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路壮剧孕育于北部壮族生产生活的土壤中,是在壮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壮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曾在北部壮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北路壮剧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为此,怎样保护和传承北路壮剧,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区传真     
《当代广西》2014,(8):8-9
正田林县展"中国壮剧之乡"魅力4月18日至30日,2014百色田林·第四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活动周期间,"中国壮剧之乡"田林县将连续10天上演58场壮剧,汇聚全县58个业余壮剧团参加展演,这个精彩不断、欢乐不停的壮剧艺术盛会,将让观众从中领略到壮剧的文化魅力。近年来,田林县重视壮剧文化艺术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扶持和壮大乡镇村屯组建业余剧团,对北路壮剧剧目进行集成出版,着力打造北路壮剧  相似文献   

3.
<正>2009年6月中旬,我们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廖明君研究员,一行数人前往德保县调查了解壮族马骨胡艺术及其传承情况。德保县是南路壮剧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的壮剧团遍布城乡各地,常年活跃于基层。每逢歌圩或农闲之时,当地百姓都相邀结伴,排演壮戏,马骨胡以其清脆、高亢的音色配合德靖土语的起伏转承成为南路壮  相似文献   

4.
广南壮剧     
<正>广南壮剧是云南文山壮族支系布雅人(沙人)的民间戏曲,是壮族文艺中一朵灿烂的鲜花,盛开在广南县的南、北部,经久不衰,深受壮、瑶、彝等少数民族喜爱。据表演的壮族师傅讲,广南壮剧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从表演上看,它与壮族民间武打有相似之处;从唱词上看,又同壮族民歌歌词字数相同,虽然曲调不一,但有壮族民歌风味。从这些特点来看,其来源可能是壮族传统婚丧吉庆时载歌载舞与民间武打逐步结合而慢慢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上林县积极抢救民间文化瑰宝,让“藏在深闺”的壮族多声部民歌等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光彩,产生非凡的魅力。 曾经像壮锦一样美丽 “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相似文献   

6.
英勇抗倭的雄浑场景、吓破倭胆的俍兵战歌、古朴神秘的壮族民风民俗……今年9月,北京,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壮剧《瓦氏夫人》将为首都的观众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壮民族抗击倭寇的历史画卷,也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壮族先辈生活的窗口。9月5日至25日,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在北京举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文化厅、广电局联合组织,广西壮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将赴京参加此次会演。本届会演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展示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  相似文献   

7.
壮剧: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壮剧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部、中部,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和广南、海南省临高县、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一带,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富有民族色彩,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壮剧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另亦包括壮族师公、壮族未伦),因此有“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之称。南路壮剧以“平板”为基调,曲势高亢、粗犷、雄劲,类近板腔的联体曲牌,源于靖西、德保等县。北路壮剧以“正调”为基调,委婉轻柔,抒情如歌,富于魅力,为单腔曲牌,源于田林、西林、隆林等县。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  相似文献   

8.
上林寻古     
黄咏 《当代广西》2006,(10):62-62
几个月前,上林县委书记因我对上林历史文化略知一二而大喜过望,让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等10多人现场作证,口头授予我上林县“荣誉居民”称号。平生第一次获此殊荣,激发了我更深入地探寻上林文化传承的愿望。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是到上林寻古的大好机会。过去鲜为人知,被誉为“壮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4月18日,主题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化和谐田林"的"2014田林·中国壮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周"在田林县城拉开帷幕。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的北路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300多年的风霜岁月,社会变迁,依然常演不衰,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活动周上演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符合壮族人民的道德规范,因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0.
陈玉冲  黄东桂 《前沿》2009,(9):96-99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壮族习惯法在壮族社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壮族人民伦理思想的丰富体现。这些闪烁着浓厚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壮族习惯法对于维护壮民族的共同利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认真解读和广泛弘扬壮族习惯法中伦理文化的时代新意,对推动当前伦理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家乡的壮剧     
黄绍碧 《当代广西》2009,(10):56-56
田林是八渡笋之乡,也是北路壮剧之乡。农历正月、三月是壮剧开花的时节,田林县第三届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于阳历4月26日开幕。我又想起家乡的壮剧,在去年的艺术节展演会上,故乡的壮剧显示出一种独有的魅力,获得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潘茨宣 《当代广西》2006,(24):35-35
2003年12月10日,在来宾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广西壮学专家组向全世界宣布了一项振奋人心的考察结论: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像引爆了重磅炸弹,学界震惊了!这空前的结论,是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覃彩銮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广泛深入考察、缜密研究得出的。覃彩銮的研究论文《来宾市壮族盘古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及价值述论》告诉人们,在来宾市及壮族民间,至今仍广为流传着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古老神话传说。在当地壮族民间歌师唱本、师公或道公手抄经文以及在喃唱仪式中,都有关于盘古兄妹开天辟地、繁衍人类…  相似文献   

13.
梁庭望 《当代广西》2006,(21):59-60
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现,是继田阳敢壮山布洛陀圣山之后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是2005年壮学最辉煌的成果。从《女乜短乞·岜山取——大明山龙母揭秘》一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成果凝聚了壮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发现,了结了我二十多年来挥之不去的一个强烈愿望——寻找壮族“三月三”歌节的发源地。早在1980年,在北京的壮族同胞就发起将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议定为壮族歌节,这是根据千百年来壮人纪念龙母和她辛勤抚育长大的特掘(壮话Daeg-gud,“断尾蛇”之意)的感人故事传说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定的。1984年,中…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云南省各地壮族同胞以多种方式,欢度"三月三"传统节日。4月16日,由云南省壮学会和文山州壮学会主办、砚山县壮学会承办的中国·砚山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以专场文艺汇演方式欢庆节日。来自文山市、师宗县、马关县、广南县、西畴县、丘北县、砚山县、河口县、富宁县、屏边县等壮学会带来了《壮家风情》《姑娘淘米在河边》《壮乡美》《芦笙舞》《醉在三月三》等民族歌舞,展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砚山县彝族同胞同台表演了弦子舞、苗族同胞表演了芦笙舞。原省  相似文献   

15.
在浙江温岭市活跃在城乡各地的20多个民间剧团中,温岭越剧二团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1999年才正式成立的民间剧团,不但在温岭市、台州市的汇演、戏剧节上大放异彩,多次获得演出一等奖、演员一等奖等重要奖项。2003年,该团和杭州黄龙越剧团一起代表浙江民间剧团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两个剧目《皇帝告状》、《相思奈何天》分别获得演出金奖、银奖,团长陈欣再次获得演员一等奖。2004年8月,该团应邀晋京献演《皇帝告状》,在中国戏曲学院剧场的演出赢得首都观众的好评。不论是城里还是农村,不论是海岛渔区还是山村僻岙,哪里有戏演,…  相似文献   

16.
农开文 《今日民族》2011,(4):4-I0002
3月29日至30日,云南省传承优秀壮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经验交流会暨欢庆2011年度壮族三月三节活动在马关县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壮学会会长戴光禄,省民委党组书记、主任、省壮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承才等100多名省壮学会理事参加活动。中共文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昌碧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代表也应邀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今日广西》2010,(5):50-51
壮族的绣球以其蕴涵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精美的手工刺绣工艺,以及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西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中独树一帜。是广西壮家人定情和象征吉祥之物,同时也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  相似文献   

18.
郑海花 《传承》2009,(10):154-156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这种保护是通过对传承人——壮剧艺师的保护以达到保护整个壮剧的艺术思想、历史传承的程序和脉络。  相似文献   

19.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这种保护是通过对传承人--壮剧艺师的保护以达到保护整个壮剧的艺术思想、历史传承的程序和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