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在QQ上,毕业后就很少和我联系的师兄的头像突然闪动了起来。好奇地点击后,接收到了他发来的这篇故事。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莫言的作品洛阳纸贵。这不无道理,莫言不但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也是屈指可数的使用非英语写作的作家获得此奖。莫言获奖,原因很多。但我认为,言论和文化的自由交流起着基础的作用。从言论的角度来说,莫言之前在香港某大学题为"我怎样成了小说家"的演讲中说道:"因为我喜欢说话,乱说话,确实让我的父母非常恼怒……  相似文献   

3.
莫言之言     
莫言 《检察风云》2012,(21):4-5
莫言这位文学大师也曾是检察战线的媒体人。他的文学生涯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莫言大部分文学力作。本刊特邀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先生与莫言的文学对话,编撰本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1990年炎夏.在大生先生的斗室里.大生先生与我.师生拥抱告别。我去了一所中学.先生留在学府里"市隐".因为命运恩赐他不必教书.而可以专心读书写书了。大约一年以后.我接到一份油墨喷香的打印件.赫然印着的就是现在的书名。我一口气读完.记得是一个极冷的深夜,我用毯子裹着膝盖.一口气写了20余页的"感想'".第二天即寄给先生。今年夏天.我来到复旦.因为行旅匆忙,没有从南京走.就一脚先住进了在《新民晚报》编辑部供职的大生先生的另一名高足.我的生死相依的师兄高东先生家里.刚一坐下.他告诉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大生先生昨…  相似文献   

5.
如果用一个时尚的词来给他贴标签的话,他是一个“官二代”。他叫罗西北,他的父亲是一个名叫罗亦农的先烈,他本人是我国著名的水电专家.19年前,我被友人推荐加入“先驱者后代”丛书的写作阵营,我负责的采写对象正是罗西北:这一次机缘,让我和罗西北和他的夫人赵仕杰教授有了一段长达十几年的交情,也让我对先驱者的后代这个人群有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6.
日本一名17岁力士时太山,在拜师学艺中,竟被粗壮的师傅和师兄们打得遍体鳞伤。在6月份的一次练习中,他突然死在相扑场上,引起日本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得知郑成思先生去世,已是9月14日下午,在痛惜中国失去一位大师的同时,我也想为他做篇文章。"郑老师是中国知识产权第一人,他的去世是我们国家的损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俊海教授说。他向我推荐了郑先生的学生、社科院的教授唐广良。"我不想写。"没想到刚说明意图,唐广良立刻拒绝了我:"我与导师的感情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写出来的。"但他向我推荐了郑先生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的薛虹教授。联系上薛虹时,她的声音还略带哭腔,因为她刚刚在八宝山送别了导师郑成思。3天后,薛虹的文章发到我的邮箱。我被文中的郑先生感动了,为了给郑先生…  相似文献   

8.
孙建勇 《政府法制》2014,(33):39-39
作家莫言曾应邀带病到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个名为“感知中国”的论坛。他到达德国后,有件事使他闷闷不乐。原来,在当天德国的许多报纸上刊登了他出席论坛的消息,捕风捉影说他耍大牌:放言拒绝与某某人同时出席论坛。这样的报道使很多读者质疑莫言的人品。  相似文献   

9.
小和尚负责每日清扫寺院外的落叶,可是树叶天天扫天天掉,小和尚问师兄.师兄出了个主意:"你每天扫之前摇摇树,不就不用天天扫了."小和尚觉得有道理,可是第二灭依然一地落叶.小和尚一脸茫然,主持听说了,叫过来小和尚对他说:"明天的落叶好比明天需要做的事,只有明天才会发生,今天怎能代劳呢.小和尚释然……"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我羡慕地望着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的师兄师姐.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和对未来满怀憧憬的目光让我我觉得,毕业,应该是件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啊!  相似文献   

1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莫言热",这是喜事,也是好事。只是这种"热"应当集中在文学领域,用以点燃日益边缘化的严肃文学,推动作家更好创作,带动读者亲近文学,促进中国当代文学更有力地走向世界,走向人民大众的心中。然而,"莫言热"中也掺杂了一些邪火邪热,不宜任其发展。借"莫言热"搞过度开发,想将莫言住过的地方、莫言的作品、莫言的爱好、莫言的用具等,都变成商业资源,形成娱乐和旅游的狂欢,社会舆论对此已有不少批评,这里不再  相似文献   

12.
石志坚 《检察风云》2008,(10):52-53
前一段日子,我收到一本在北方监狱系统较有影响的诗刊<丑石>,发现在"本期推荐"栏目上,有重点介绍上海监狱服刑人员许利运的一组诗歌作品.读了他的诗作,觉得有事有物,有情有感.后来,我见到了他,听到了一段关于与诗歌结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家知名的大公司里,营销部的主管被提升后,这一主管的职位就空出来了.老板就让原来的主管从市场部的营销人员中,推荐一名适合当主管的人.结果,这名老主管却推荐了两名员工.他对老板说:"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是优秀的,至于谁更合适,希望您考察后再决定."  相似文献   

14.
支教这半年     
半年前,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刘振从师兄师姐的手中接下支教新疆的接力棒;半年后,还会有一批师弟师妹,在他的手里接下接力棒,继续支援西部的教育事业,在那里奉献着青春、挥洒着“热血”。  相似文献   

15.
赵志刚 《检察风云》2012,(23):65-67
今天,赵志刚用细腻柔婉的笔触,记述了父母与儿子之间充满温情与牵挂的日日夜夜与如何走出悲伤、获得新生的心路历程。他说:"常忆父母恩,把父母无形之爱传递开去,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怀念。"慈母猝逝大悲难抑2003年8月21日凌晨1点,作为《检察日报》记者,我还在厦门和师兄陈燕推敲采访提纲。为了避免外界干扰,我把手机关掉了。当接到母亲凌晨因突发心肌梗死猝然离世的消息时,已是早上7点。太突然了!从厦门到福州、济南以及我的老家山东昌乐,换了多种交通工具,整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认为莫言文学表现了20世纪中国巨大历史变迁中人的顽强生命力,从中可以把握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灵魂。莫言研究是他们想象与阅读当代中国的重要途径。他们把莫言既借鉴又超越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看作中国当代文学的前进方向和当代中国通过亚洲走向世界的象征,把莫言的成功看作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性的彰显和亚洲叙说的广度和深度的体现,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重要性不断提升的结果。日本学者的莫言研究为日本看待中国及中日关系改善提供了新视野,也为构建现代亚洲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江天 《江淮法治》2010,(8):55-55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扩展开来,就是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地方的实际执行。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8.
微博     
莫言 《政府法制》2011,(30):64-64
莫言(中国首位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作家) 时代在发展,乡土的内涵也在变化。在我的观念里,所有的文学都是乡土文学,或者说,所有的文学都依赖乡土。荒郊野村是乡土,繁华都市也是另一种乡土。  相似文献   

19.
7月17日早晨,阳光明媚,连续几天的晴天使淮河淮南段水位正在缓缓下落,我正在庆幸今天上午的采访会是个好天气。天不作美,将近9点钟,天空又下起了大雨,我只能在潘集区防汛抗洪指挥部的大棚内采访了他。他,就是大家都极力向我推荐的“抗洪先锋”———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洼西村党  相似文献   

20.
父亲有一位朋友,是知名画家,几乎每次去他家,总能遇上青年画家登门求教,他也总是耐心给人看画指点,常常一耽搁就是大半天。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画家,他还热心地向媒体推荐,更是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而提携后辈完全是尽义务,就忍不住问他:“伯父,您何必呢?您随便画一幅画就是几千或上万元钱,多画点画多好,何必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不知名的人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