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是观察社会问题的主要窗口,寻求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总结出影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社会稳定团结局面的负面因素。不难发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是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的心理反映。因此,本文从社会心理的视角,剖析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社会心理特征,努力揭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诱因和社会心理影响,探索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其专业素养较高,自尊心强,充满朝气和活力。他们是祖国教育未来的主力军。然而,不容忽视地是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较弱。一方面由于教师教育不当,学生自杀或他杀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面临突发的负性事件,教师不能恰当地处理。下面两个失败的应对突发负性事件的案例警示我们,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升青年教师心理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宝剑 《党建》2009,(12):51-51
近年来,一些影响干群关系,质疑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事件屡屡被报道。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事件被广泛关注和持续热议的背后,也折射出一种“仇官心理”,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  相似文献   

4.
吕昕  郭洪升 《世纪桥》2009,(19):73-7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前进中的问题,是当前社会处于深刻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诸多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的剖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和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5.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让灾区和受影响地区的干部群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困境,面临心理的巨大挑战。这次自然灾害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极大地超出个人及团体的应付能力,致使许多人因无助和无法应对而感到惶惑不安,产生心理挫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难以入睡、正常的食欲和消化变弱、冷漠、感觉迟钝、头痛背痛、胸口痛等,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主要从传统因素.职务因素、资所因素三个方面产生.使被领导者对领导干部产生服从感、敬畏感和敬重感:其特点是领导者带有指令性和权威性,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这种影响力对人的激励是有限的.另一种非权力影响力,主要由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发生了许多食品安全事件。诸如苏丹红事件、啤酒甲醛风波、PVC事件、韩国泡菜寄生虫污染等.造成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也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媒体频频对食品安全中的假冒伪劣问题进行曝光后.有读者发出了如此的感慨:“现在似乎没有安全的食品了。”  相似文献   

8.
有效应对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应对机制。文章提出了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应急预案、完善信息系统和加强危机教育等预警机制;建立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危机持续演进时期的管理和控制等快速反应和控制机制;制定和实施复原计划、着力实施心理干预、完善保障机制等恢复和重建机制。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心理状况及其调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务员职业群体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且表现复杂多样。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与此直接相联系的是公务员在从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压力和困难。公务员的心理调适需要从人生观、品格锤炼和心理保健等方面开展,以实现提高公务员群体素质和应对复杂工作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由于转型期社会发展与旧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导致政府在处理群体事件中存在沟通障碍,影响了政府危机治理的效率.政府在应对群体事件中,应该通过内部体系再造和外部渠道拓宽,构建内外协调的多元复合型危机沟通机制,从而不断提升政府在治理危机事件中的沟通能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1.
人的社会行为是受社会心理支配的。积极的社会心理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理则可能导致干群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在利益多元化的现阶段,焦躁的社会心理、不公平感增强、部分群众对政府和干部的信任弱化,对干群关系起着负面的催化作用。因此,应通过提高群众心理素质,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建立健全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机制,不断提高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不同层次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关联。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是促进和维系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力量。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调控社会心理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培育和保持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心态;二是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平衡社会心理关系;三是提升社会成员价值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心理稳定存在两个维度的影响,应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杜绝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功利化倾向,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示范效应,以主流意识形态整合与引导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提升心理调试能力 提高行政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越来越证明现代组织,个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能力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心理素质的优劣,各级公务员必须自觉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期望,实现自我超越,提高情商水平,调知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承挫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完善自己的个性,提高行政绩政,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的解放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层面上,就是我国小生产文化心理的当代转型.解放思想和我国小生产文化心理的当代转型在认识论、价值观、方法论上是一致的.二者的最终归宿都是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探寻了“法轮功”消极影响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并且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避免规范失衡的长期存在 ,培养人们正确的归因模式和认知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项目反应理论可以更加科学地测量权利观、权威观等复杂的政治心理概念,探析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心理机制。可能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心理包括基础价值、宏观制度感知和具体行为感知,前两者反映网络政治参与“心理型视角”的解释机制,具体行为感知反映“工具型视角”的解释机制。网民的公正感、权威感、国家认同影响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具体行为感知的影响则不显著。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更多受到“心理型视角”的要素影响。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和规范,政府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提供更便捷的技术平台,还需要加强公民政治教育,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8.
"刮风","跟风"是新中国1976年以前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沉重也是最发人深省的教训之一.它带来了苦涩的后果,折射出在有沉重历史包袱的中国人跟风的种种心态,及我们某些领导干部有可能依然存在的"刮风"动因,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警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有没有一个心理建设问题,党的心理建设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如何进行党的心理建设,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关注。如同人的行为受心理支配一样,应该说,党的群体和党员个体心理对党的领导、党的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加强党的建设,也要重视党的心理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缘由,造成农民的惰性心理情结,极大程度地束缚着农村发展的步伐。挣脱僵化、固守的惰性心理情结,发挥积极、向上的热情理念,成就与时俱进的新农民,是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