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恩平 《传承》2008,(18):74-75
儒学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儒学中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和谐思想,找出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契合点,以期用儒家和谐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儒学中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和谐思想,找出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契合点,以期用儒家和谐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保安》2012,(2):52-52
每一个人犹如一座冰山,让外界意识到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中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相似文献   

4.
辽宁渤海大学政法学院王忠福张培春认为,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包括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人的自我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而没有人的心理和谐就不可能有人的自我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要务必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一)人的心理和谐是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09,(5):92-93
邓遂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关乎你我他,人人都应讲和谐。本文则就公安民警如何促进心理和谐,谈点粗浅认识。一、明确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意义,增强促进心理和谐的自觉性构建和谐社会,就其社会人而言,有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自我和谐最重要。人是社会的主体和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的所有活动都需要…  相似文献   

7.
退休之坎儿     
同样是退休,同样面对这道坎儿,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迈法。在九九重阳到来之际,文中"退休主角"的不同活法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退休是人生的一道坎儿,这道坎儿分高、中、低。有的人很轻松地一迈脚就顺利通过了;有的人要费力地高抬腿才过得了这个坎儿;更有甚者要踮起脚尖用手爬才爬得过去,那个坎儿高得让他们看不见那边的风景……这是心理之坎儿。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心理学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和谐社会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即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和谐心理造就和谐社会,指出心理学视野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营造心理和谐社会环境,政府支持实现社会和谐,培育心理和谐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众心理媒介疏导问题 (一)研究公众心理疏导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和谐、心理和谐等维度.  相似文献   

10.
许建良 《桂海论丛》2010,26(3):64-68
日本人具有浓厚的"恩"的伦理意识。从感恩的对象来看,有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和社会恩;感恩与施恩是互动共存的,由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恩的行为链",构成了日本人的"恩的伦理世界"。为了使外在的规范变成个人内在的自觉,日本人重视"恩"的伦理实践和报恩意识的培养,从而为日本伦理和谐设置了牢固的心理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情感管理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依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或软性资源,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进而形成维系组织团结、和谐、发展的感情信念与人际生态。努力追求、善于运用情感管理,往往能使自己管理有道、工作得心应手并卓有成效。本文结合笔者近30年的工作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部队各级党委来说,就是要以党委班子的团结和谐影响和带动部队的团结和谐。提高党委班子团结和谐的质量,要求做到思想和谐、决策和谐、组织和谐、制度和谐、心理和谐和风气和谐。  相似文献   

13.
石国兴、高志文最近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  相似文献   

14.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终极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于最基础地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心理平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培养社会成员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定华 《求索》2008,(9):83-85
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最高度一致的社会。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首先要有积极而和谐的健康心理。一个平衡而平和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在金钱和权力两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之下日趋疏远、冷漠、紧张.褪去单一、冰冷的算计理性,换一种热情、丰富的伦理精神去对待同样作为主体的"他者",营造一个"理想的话语环境",通过商谈、沟通,求得主体问的和谐、共生,是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征中国传统观念里,和谐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同时,更把和谐的理念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个人的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汤一介先生把这种和谐概括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刘强 《前沿》2010,(3):167-170
和谐在心理上、伦理上乃至人类的终极追求上有共通的生命伦理价值。内在的心理感受是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铸就的和谐秩序的始点和生发动力源头,所以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确立完整的人强。社会生活的和谐美必然影响、感染、激励、充实社会个体的心理活动,个体又会把这种心理感受传染、渗透、传播为群体的心理场境。和谐的社会与主体人的和谐能将主客体相融相一。如此,人减轻了压力,让和谐成为生命的动力,社会减少了对立性冲突,必然减少大量无端的、耗费资源的、毁灭人性的、丑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将为理想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人群,主要是指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普遍制约作用。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否决定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贫困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实话真说     
《创造》2014,(7)
正有的人认为乡村基层干部不掌握资金分配权,不掌握乡政审批权,不掌握人事任免权,即使贪也是"小贪"。把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不如修桥补路、种树栽花来得实惠。与其做一些看不见的"地下"事,不如做些人人看得见的"地上"事。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归根结底得落实到一个"改"字上,会上辣味十足、红睑出汗,会上说一套,会后做一套,这种会不如不开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