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国大党渐趋陷入衰落、印人党由边缘走到中央,邦级政党异军突起并与超大型政党共享政治权力,印度政党格局由"三足鼎立"过渡到"两雄争锋"。同时,"悬浮议会"下联合政府成为政治常态;第三支政党力量式微并淡出政治舞台,以国大党和印人党为核心的两大政党联盟交替执政;国大党和印人党在推动经济改革和包容性增长方面已形成共识。未来,国大党短期内难以复起,印人党在政党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将持续存在,但其不会轻易改变联合政治的传统;国大党和印人党在国家建设、世俗主义等重大议题上的分歧将更为严重;邦级政党仍将与全国性大党在中央与地方层面共享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政党格局呈现印人党强势反弹、地方政党借机崛起、国大党加速式微的新变化。新的政党格局由日益盛行的右翼思潮、有利于特定政党的疫情选举规则以及国大党糟糕的政治表现等原因共同导致,其中疫情是关键影响因素。在疫情影响逐渐消散的情况下,印人党或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影响,而国大党的反对派领导者地位将遭遇崛起政党的强力冲击。与此同时,印人党引领的右翼思潮将继续作为主导性意识形态,对印度政局产生持久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7年3月,印度总理莫迪率领印度人民党(印人党)在新一轮地方选举中获得大胜,特别是以绝对优势赢得具有“印度大选风向标”之称的北方邦议会选举.此前,印入党已经在2014年人民院(印度议会下院)中赢得简单多数,结束了印度过去30年的联盟政治局面.目前,印人党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权两个层面不断走强,一党独大地位更加凸显,国大党、地方政党、左翼政党等反对党短期内均难以与之抗衡,莫迪2019年连任总理可能性抬升.印度以上政治发展趋势背景复杂,偶然因素与内在逻辑并存,这将深刻影响印度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印度教民族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其核心诉求是建立“印度教统治的国家”,与世俗主义并列为印度两大社会政治思潮.自2014年执政以来,印度人民党(印人党)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势崛起为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虽然主要着眼国内,但亦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印度的对外政策,持续影响印度与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已成为观察印度外交的重要视角和不可或缺因素.未来该思潮将保持崛起势头,“国民志愿团”等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的影响将持续拓展,但也面临世俗主义、多元主义等传统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邹虹瑾 《南亚研究季刊》2022,(3):76-99+158-159
近年来,关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右翼民粹主义被广泛认为是印人党崛起的重要原因。但本文认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印度政党竞争的影响力被普遍高估。印人党之所以能动员起低种姓的选票,主要根源于这些选民在种姓世俗化进程中的政治觉醒,以及印人党对其更高物质追求的满足,而非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创造的吸引力。成为第一大党后,印人党将掌握更多再分配资源并用以满足低种姓选民的诉求,但同时也面临选民对其经济治理能力的全面考察,及其基本盘内部结构性张力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中国共产党对印度的政党外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也存在缺憾。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在战略思想上,提升对印政党外交整体战略的认知,并树立短、中、长期的政策目标;二是在政党双边交流机制建设上,以加强与印人民党的交往力度为突破口,推动中印政党高层次双边交流机制的建立;三是在推动与邦级政党的交流方面,通过已有的中印友好省邦与城市网络,以打造西部地区省份与印度重要邦级政党的对接为重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引领下推动西部地区与印邦级政党所在邦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合作;四是利用地区多边政党组织和国际政党组织的平台,推动中印政党在地区与全球治理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带动中印总体外交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统一俄罗斯”党目前是俄国第一大党。它自称人民党,是代表俄罗斯全民族利益的政党。它的思想基础是“政治中派主义”,宣称采取介于左翼和右翼之间的中间立场;反对“政治激进主义”,主张“保守主义”;对苏联历史在批判其消极因素的同时肯定其积极成果;全面支持普京总统的路线政策;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保护人权和生态环境;要求把温和的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外交上支持普京总统推行多边务实政策。俄国政党制度目前虽然保持多党制形式,实际上出现了一党独大的格局。“统一俄罗斯”党与普京总统结盟使它的影响迅速扩大,但也造成了对总统的高度依赖性,出现了“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南亚地区的历史赋予独立后的印度以特殊的南亚政策遗产,深深影响了独立后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国家利益。印度不同政党政府的南亚政策及其策略手段具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是,直到印度人民党莫迪政府才第一次给予邻国政策以清晰的战略界定,并对南亚邻国采用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相结合的实用主义外交手段。直到1985年印度才开始在南亚地区采用多边主义的政策,但是其自始至终是以双边主义为主轴。印度一直强烈排斥域外大国进入南亚,其领导南亚、超越邻近地区的信念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印度对待美国和中国在南亚存在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它允许美国介入,承认中国在南亚的事实存在。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后,南亚存在已久的苏印—美巴抗衡格局彻底打破。南亚各国为稳定内部、发展经济、立足于新的国际环境,都在开展多方位外交,求取外资外援,迫切要求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一、美国正趁苏联解体之机,加紧对南亚施加影响,抑制其他大国和原教旨主义向南亚扩展,以保证这个地区的稳定和印度洋海路的通畅。其主要做法是增加经援,支持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并积极扮演“调解人”角色。印度成了美国发展关系的重点。据《印度快报》(1992.4.12)报道,美国国务  相似文献   

10.
独立后印度确定了以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印度本土政治生态相结合并逐步改造与完善,促进了印度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保证了印度社会长期基本稳定,推动了南亚地缘政治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克林顿对南亚三国的访问,提升了美印关系,加强了与孟加拉国的经济合作,并逼迫巴基斯坦军政府还政于民。以克林顿南亚之行为起点,美国南亚政策也从“平衡外交”调整为“重印轻巴”,通过提升美印关系;开展战略对话,拉拢印度,以期借重印度实现美在南亚和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将南亚纳入其全球战略框架。一、历史回顾美国南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主要是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受美苏在南亚地区角逐的影响和制约,按不同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冷战时期,“拉巴抑印”。这一时期,东西方冷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斗争。在南亚,苏联…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聚焦大国目标并塑造印度的南亚主导地位,外交战略范围广阔,强调“软实力”的作用,以及注重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举.莫迪的大国战略理念深受印度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人民党的执政理念.大国战略的实施与莫迪的执政基础和执政风格密不可分,并融入了莫迪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大国战略的影响下,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空间加大,公共外交形式拓宽,地缘政治碰撞凸显,印度制衡中国筹码加重.  相似文献   

13.
近一年来,美国积极实施“整合”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战略构想,美在南亚与中亚除明显加大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投入外,还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这一战略动向显示,布什政府正试图通过推动南亚与中亚经贸等领域的融合进程,维护并拓展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的诸多举措业已对有关地区产生一定影响。但从中长期看,美国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将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4.
印度“东向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 ,印度调整了其对外政策 ,突出外交为经济服务 ,推行“全方位”外交 ,除继续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传统军事合作 ,加强同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外 ,开始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并提出了“东向政策”(LookingEast)。“东向政策”的执行 ,推动了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本文将重点阐述印度“东向政策”的目的、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在此之上对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前景作一简要分析。一、“东向政策”的主要目标 印度推行“东向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 :1、为印度国内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5.
论制度转型中的俄罗斯政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90年代是俄罗斯政党从萌芽、雏形逐渐发展走向稳定的重要时期 ,普京上台后呼吁建立有效的多党制 ,使其成为社会团结的纽带和改革的政治支柱。第三届杜马选举和“政党法”颁布标志着俄政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以“中左右”三党主导、中派强势、极端力量受挤压的多党制格局显现。当前总统制政体、公民社会的成熟性、政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是影响制度转型时期俄政党发展的三大因素。俄罗斯正处于建立相对稳定的多党制的初级阶段 ,政党政治是被纳入“权威民主”制度内的政党政治 ,政党没有、也不可能成为政权与社会间主要的政治媒介 ,政党在过渡时期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6.
印度进行公共外交主要是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赢得"公共外交竞赛"的主动权、提升其在全球特别是南亚邻国中的形象以及获取国内民众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此,印度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效,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形象获得一定改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但一些因素制约着印度公共外交取得更大成就,如缺少综合性的公共外交战略,贫穷与腐败问题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尤其是强奸案件频发,与南亚邻国的关系仍未有实质性改善等。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南亚各国经济造成到程度不同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普遍下降。2010年,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为通货膨胀所困扰;同时,由于政治环境和安全形势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对策不同,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形势也明显不同,呈现出“阴晴两重天”的特点。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国经济恢复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而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泊尔等国经济不仅未能恢复发展,而且增长缓慢。展望未来,通货膨胀将继续困扰南亚国家;南亚经济发展“阴睛两重天”的特点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根本改变。印度等国家经济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当然经济增长率可能会有所下降,而巴基斯坦等国经济在短期内可能依然难以恢复,仍将处于增长缓慢状态。  相似文献   

18.
梁薇 《东南亚纵横》2024,(2):92-110
2023年是柬埔寨完成历史性换届之年,柬埔寨政治、经济和外交工作总体过渡平稳。政治方面,以洪玛奈为首的年轻一代领导人顺利接棒,为确保新一届政府良好开局,人民党先与27个中小型政党签署结盟协议,暂时解决了国内政党林立、政见不和问题,再提出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政策性项目,消除换届带来的不确定政治风险,使政府以更为平稳的姿态度过此次特殊的新旧换届期。经济方面,虽然政府下调了经济发展预期,但GDP增速仍达5.6%,这主要源于农业整体向好、工业发展平稳及服务业增势明显带来的积极效应,但经济高度“美元化”和三产比例问题仍是柬埔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的隐忧。外交方面,新一届政府重申外交原则,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中柬关系实现提质升级,柬美关系出现新的转机,柬越特殊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展望2024年,柬埔寨第七届政府将开始逐步落实“五角战略”第一阶段规划,在财政预算缩减的情况下,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增强柬埔寨经济韧性,力求实现GDP增速达6.6%的目标。在“大国平衡”战略下,柬埔寨继续深化与中国关系,同时期望淡化与美国之间的分歧以打开外交新局面,建立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国际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视角中的印度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印度重新意识到东盟对其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重要性,及时提出“东向政策”。印度调整东盟政策,提升与东南亚的战略关系,是印度实施全方位外交、推行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将给东亚区域合作及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中国应适时调整与东盟、印度的关系,增强中印两国在东南亚的共同利益与合作愿景,推动中、印、东盟三边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第15届印度议会选举中,“第三种势力”崛起的可能性突然上升,它将改变长期以来,印度政坛主要是两大政党竞争,轮流执政的局面。印度政治党派分化日益严重,联盟政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是“第三种势力”崛起的条件。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能成为“第三种势力”的领导者,但实际上未必能成为现实。社会公民党在全国性政党的力量排名上仍在印共(马)之前,如“第三种势力”在本次议会选举中诞生,将会以社会公民党为首。根据目前印度选举的形势看,各主要党派的得票率可能相当接近。国大党以微弱多数胜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