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正记者观点该工业级设计的高品质人脸识别终端的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支持对接门禁、闸机、考勤、消费等产品或系统,wifi无线组网还降低了施工难度,最大程度保护安装环境的完整度;而其采用的先进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很好的识别速度、识别精度以及防伪能力,适应消费等高安全等级场景人脸识别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观点在当下的商业社会,用户只为价值买单!人脸识别技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门禁通道的控制管理中,人脸识别识别技术因其安全智能的操作方式而备受关注,因此许多安全企业投入到人脸识别门禁终端的研究,让门禁通道的管理更加安全智能!我"型"我上,从"芯"出发!广东天波人脸识别门  相似文献   

3.
正人脸识别发展历程人脸识别是一种高精度、易于使用、稳定性高、难仿冒的生物识别技术,是基于面部特征进行人员身份辨别的过程。人的面部特征与指纹、虹膜一样具备唯一和不易被复制的优良属性。人脸识别研究历史比较悠久,高尔顿(Galton)早在1888年和1910年就分别在《Nature》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利用人脸进行身份识别的文章,对人类自身人脸识  相似文献   

4.
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技术是一项基于人的面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俗称“刷脸”。该技术通过采集人像、关键点提取、对人像进行预处理、待征提取、人脸识别比对等过程,实现人脸识别验证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方法目前主要有基于整体的人脸识别和基于特征分析的人脸识别两个研究方向;并且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公安工作中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在布控排查、犯罪嫌疑人识别、人像鉴定以及重点场所门禁等领域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黄岩区司法局在全区率先推行社区矫正人员"人脸识别报到"试点工作,即给各司法所统一配置G3人脸识别机,采取独特的FaceImage+V4最新人脸识别算法,结合"多光源人脸识别"先进技术和高性能ARM处理器,对首次报到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脸部图像的采  相似文献   

7.
《刑警与科技》2013,(24):126-127
<正>"湖南创合制造有限公司生物特征识别事业部是一家自主研发、生产生物识别相关产品和系统的高科技企业,事业部05年开始潜心致力于生物特征识别相关算法的研究,目前已拥人脸识别算法、智能视频分析算法、车牌识别算法、虹膜识别算法等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生物识别算法。此次送测的创合人脸识别门禁是在传统出人口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人脸识别核心技术的专业门禁产品,内置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创合自主知识产权,可精准识别人脸。"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图像降噪和图像增强方法对人脸识别系统识别性能的影响,以期为人脸识别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图像处理方法选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案。方法收集33起人像鉴定领域实际案例中的人脸图像素材,研究以高斯滤波和小波变换为代表的图像降噪技术以及具有边缘保持和小波变换特性的单帧图像超分辨率增强技术对人脸识别系统识别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图像处理方法对人脸识别性能的影响进行量化比较分析。结果本文研究的图像降噪技术均显著提高了人脸识别系统的识别准确性,而图像增强技术虽然提高了人脸图像显示效果,但对人脸识别系统的识别性能无正向促进作用。此外,高斯模糊图像处理的图像降噪方法虽然简单,但与本文研究的其他方法比较,其在人脸识别系统识别性能改善方面效果最显著。结论人脸图像质量对人脸识别系统的识别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改善人脸图像质量进而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识别准确性。其中,图像降噪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识别性能,且比图像增强技术更适合于实际人像鉴定应用中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9.
正人脸识别是一种高精度、易于使用、稳定性高、难仿冒的生物识别技术,是基于面部特征进行人员身份辨别的过程。人的面部特征与指纹、虹膜一样具备唯一和不易被复制的优良属性。人脸识别研究历史比较悠久,高尔顿(Galton)早在1888年和1910年就分别在《Nature》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利用人脸进行身份识别的文章,对人类自身人脸识别能力进行了分析,但是当时还不涉及人脸的自动识别。人脸识别发展历程有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  相似文献   

10.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智慧警务背景下,在治安管理中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对于提高治安管理效率和打造"平安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但人脸识别技术具有远程识别性和识别独特性等特征,其在应用于治安管理时会存在技术滥用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有效规范,包括明确人脸识别技术应...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公共安全领域,AI技术驱动的智能视频和图像处理,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人脸识别作为首当其冲的应用,正在公安刑侦中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人脸识别领域的领军企业,商汤科技所提供的人脸布控、视图情报研判系统,目前已在北京、深圳、上海、四川和重庆等地落地应用,取得了多项成果,大幅提高了刑侦人员的执行效率。人脸识别的发展和深度学习带来的突破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由于不需要用户主动配合,  相似文献   

12.
邓晔 《刑警与科技》2014,(10):128-130
市场背景 人脸识别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图象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技术与理论的快速进步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利用人的面部图像特征进行身份识别,该技术通过人像照片比对即可判别人员真实身份,是继指纹识别之后最受关注及满足公安警务应用的一项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13.
余勇 《刑警与科技》2008,(22):86-86
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它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记忆存储和比对辨识,最后达到识别不同人身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人口日趋密集,城市人口流动性也大大增加,加强对城市建设中的诸如交通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区域防范、维稳等方面的管理迫在眉睫。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全球最前沿的生物识别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非接触性、直观性、识别速度快、不易被察觉等特点,在当今社会公共安全防范、逃犯追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脸识别摄像机在刷脸时代的智能应用目前在安防领域应用的人脸识别布控系统大  相似文献   

15.
人脸识别技术是社会治理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人脸识别技术的身份认证和识别功能在虚拟空间实现了个人信息的自动化集合.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存在着技术风险,一旦被滥用将会侵犯公民权利、危害社会秩序、消弭共同体信任.当下,现有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制呈现分散性和碎片化特征,法律本身的事后规制逻辑更是难以有效规制技术应用、防止技术滥用.应把握国家综合性立法的契机,根据场景理论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细化规制,既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功用,又预防化解其潜在危害,实现法治化社会化协同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人脸识别技术简介人脸识别技术现状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脸识别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商用。如1998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成功Face VACS;2001年日本东芝公司推出Face Pass;美国开发的Face It等专业的商业人脸识别系统开始进入市场。我国从1994年开始研究人脸识别问题;2000年5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组建了面像识别实验室。经过研发,课题组实现跨越式发展,攻克了数十项技术难关,开发出具有完全国有自主知识产  相似文献   

17.
人脸识别技术是社会治理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人脸识别技术的身份认证和识别功能在虚拟空间实现了个人信息的自动化集合.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存在着技术风险,一旦被滥用将会侵犯公民权利、危害社会秩序、消弭共同体信任.当下,现有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制呈现分散性和碎片化特征,法律本身的事后规制逻辑更是难以有效规制技术应用、防止技术滥用.应把握国家综合性立法的契机,根据场景理论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细化规制,既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功用,又预防化解其潜在危害,实现法治化社会化协同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脸识别技术集中应用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商业企业等领域,并在刑事侦查、公共交通、户籍管理以及电子支付等具体事务上发挥重大作用.然而,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得的人的生物识别信息可能会威胁到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为了使公众享受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保障公民的合法人格权益,本文将首先从宪法保护的角度,即...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脸识别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带来便捷的同时,泛滥使用导致人脸识别信息被无序采集、储存与处置,引发民众关于人脸信息安全的担忧。一、检察公益诉讼保护人脸识别信息的必要性及优势(一)人脸识别信息的特殊属性。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采取列举的方式将“生物识别信息”定义为敏感个人信息。人脸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除了具有普通个人信息的人身价值、商业价值与公益属性以外,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个人身份识别或认证技术的重要方式,人脸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重要分支,它的无侵害性和对用户以最自然、最直观的识别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然而,已有的一些机器学习算法大都使用浅层结构,而浅层结构的网络很难表示复杂函数。同时,以往提出的多层感知机虽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