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党建研究》2011,(11):63-63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最近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中央党校万福义教授主持编写的《党鉴——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和执政规律研究》(以下简称《党鉴》)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具有丰富启示意义的政治理论读物。  相似文献   

2.
贾作璋  黄萍 《前沿》2012,(1):68-69
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我国与他国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以及社会转型期是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切入点。只有以此为切入点透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真正理顺情绪,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更加自觉自信、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3.
邹宇  肖凯 《传承》2010,(33):94-95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历史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史中的农民战争受到了政治局势的影响而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所要注意的教育理念、时代气息、历史观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5,(3):42-42
日本政府每4年审定一次由民间各出版社分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日本有4次审定放行的教科书明显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5.
汪建纯 《湖湘论坛》2007,20(6):29-30,7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因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统一战线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要进一步认识社会转型对统战工作的影响,提出社会转型期加强统战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80后"是一个平凡又特殊的群体,平凡是因为他们只是80年代出生的一群人,80年代只是一个时间概念;特殊则是因为美国<时代>周刊直接介入了中国"80后"的命名,也因为"80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型期逐渐显露出与其他时代的人种种不同:他们在中西文化撞击中成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里逐渐成人,在商业娱乐文化与消费主义浪潮中崛起.  相似文献   

7.
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一学科的属性由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决定.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并视之为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合理的.在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上.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都没有区别,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另行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没有必要,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不妥当的.历史民族地理学不仅研究人文地理现象,也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独立的新兴学科的依据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65年,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秦王朝的《吕氏春秋》是当时秦王朝一些知识分子在秦统一这一历史转型期所进行的文化总结和政治、社会制度设计。其中,一些涉及社会福利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福利状况。《吕氏春秋》鼓吹“义兵”的历史合理性,宣传以“义理之道”战胜“最虐奸诈侵夺之术”的正义性质,  相似文献   

9.
海登·怀特从语言层面质疑传统的历史再现论,他的理论对传统的历史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有力地挑战了传统的历史真实观念,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历史与语言的关联问题.他对历史真实性的挑战主要在三个方面:历史话语的虚构性,历史叙事的阐释性和评判历史再现标准的不稳定性.怀特并不否认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但最终也没能解决历史再现中的真实性问题.他的理论为人们重新认识历史话语的性质提供了许多启示,也有助于文学叙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大龙 《北京观察》2012,(12):46-48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我国将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将是不可避免的。人民政协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将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实现其重要价值,为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闲话君山兄     
沈君山先生集学者,才子,政坛高手于一身,海外华人中,几乎无人不知沈君山.我出国不久,也听到了沈君山的大名.一次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使我邂逅了沈君山.  相似文献   

12.
舒乙老师     
晚晴 《北京观察》2005,(1):14-19
一 日前,收到舒乙老师一函,心上一阵喜悦,又像得到一件宝贝似的.  相似文献   

13.
慎刑作为中国古代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冤狱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慎刑主要针对的是死刑及笞杖罪以上的判罚,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预想效果。慎刑与恤刑有着本质不同,而且明代的厂卫制度也并非对慎刑的监督,而是司法审判制度的一种弊政。  相似文献   

14.
<正>What can’t you do with a potato?Very little,it seems French fries,chips,mashed potato,barbecued potato,curry—if culinary uses for potatoes seem endless,it’s because they probably are.Zhang Aiguo,a chef in Beijing,can make  相似文献   

15.
《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9期、第12期和2004年第3期分别刊登了徐勇教授关于新民本主义的一篇文章和周一平教授关于新民本主义的二篇文章。徐勇教授首倡“走向新民本主义”,认为“从新权威主义到新民本主义的转变”使“中国的改革发展和执政理念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周一平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觉意犹未尽,先对徐文没有谈到的新民本主义的“实质”及“走向”作“试论”,又对“新民本社会主义观”进行“初探”。二位先生大作的气派不能不使人惊讶,但对他们的基本观点及大多论述我不敢苟同。现简叙如下,以期引起争鸣。新权威主义决非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认同权威(专家)的意见。但实际上专家决策、权威结论也要受到诸多主客观条件限制,加之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专家决策不等于科学决策,权威发布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权威的观点有时并不那么可靠。  相似文献   

17.
在百年中国社会学的历史里,费孝通先生和吴文藻先生所创立的社会人类学派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建构了一种新颖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二是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目标;三是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研究地位。费孝通先生还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应走一条以“草根工业”为特征的内发型发展之路。从费孝通和老一辈社会学者学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社会学发展的3个明显特征:实践性、本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I was deeply shocked to learn of the passing of Mr.Ikuo Hirayama on December 2,2009.The sad news,like a bright star falling from the sky, brought deep grief,but also revived a succession of memories of my contacts with Mr.and Mrs.Hirayama over halfa century. The year 2007 saw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On June 3,I was honored to  相似文献   

19.
It was raining in Nanjing on December 2,2009.On the morning of this cold winter day,I was shocked to learn that Mr.Ikuo Hirayama had passed away in Tokyo at the age of 79.He was an outstanding cultural envoy as well as a world-renowned artist.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Xuan Zang (the 7th Century Chinese Buddhist monk,scholar and traveler who journeyed to India in search of knowledge) and overcoming many hard-  相似文献   

20.
Mr. Junnosuke Ishimoto, our respected Japanese friend, passed away on February 16. He was born in Dalian and spent 12 years in the city. Having lived in Japan for several decades, his feelings for his birthplace never changed. He cared about the city’s development and donated to the city’s education, and showed people what China-Japan friendship meant with his dee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