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论萨特关于社会历史中的人的存在张康之萨特是以思考人的存在状态而著名的。在写作《存在与虚无》时期,萨特是单纯从个人的活动和选择中去思考人的本质的,因此,这时萨特眼中的人,是处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苦闷的、孤独无靠的人。到了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时期,萨特试...  相似文献   

2.
晁珊珊 《小康》2013,(9):86-89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在《为什么写作》中这样提问:"我们为什么写作?"他的回答是:"为了与世界的严肃性——人性、正义等相遇。"而当你真正走进了玛格南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摄影更接近萨特的答案。60年前,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一个匈牙利人和一个波兰人。共同经历了硝烟弥漫的二战后,走到一起,于  相似文献   

3.
从萨特的感情生活视角来重新解读《禁闭》,从而揭示出萨特文学创作与其情感生活的关系.那就是,萨特相当一部分作品其写作的题材、创作的动力来自其现实情感生活.萨特的情感生活与其创作是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何谓“知识分子”?一般词典定义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而著名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王瑶解释说“什么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他确认“鲁迅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概而言之,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我院新闻学系副教授徐乘在自己多年杂文写作和杂文教学的实践基础上,经过长期潜心研究,撰写了专著《杂文学》。该书于今年2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和有关专家评价说:“《杂文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杂文写作的科学论著,较系统地总结了杂文创作的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的出版对我国的杂文写作会起到有益的作用”。该著作主要章节在成书前曾在《新闻知识》杂志连  相似文献   

6.
写作无疑是一种文化活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著名的文化哲学论著<人论>中提出了一个有名的观点:人是文化的动物,"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相似文献   

7.
当萨特面对现实的困惑企图寻找一种可以解释历史的学说而求援于马克思主义时,他给自己设置的是一个终究未能解脱的悖论——“融合—剥离”的悖论:一方面萨特承认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不可超越的哲学,自称存在主义只能作为一个依附其上的思想体系与之融合,并在某些问题上也的确改变了他的观念和学说;另一方面萨特却始终没有放弃存在主义,从方法论、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观念占有重要位置.他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在文化批评这个大的视阈中构建了关于文本生产的科学,即文学生产理论体系.他把意识形态与文学批评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中心,他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论著均从意识形态出发来理解文学问题,均在文化批评视阈下审视文学生产过程,因此,研究伊格尔顿文学理论观念过程中,从意识形态、文化批评和文学生产三个方面探寻其文学观念的理论渊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从 2 0世纪 80年代走过的文化人 ,至少有 2个西方人的名字 ,是最不容易忘记的。一个是弗洛依德 ,一个是萨特。并不是只有这 2个西方人 ,当时既令文化人感到新鲜 ,又确实对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不是。但是 ,至少在年龄或心态很年轻的文化人当中 ,这 2位西方人所引起的关注与“学习”的渴望 ,是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心情最迫切的。当我读到江龙教授的专著《解读萨特 :戏剧家萨特与萨特戏剧》时 ,我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萨特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这在他的故国 ,在他的生前 ,就是如此 ;在中国 ,在他于 2 0世纪 80年代“进入”中国的时候 ,亦…  相似文献   

10.
张仲慧 《前沿》2007,(3):223-225
阮瑀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章家.本文通过对其文章作品全面的概述,探讨了他在书牍文、文论方面的写作内容及写作风格,重点评价了他对辞赋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史习斌 《求索》2012,(5):111-113
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作家的代表。以发稿权为主的媒介权力对沈从文职业化写作的形成意义重大:稿费收入为他的职业化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发表机会促使他在创作上不断成长并最终成熟,作品在媒介上的反复刊载和传播提高了其知名度与声望,有利于实现文本的思想、审美价值和作者的文化、文学理想;写作本业和作品本位让他在写作上获得了职业的自觉性与归属感,这是其职业化写作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杨雄琨 《长白学刊》2008,(2):123-125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大声疾呼,倡导翻译;译介政治小说第一人;提出"翻译强国"的著名论点;确立译书"当首立三义;"主张由日文转译西文;通过译介倡导"小说界革命;对佛经的翻译与研究;阐述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因此,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者。  相似文献   

13.
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依此,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冲突是不可克服的;但其美学论文则讨论了人类文学活动中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在文学活动中,这种特殊主体间性关系,作者和读者相互之间体现为超越性的关系,而不是对象化的原始冲突关系,文学阅读(审美)对于人与人共同生存就具有了超越性和现实性的意义.萨特的主体间性理论虽在哲学中陷入矛盾,但在美学中又可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他的大学时代正值逻辑实证主义在维也纳兴起,因此他的论著,如果不同维也纳学派的发展联系起来看,就难以被人们理解。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的两个问题上有独到见解:归纳问题,以及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界问题。 归纳问题。什么是归纳问题?从培根以来,广泛承认的观点是:科学理论是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个人的意见或爱好和思辨的想象在科学  相似文献   

15.
《求索》2007,(9)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认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这种文学思潮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童话《小王子》是第一个从空间运动和向宇宙追问的崭新纬度来探索人生的现实处境与追求人类终极理想的作品,本文以此作为个案,从存在主义哲学观下创作者的身份追寻、现世社会的精神隐喻与文本呈示的荒缪世界,作者创作的动因探析以及童话书写的理由与存在主义哲学观的高度契合等四个方面来深入剖析存在主义哲学对于当下生活的启迪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方向巴尔扎克自幼就喜爱文学,成年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然而,初期的创作却以失败告终。为了维持在巴黎的生活,他决定投笔从商,去当出版家。但这个外行的出版家却受尽别人的欺骗,很快就失败了。紧接着,他又当了一家印刷厂的老板,可不管他如何拼命挣扎,也还是失败,为之,他债台高筑,债务越滚越大,以至于警察局下通缉令要拘禁他,他只好隐姓埋名躲了起来。最后,巴尔扎克终于醒悟过来,认定自己的优势仍然是搞文学创作,于是便严肃认真地重新开始写作,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高产作家。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始于克尔恺郭尔,从胡赛尔、海得格尔到萨特,到 萨特时达到高峰。此时,存在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达到 高潮,并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运动。许多人以谈论存在主义 为乐事,以自称存在主义者为时髦等等。虽然时过境迁,但在现 今西方,存在主义并没有消亡,而是从人们的口头进入到内心, 成了一些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原则。 人的特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讲人的存在是不受 概念规定的,不是预先由什么“本质”决定的,因而不能先有本 质。他不像物,如制造裁纸刀那样,技…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10)
斯宾诺莎与萨特的哲学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但是二人从不同方面强调了人的自由。萨特认为自由是人存在本身,其自由是立足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而斯宾诺莎则把理性当作自由,他的自由是把"上帝"作为真观念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范畴。将二者的自由观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明辨自己人生中的是与非、取与舍、得与失、为与不为。  相似文献   

19.
阮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章家。本文通过对其文章作品全面的概述,探讨了他在书牍文、文论方面的写作内容及写作风格,重点评价了他对辞赋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现代女作家陈学昭创作风格的形成,探讨女性写作在现代文学史上成长的可能性空间,事实证明,女性写作是在一种被男性文学叙事规约和询唤的美学潮流的引领下进行的,适应并不断复制主流话语,是在文学场域得以生存的条件,除此之外,似乎别无他路。陈学昭的创作只有适应主流叙事的那种被界定为清丽温婉的美学情调得到了认可,而作品里独特的、鲜活的、可以触摸的生命意志被遮蔽掉了。对于一个并不自主的制度化场域来说,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特关系,使得陈学昭一类的作家缺少必要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