概学问很深。“青春几何?”老人笑咪咪地望着我问道。“这……嗯……”我的大脑短路了,我  相似文献   

7.
垃圾新闻     
韩羽 《瞭望》1989,(17)
邻居老李悄悄告诉我:“前天出了个稀罕新闻”,我问:“什么稀罕新闻?”他说:“干疗所大门口旁边不是有一排垃圾箱么,你猜怎么的?垃圾箱里有两条尺八长的大鲤鱼。一个老工人看见了要捡起来,他老伴说,八成是坏了的,捡它干什么!老工人摁了摁,冰凉绷硬,是冻着的。你想,大冬天冻着的鱼怎会能坏!老工人捡起来提回家去了。一开膛,你猜怎么的?鱼肚子里有个塑料卷,真神了,打开塑料  相似文献   

8.
齐夫 《民主》2006,(10):46-46
前不久,著名学者季羡林看了他的学生编辑的《此情尤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前言初稿后,很不高兴,坚决要求删去“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高帽”。他对编者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惟一的,文科是惟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惟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  相似文献   

9.
参观者没有参观到的东西 我经常在各地跑,遇到参观过苏南乡镇工业的人,总要打听一下他有什么感想?发现有什么新招?在甘肃省的一个县里,一位参观者对我说:“人家(苏南)那厂房,那设备,我们怎么能同人家比?”我问他:“你了解他们当初是怎么干的吗?”答:“这个嘛,没有了解。”陕北的一位参观者对我说:“我  相似文献   

10.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11.
江西有一位农民去年沉缅于赌博,输了钱,能卖的家当都卖了,今年口粮也不够吃,老婆几次跑公社闹离婚。县委书记到他家里去谈心,帮助他想法子度过了难关。谈话中间。他说:“去年我鬼迷了心窍,怨不得别人。不过说起来,干部们也有一份责任。那时候他们为什么不管呢?那时候要是把我关起来,我也感激。”  相似文献   

12.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里记了这么一段故事:曾子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在床边侍候着,一个童子掌灯坐在屋角。童子看到曾子身下的席子,说:“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子春赶紧示意他住口,可是曾子已经听见了,“哦”了一声,意思是问童子说什么。童子就重复了一遍:“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赠给我的。我自己不能动了,曾元你来帮助我把这席子换下去。”曾元说:“您病重了,不能动,等天亮了,再帮您换吧。”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能够按照礼数寿终正寝也就行了,还图个什么呢!”曾元扶他起来,换了席子。还没有躺安稳,曾子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13.
当我在明尼苏达州蒙凯托市的“大灰狗”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失去耐心,准备另想办法时,一声“实在对不起”,托尼出现了:高高大大的个头,金黄蓬乱的长发,红红的鼻子,一身满是油污的工装……这,就是此次访问项目安排我要去的农家男主人? 如果说,托尼的不守时和不修边幅,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不怎么样,那么,他随后的举止就更令我失望了。得知我和他一样还没吃午饭,他领我来到一家刚刚开业的商店。作为开业酬宾的一个节目,这家商店在其门前向顾客免费供应热狗和饮料。托尼也就来了个“借花献佛”。一人一个热狗下肚后,他问我够不够。“够了。”我的回答不无双关之意。可他并不理会,“我可还得再来一个。”说着,他又毫不客气地抓  相似文献   

14.
不能成为巨轮就做一只小船 1986年的春天,一批新战士入伍了。按惯例,连队干部首先分头去了解他们的入伍动机。谁知,新战士们坦露实在的想法,却使干部们大吃一惊,大失所望。那么新战士都有些什么想法呢? 有的说:“我入伍为了当国营职工。”有的讲:“我入伍为了考军校,当军官。”有的谈:“我  相似文献   

15.
栗正作《孔佛对话图》。 孔子说:“如之何?如之何?”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拿它怎么办?拿它怎么办?” 佛祖回答道:“不可说,不可说。”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没法说,没法说。” 看来,孔子于人生是取积极态度的。他焦虑着,  相似文献   

16.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17.
读过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同志日记的人,都会发现他特别喜爱古人先哲的名言警句,多次引用,对照检查,激励自己,教育儿女。因此,不妨说郑培民有一种浓郁的“名言情结”。 1998年抗洪抢险时,郑培民正在患病,他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名言来激励自己,迎难而上。面对危险和重于泰山的责任,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安危,坚持靠前指挥,哪里最艰巨就到哪里去,与宁坝军民共同完成了抗洪任务。  相似文献   

18.
大酒缸     
五年前,民进召开七大,住的21世纪饭店。那家饭店的自助餐厅摆的是小方桌,一桌至多坐四个人,适宜于饮酒聊天。每天晚餐,最后赖着不肯走的往往是志公和我。俩人酒到半酣,要是话头又引到了大酒缸上,更舍不得离开。有一晚,我忽然瞥见服务员小姐把别的桌子都收拾归齐了,站得远远地,眼睛正盯着我们呐。我说:“志公呀,这大酒缸一时也说不完。咱们这么办,如果将来我先去,你就以《大酒缸》为题,写篇悼念文章;如果你先去,我照此办理。你看好不好?”志公笑着说:“中。”于是拄着他那根细  相似文献   

19.
学会打比方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曾任魏国的宰相。有人对国君梁惠王说:“惠施这个人讲话喜欢打比方,你要他不打比方,他就说不出什么来了。”第二天,梁惠王对惠施说:“我听说你说话爱打比方,往后,你讲什么就直截了当的,不要打比方。”惠施笑了笑,回答说:“要是现在这里有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他来问我,我就回答他说:‘弹弓就是弹弓那个样子嘛!’那么,您想想这个人会明白吗?”梁惠王听了说:“这  相似文献   

20.
程青 《瞭望》1993,(19)
当我试图让数学家马志明博士形象地告诉我他的研究时,他莞尔一笑,说:“数学理论中有许多分支是十分抽象的,比如我研究的狄氏型理论,对非专业的人是很难形象地描述的。”我不由好奇,一个平常人难以进入的抽象的数学王国,马志明是怎样闯入的?是什么吸引他在那个不寻常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我是完全无意地选择了数学。”马志明说:“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