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声称,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前孔子”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自由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自由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看待文化“三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提升对文化发展作用、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正确看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国文化三种文化;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是根本依靠力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动力。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其五大特征深刻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富民”“中和”“天人合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新征程上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需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这一传统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共同构成了“中国梦”提出的远期文化背景和近期现实背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二十一世纪初叶是中国文化第四次大整合的开端,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得以表现的开端。实现“中国梦”,必然包含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突破。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第四次大整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源泉和底气的重大命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源”。做到文化自觉与强化文化担当、做好文化传承与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传播与保持文化定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正向“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迈进,整个社会也日益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大众化和世俗化,在中国社会处于不断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为何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这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不是出于民族文化的自大自恋,也不单是为了抵御外来强势文化入侵的文化保守和文化自卫,而是基于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自强,基于对传统文化与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越来越相互交融、越来越一体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文化自觉。具体地说,当今中国之所以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出于四方面的战略考量:一是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二是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三是国际竞争的独特优势,四是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作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内在基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传统的落脚点不在“过去”而在“未来”。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要实行以法治国,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同时吸纳现代法治观念和先进的法律文化,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新的中国现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重塑民族文化有助于整合整个国家、民族的力量,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思想活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社会更需要“中国梦”在理论和实践中引导重塑民族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断深入,国家的发展理念也在日臻成熟,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时代。成为文化大国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应把文化的发展置于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既加强国内文化建设,也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对外文化战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自身文化为发展道路保驾护航。同时要树立大国理想,勇于阐释和发挥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价值信仰和理想信念层面的问题,因此,对"中国梦"进行文化解读,为其寻求文化精神的支撑,是构建、丰富"中国梦"理论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追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追梦之旅,可以看出"中国梦"的"前世今生"一脉相承,内具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底色、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为"中国梦"提供了文化源泉。"中国梦"蕴含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强烈的文化寄托,是民族文化自觉复兴,民族自信不断恢复的体现。归根结底,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是塑造和构建中国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家综合实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表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前提;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依据;自觉加强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13.
“多彩贵州”是对贵州文化的审美诠释,已成为贵州的文化名片和形象符号。这是贵州文化自觉的又一里程碑。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自强,还需深挖其所标识的贵州民族文化的深层精神内涵,以此支撑和推动构筑贵州的“精神高地”,进而冲出“经济洼地”,构建和谐发展的贵州社会。  相似文献   

14.
多党合作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丰富我国多党合作文化的内涵,将之提升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分别从政党文化、党派合作史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三方面来论述我国多党合作文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哲学精髓到底是什么?无需旁求,中国之“中”的“国姓”便昭示着古今往来中华民族的最大共识和最高智慧.在当代文明体系中,中国文化如何立“中”之大本、求“中”之境界?一言概之:构建“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或将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世纪是文化大发现的世纪.西方世界文化大发现的趋势和结果是经过由韦伯开启的学术路径,完成对以基督教为精神家园的西方文明的“理想类型”的合法性论证,最终将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全球化”的理念和文化帝国主义的现实.在文化已经上升为欧美世界的国家战略的时代,面对发展与幸福冲突的世界性文明危机,只有“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才可能使中国文化发展回归于“中”之“大本”.为此,中国文化战略必须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制度层面确立国家的文化意识或文化自觉并厘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实现新的伦理启蒙和伦理觉悟.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觉首先在于主体的自觉,人民群众是文化自觉最为深厚的主体力量,大学要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党员领导干部应在文化自觉上起到表率作用。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自觉,要划清不同文化之间的原则界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文化自觉的落脚点在于文化实践层面的自觉,要承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科学借鉴西方文化之优长,按照文化属性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发展之路。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首先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学习;其次要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文化自觉”的问题日益凸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况下,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困惑。对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辩证地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关系,创新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尊,重铸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族节日具有“身心恢复”、“人际整合”与“社会治理”等重要社会功能,曾经是令人羡慕的民族精神家园。但因社会巨变导致其“整体滞后”、“预期衰变”和“自觉失落”,在自生自灭中陷入困局。亟待进行“文化的传承创新”,恢复官民一体,提供时空要素,重构礼节仪式,形成丰富内涵,产生健康效应。在文化自觉与创新中维护和重建民族家园。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广东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文化沙漠”说的自辩到“文化北伐”说的自恋再到“文化广东”论的自信二三个不同阶段。对“文化沙漠”说的驳斥和自辩,具有文化自卑的心理。“文化北伐”论,是内地学人对广东文化的鼓励,对新文化精神出现的期盼,也是对改革开放程度相对不足的内地文化的自我批判和超越;对广东人来说,既有文化自卑心态,也有文化底气上升的自信。“文化广东”的提出,既要回应市场经济的正面冲击和负面影响,也要树立新的广东形象、提振广东文化精神,是广东文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底气十足的自觉选择。当今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新阶段发展的自觉追求: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的融通.成为新的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主力省”、“试验区”、“先行地”.[11成为新的战略目标:其间始终闪耀着文化自觉精神的光芒。广东30年来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是文化精神烛照的结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也不能离开文化精神的烛照。在文化精神的烛照下.广东的未来发展将有更为深刻更为人文的跃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