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张宇  梁志伟  龙东 《学理论》2013,(11):87-88
大学生自杀现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大学生自杀对各方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大学生自杀,有人认为这是寻求解脱的勇者之为,有人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径。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在处境中的自由,人必须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所以大学生自杀是逃避自由的自欺行为、不负责任的懦夫行径,故而大学生应树立选择意识、责任意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挑战困境,扫除障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用一颗从容的心应对不如意之事。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爱米尔·涂尔干在他的《自杀论》一书中有力地证明了社会因素对人类自杀起到的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个人与社会间特有的平衡失去、原有的社会规则逐渐打破、社会转型期的制度错位等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自杀现象,我们必须转变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治疗的单一模式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预防模式,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3.
肖凯  张杏 《学理论》2013,(24):98-99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部分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我校组织的实践小组,对武汉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状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有健康的生命观,少数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偏差。为深入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观教育,大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应当三位一体,重塑生命观教育的价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论高校生命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璐璐 《学理论》2010,(16):211-212
近年来大学生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事件屡见不鲜,这些表现出的均是大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缺失的一种现象,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从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意义等方面入手,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行和完善高校生命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社会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但在该环境下,仍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其中,自杀现象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大师涂尔干曾对自杀现象研究,写成《自杀论》一书,该书将自杀行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出三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三种。将大学生自杀现象与涂尔干的《自杀论》相结合,探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严琼 《学理论》2014,(8):207-208
世界范围内的自杀现象正越来越严重,青少年自杀现象呈现低龄化趋势。面对这种现象,生命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对生命教育的反思启示和实施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读物相结合;进行生活态度教育;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开设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对实施生命教育的协助。  相似文献   

7.
史辉 《学理论》2010,(8):143-144
大学生自杀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构建有效的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机制,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要。辅导员作为高校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明确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和作用,探讨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中的途径和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统计数据看,大学生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的一个自杀高发群体,据上海市调查,1983年到1988年间,大学生的自杀率高达万分之二,高出一般市民自杀率数倍,乃至10倍。就高校内部而言,据统计,1986年至1992年,武汉市轻生自杀的大学生共有96人,教职工及培训进修人员共18人,两者比值为5∶1。这些都显示大学生已成为自杀高发群体。 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教育  相似文献   

9.
孔毅  彭嘉熙 《学理论》2013,(8):295-296
大学生自杀,人格特质是基础,负性生活事件是导火索,缺乏正确的防御方式是重要原因,抑郁是自杀前重要征兆。识别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防御与干预措施,是降低大学生自杀率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10.
赵云梅 《学理论》2012,(16):276-277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他杀,轻视生命等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对生命轻视的这些表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为什么这样视生命于不顾呢,除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学习压力和社会因素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得到更有效更广泛的实施。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息息相关。通过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应用来探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沈浩  李卫红  李文丽 《学理论》2013,(12):377-378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的事件逐渐增多,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同时,重点从高校教育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开展生命教育四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碧云 《学理论》2010,(19):121-122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认知存在偏差、学校教育呈现异化、不能正确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和就业压力下家庭教育的严重缺陷四个方面。面对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增多的情况,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同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我国农民自杀的差异性分布及其变动是由血缘联结度、规则维控度和自杀行动三者共同形塑的产物。本文运用8个典型村庄的农民自杀数据对这一框架的6个基本命题进行了初步检验。检验发现,近30年来农民自杀现象在年均自杀率、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年代分布、类型分布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差异。而当前农民自杀现象发展的趋同方向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青年人自杀率持续降低、老年人自杀率持续上升、性别差异持续缩小、绝望型自杀与利己型自杀逐渐成为各社会类型中主要的自杀类型。  相似文献   

14.
杨宁坤 《学理论》2012,(33):67-69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每个大学生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掌握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的方法,须增补自身的心理危机干预常识;对大学生须加强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和责任教育;同学间互爱教育。论文从高校辅导员的视角探求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27)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出现了对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介绍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找出应对的策略,以达到教育大学生热爱生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杀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因素如学习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问题和就业压力等方面,也有主观原因,包括大学生本身的生理因素、存在的认知偏差、不良的性格因素以及耐挫能力低等因素.在探讨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都有助于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心理解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它不仅使自杀者生命消亡,而且也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心理解剖是研究自杀死亡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收集死亡者生前的相关资料和访谈相关人员,揭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6)
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干预效果。对大连理工大学60名学生采用为期3周6次的团体辅导方法进行干预,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验证团体辅导的效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前后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绝大部分差异性显著,而对照组被试的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团体辅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整体水平,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水平,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尊水平。因而得出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陈倩 《学理论》2013,(18):378-379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在偏差行为、暴力行为、或者自杀自伤事件不断发生,当今青年学生对生命的冷漠,对于生命的价值、人我关系、人与大自然在关系,以及生死问题缺乏真正了解,当面对挫折时很容易采取极端在方式。这样的事例已屡见不鲜,而生命价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部分,加强生命价值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以及了解大学的真正意义,就上升到重要位置。因此,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并珍惜生命的生命价值教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一、香港的自杀情况 自杀率以10万人为基数,以香港1971年的自杀率9.6为例,即平均该年每10万人中,有9.6人自杀致死(见附表)。在过去二十年来,自杀率曾有一些波动,而二十年的平均自杀率为11.3。在二十年里,以1982至1984间的自杀率稍为偏低,在1976年至1980年间的自杀率为高。附表亦显示在这二十年间,个别年龄组别的自杀率的升降与所有年龄平均趣向甚为相似。普遍来说,1976至1980年间的自杀率较高,在年长的年龄组别中更为明显。在自杀率与性别的分析显示,男女性自杀率比例为1.3比1,比起很多的西方国家如美加地区等,其自杀率介于11至12之间,以日本和新加坡两亚洲国家作参考,其自杀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