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继远 《理论探索》2016,(4):118-122
传统行政法原则认为公务员与国家之间是一种特别权力关系,强调公务员的绝对服从,漠视了公务员个人的私权利,信托关系理论则认为,公务员与国家和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一种信义关系。根据这一理论课以公务员信义义务,对义务的履行有明确的适用条件与判断标准,既可弥补传统公务员义务的不确定性,又可在其履职懈怠或公务侵权进行追"责"时进行司法裁判,从而避免行政问"责"的模糊性。构建公务员信义义务体系,应通过诚信道德立法提升公务员履行信义义务的法治化水平,通过权利保障立法建立起公务员履行信义义务的职业风险防范制度,通过行政课责立法健全公务员违信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2.
公共权力是国家依法赋予公职人员从事公务活动的权力。由于公职人员工作的特性,公共权力不但具有一般权力的特性,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由公共行政工作性质决定的强制性。预防公共权力的滥用问题,一直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加强制度设计工作,建立一整套的规范体系是预防公共权力滥用的重要途径。人们关于制度设计的理论预设、公共选择理论等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同时,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也是不宜忽视的问题。制度规则设计和行政伦理安排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会陷入制度崇拜。  相似文献   

3.
张子建 《理论探索》2007,(4):126-128
公务员职业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以整个社会为管理对象的公共职业,其职业活动对社会具有广泛的支配力和影响力。要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共职业品质,公务员就要提高对自身职业公共性的认识,树立公共职业道德价值观,加强道德自律,规范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4.
个体道德理性约束的有限性和社会伦理价值的多元化,使得以公权谋私利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凸显.仅凭公务员的道德自律不足以对其行为进行规约,需要有一种外在力量制约权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和权力滥用现象.行政伦理法制化是将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转化成法律规范,以发挥法律的强制力对破坏规则的不道德行为进行严惩.在实践中,行政伦理法制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共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公务员是社会公共权力的集中执掌者,因而必须加强对公务员的廉政监督。在这里所讲的公务员,不单指狭义上的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也包括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如人大)、人民团体、检察院和法院系统等的工作人员。实践证明,强化廉政监督,是防止公务员利用权力寻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公开与监督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开是监督行政的前提,只有行政公开才能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和权力腐败,也才能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行政公开是民众参与政治的前提,是民主权力的体现.行政公开包括行政程序公开和与行政权相关的公务人员的职位、主要的社会关系、财产状况的公开.  相似文献   

7.
行政忠诚作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保障行政组织的运行效率、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促进行政权力合法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症结就是行政忠诚的流失。事实证明,培育行政忠诚是政府公信力建设之源。  相似文献   

8.
国家公务员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对国家公共事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国家公务员是中国行政机关中依法执行公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正确的主体意识,是其正确履行职责、管理社会的根本保证。学习贯彻(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重点把握的基础上,应当确立以下诸方面的主体意识。一、公共利益意识。国家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殊力量,是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总代表。它通过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管理公民的各项社会事务。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一旦确立,即与国家产生了一定的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  相似文献   

9.
论政府行为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实现公共职能和运用公共权力应该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为公共利益服务.这是由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决定的.政府实现其公共职能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三项行政法治原则、行政民主原则、行政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10.
对党忠诚是政治忠诚的基本意涵,也是党员的基本政治义务。对党不忠诚,或者盲目、愚昧地忠诚是政治忠诚异化,其具有个人化、私利化、虚伪化、盲愚化等基本类型,这些类型单独存在或多个交织在一起。之所以出现党员政治忠诚异化,是因为忠诚认知错乱、理想信念动摇滑坡、市场经济原则泛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乏力,这些原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员政治忠诚异化危害党的健康肌体,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隐患,因而,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传统忠诚文化精华、强化党员政治忠诚教育、构建党员政治忠诚保障机制、树立人民本位的利益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等策略,防范党员政治忠诚异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权力体系是由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别、无党派人士)构成,其中政府处于执行主体的地位.正确定位政府在公共权力体系中的角色,关键是准确把握政府角色的特点,即政府应具有执行性、有限性、服务性、责任性和回应性.同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共伦理视角下的中国公务员行政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是公共管理的主体、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塑造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人格,不仅是政府改革的价值诉求,而且是提高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本文立足于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背景,从公共伦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内涵,梳理不同社会治理模式下行政人格的主要特征及我国公务员行政人格的现状与成因,进而提出和阐述了公务员行政人格塑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童中贤 《理论探讨》2003,4(1):68-71
公共权力流失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其表现形式很多 ,权力腐败只是公共权力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公共权力流失的机理可以从四个方面的综合得以解释 :公共权力配置欠合理 ;公共权力监督不严密 ;公共权力运行体制缺陷 ;公共权力持有者有限理性。如果公共权力任其流失 ,其政治后果是严重的。因此 ,必须加强预防和遏制 ,而通过制度创新 ,从源头上减少公共权力流失 ,则带有根本性。  相似文献   

14.
道德忠诚是公务员忠诚的核心和真谛。公务员道德忠诚教育通过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主体自我评价三个重要环节来实现。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公务员道德忠诚的培育和养成。  相似文献   

15.
公务员是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主要是:公务员的人文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前提、公务员的人文素质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公务员的人文素质是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有力保证、公务员的人文素质是促进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正的概念和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勇 《行政论坛》2006,8(1):47-50
行政公正是指行政权力正当地分配权利(义务)的行为、观念和制度。行政公正要求行政权力的行使本身是公正的;要求行政权力对权利(义务)进行分配;同时要解决怎样分配的问题。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分配公正”,行政公正亦即行政权力给每个个体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因此,行政公正的实质是控制权力,分配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7.
略论新时期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述裕 《行政论坛》2001,3(4):24-26
当前加强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权力道德是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健全机制是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在公务员制度中,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享有、履行却不对等。通过对中外公务员的义务进行比较,提出“公务员义务本位”理念及其法制化的途径在于:在公务员法的立法中体现公务员义务本位理念;通过制定各级各类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程体现公务员义务本位理念;建立公务员义务本位的监督体系;通过公务员录用、上岗、培训、晋升、奖惩、退休待遇等各个环节体现公务员义务本位。  相似文献   

19.
龙宁丽 《行政论坛》2008,2(3):93-95
1978年的公务员改革在美国公共人事行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的某些实践,创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功绩制的高级公务员制度.美国高级公务员制度在提升技术性回应方面的主要实践是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具体在于: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强化激励机制,赋予各联邦机构一定的管理弹性和自主权.技术回应模式赋予了政府很强的公共行政能力,使高级公务员的行政控制技巧得到提升,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管理主义的泛化和对技术性回应的过分强调将损害政府的行政能力.救治的思路在于:要注重高级公务员的政治性回应,强调高级公务员对民选官员的责任和回应性;要大力提倡行政伦理和道德;寻找公共行政中最具根本性的人文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后相当长时间我们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统称干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转变为公务员的称谓,这种转交其实是适应了政府价值取向的变化使然,也就是我国从统治行政到发展行政再到服务行政,而这些变化后的深层次问题——自律性与动力性问题等却关注不够,解决问题之道在于对国家公务员灌输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行欢曲价值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