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11月15日至22日,"鬼唱诗"蒲松龄聊斋文化展在台北华山文创园区红馆举办。本次展览应台北市文化艺术促进协会邀请,由山东省淄博市文广新局和蒲松龄纪念馆主办。这是蒲松龄第一次从故乡登陆台湾,在台湾各界引起强烈反响。8天的展览,共接待观众近2万人。幼年随父亲到台湾的蒲松龄第十世孙蒲文光,从广播中得知蒲松龄展览和蒲氏后人来到台湾的消息,急忙带着妻子、女儿、女婿和外孙女赶来"认  相似文献   

2.
毕晓乐 《春秋》2013,(3):23-26
路大荒.1895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1972年逝世.在他77年的人生旅程中始终和蒲松龄研究事业联系在一起,他是我国全面、系统整理研究蒲松龄生平和著作的第一人。蒲松龄虽然以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闻名于世,但是他毕生著述远非如此。路大荒在蒲学研究领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将蒲松龄文集、诗集、词集、杂著、俚曲、戏等著作形式一并纳入蒲学研究范围.开创了蒲松龄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聊斋俚曲是中国古代"讲唱文学"之一种,是由"变文"演变而来,期间经过"鼓子词"与"诸宫调",在清初经过蒲松龄加工创造而成。聊斋俚曲的创作标志着蒲松龄成功实现了读者对象由士大夫向普通百姓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教学卡片     
科目修养第十五课蒲松龄落第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科场不第自勉的一幅对联。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是两个历史典故。破釜沉舟比喻办事情要下定决心干到底。釜是锅,舟是船,秦末项羽领兵打仗,“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  相似文献   

5.
痴人蒲松龄     
《春秋》1995,(3)
蒲松龄是个执著成癖的怪人,亦是一个饱历沧桑、深阅世相的智者。一生中除了为生计奔波外,他皆忙于科举考试,败于斯,成于斯,留给后人的有笑柄,更有文名。蒲松龄一六四○年生于山东淄川蒲家庄,时值明季。蒲家庄是个古拙的小村,村  相似文献   

6.
聊斋楹联     
《春秋》1997,(5)
蒲松龄的故居聊斋,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蒲家庄。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抗日战争中遭日寇焚毁。建国后,自1953年开始由人民政府多次出资修复,并成立蒲松龄故居管理机构,到1980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蒲松龄纪念馆。这里不但藏有蒲翁的  相似文献   

7.
清朝时期,山东有个贾财主,斗大的字识不得几萝,却爱假装斯文。一年除夕,他请蒲松龄写对联,蒲松龄写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并念给他听。谁知他~听竟大为不满,说什么“要增寿就该我娘增寿,穷鬼怎能占这个福分!”并要蒲松龄把“人增寿”改为“娘增寿”。蒲松龄见他大腹便便,半瓶水乱晃荡,感到十分好笑,便对他说:“对联要成对偶句,上联改了下联也要改,否则要让人家笑话的,”贾财主随口答道:“只要找娘增寿,下联随你怎么改都行。”说罢不辞而去。蒲松龄挥笔如游龙,十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大年初~,人们瞧着贾…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5,(6)
清代淄博孝妇河畔文学三名士——蒲松龄、王渔洋、赵执信曾多次游览齐国故都临淄的名胜古迹和秀山丽水,留下了不少抒写风物的诗篇词章。这些作品既抒写了齐都清代初期名胜古迹的状貌,也流露出了他们各自的情怀和志趣。世界小说之王——蒲松龄写了不少关于稷下交游诗。从他的诗词中得知:他的表兄李笃之是稷下三里庄人,三里庄因距临淄县衙三里而得名。即今齐都镇刘家庄。此村位于齐故城西宫城下系水源头西侧,这一带古有齐苑申池和举世闻名的稷下学宫遗址,四季风景颇佳。蒲松龄四季  相似文献   

9.
清初,山东文风甚盛,蒲松龄与王士禛是其中最响亮的名字。然两大文豪的迹遇却迥然不同:王士稹生前是达官,45岁上,康熙帝召对于懋勤殿,授翰林院侍讲,以后一帆风顺,历官国子监祭酒、户部侍郎,至刑部尚书致仕;同时又很早就有涛名,海内尊为诗坛圭臬。然而,在其身后却有“一代文宗才力薄”之讥。蒲松龄与之相反,一生困于场屋,长期靠舌耕笔耘维持生计,著述不少,《聊斋志异》一书尤为杰出,生前虽在本邑有些文名,然未能显扬,倒是死后才成大名,成为世界级文学家。  相似文献   

10.
我参加蒲松龄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是在1956年的春天。当时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是帮助路大荒搜集有关蒲松龄的文物,并搞好纪念馆的扩建和展品艺术上的陈列布置。蒲松龄纪念馆即原来的蒲松龄故居旧址,抗战时期,因其九世嫡孙蒲文魁参加抗日游击队,房屋被日寇焚毁,蒲文魁携全家迁往东北,这里就仅剩下了残  相似文献   

11.
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后,在文言小说创作中形成“摹蒲”趋尚,名之为藻绘小说,然对藻绘小说的艺术个性及借鉴意义未得深究.从以蒲松龄为代表的思想“有意”与艺术“有意”,探讨了藻绘小说在小说叙述观念、风格上与“他类”文言小说的本质区别,以及在小说语言、情节、人物等如何运用小说的技巧及经验原型,突破文言的容受性,使文言小说成为一个具有组织性的架构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讲了不少无人敢住的鬼屋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21,(1)
正蒲松龄,困顿终生的布衣秀才,默默无闻的乡间文人王士祯,位高权重的朝廷大臣,执牛耳的诗坛领袖一部《聊斋》,让地位悬殊的两人相知相赏,友情延续20多年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郭济生 《春秋》2010,(2):38-38
1960年.淄博市五音剧团为响应上级改编历史剧的号召,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决定打破主要演唱传统剧目的格局,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短篇小说《胭脂》搬上舞台。  相似文献   

15.
据传,蒲松龄先生在易箦之时,曾留下“红尘再到是金乡”之句。就是说,他再一次转世是到金乡。由此,引发了一段故事,即博陵李金枝氏写的柳涯外编。在《聊斋志异》的序跋中《读聊斋杂说》篇有文记载。李氏说,他少年时,曾师从蒲松龄先生。先生过世后,他怅然若失,不知所向。一日,到济南游玩,从趵突泉散步到了康庄泉。在柳树下,见一少年捉笔凝思,若有所题。他便很礼貌地向前与之搭话。问及姓氏,少年说姓徐,住在泺干。于是,他又问:“省城以济南为名,当在济水之南,而城北是大清河,却没济水;若趵突泉为济水,也是泉在城南,城在泉北;且泺镇在大清河边,又叫泺口,这是为什么?”少年答曰:“现  相似文献   

16.
尚继武 《前沿》2008,(1):225-228
反讽是小说艺术中常见的叙事修辞辞格泛。《聊斋志异》中的反讽叙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中的“孤愤之情”抒写得更加深沉厚重。明清之际以《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使用最为广丰富了文言小说的叙事功能,使蒲松龄寄寓在作品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地处古代的齐国,齐文化风流潇洒,洋溢着自由精神,荡漾着万丈豪情,齐地的婚姻恋爱观念非常开放,这种风俗民情深深影响了莫言的创作,小说中那些放纵潇洒,富有自由生气的女子即由此而来。另外,齐地也是蒲松龄的故乡,《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皆有人性;莫言受此影响,创作的女性既神秘,又善良,这些在幻魅世界、人鬼之间出没的神秘女子形象是莫言受齐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01,(2)
1月11日,广饶县政协、邱二斋文化研究会在石村镇召开《齐鲁怪才邱二斋》出版座谈会,举行了《齐鲁怪才邱二斋》一书的首发式。邱二斋,字澄翠,号二斋,是明末清初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名士,系今石村镇石村人,其轶闻趣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妇孺皆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一生留下了许多针砭时事的涉法作品和大量的论文,为我们展现了这位生活在十七世纪的作家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关心政治、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寄托了美好的政治思想,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康乾盛世”真实的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省委书记吴官正倡导淄博市要开发淄川的“聊斋”文化,并冒酷暑亲自到蒲松龄故居淄川蒲家庄考察。最近,淄博市已决定由淄川区来实施这一开发项目。据悉,该区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着人研究、论证出了基本的实施方案,即建设“聊斋城”;其主要内容是将《聊斋志异》中的有关篇章形象化,使之由书面文字变成物像实体,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以形象逼真的形式,成以馆,连为城,逐一演示,招人游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