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产城功能融汇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现状引发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为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等需要提供所必须的空间和平台。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等需要的满足程度,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评价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看在城市里生活着的人口数量与比重,还要看他们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城市化应有的标准。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过程,是生产资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过程,要使这种转化持续推进,就必须发挥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即聚集功能。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相联系,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城中村”。如何从根本上改造“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绕不开的结。当前我国城市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城市化滞后,而是过度城市化,或者说城市化的基础没有夯实。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与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要求极不相称。产城脱节制约了城市功能的提升发展。因此,实现产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产业化与服务化并举接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应坚持质与量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的人口定义会有不同的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化水平。若根据1982年我国人口普查的城市人口定义,199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即达到53.2%,明显高于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从而影响了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判断、城市规划与城市政策的制定,也影响到城市化水平的国际比较。城市化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农村人口城镇转移,除了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外,还受制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户籍的管理制度、价值体系、政策引导。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源于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促成资本…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科学推进的必然前提和基础,并外在表现为生态性新型工业化发展。其内在具有的科学本质主要体现在三点创"新"之处,即城市的生态性可持续科学发展、与农村交融辩证的一体化发展、更重视对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制度是在一系列变迁过程中演进的。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带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这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直接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所面临的机遇,并研究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鉴于历史遗留和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配置效率低下,同质化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改善与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产业布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甚至被替代消亡的经历,适时把握产业布局变化的新动态,优化地安排产业布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当大力推行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城市化路径呈现出新特质.第一,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应对高新技术浪潮为初衷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从“经济增长极”发展为“城市生长点”,并进入城市建设引领发展的新阶段.第二,90年代以后,我国迎来了新区建设高潮.与旧城改造不同,按照全新理念建设的新区推动着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城市在深度上的发展,在广度上的扩展。2014年,凯里市倡导发展特色城市化,作为中小型城市,本文就凯里市在走特色城市化道路过程中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一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向内传播文明、进步和向外宣传自己优势的中枢。城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载体。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建设。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为实现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但我国的城市化仍滞后于工业化,这一局面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有的学者称为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城市化进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一五”时期以来甘肃省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得出,由于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能较好的带动非农产业就业率和非农产值比重的提高,因而甘肃省工业化不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Granger原因,而人均GDP的上升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最终的Granger原因。因此,甘肃省在走“工业强省”道路的同时,必须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此提高非农产业就业率和非农产值比重,并最终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丰富。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弊端的同时,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应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农村居民占多数转变为城镇居民占多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城市化不仅是我国经济结构形态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推进城市化建设是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需要。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工业化 ,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却比较缓慢。“十五”至 2 0 10年期间 ,我们应当选择有利于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一同推进的战略 ,在改革、开放和开发中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武汉工业化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的后期,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单项的经济总量战略发展阶段目标可能提前实现,但仍处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阶段之中。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已经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特征,但武汉的工业化发展尚未结束,而且第二产业发展的效益还有待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仍需坚持。  相似文献   

16.
曾经以“工业、外资、出口”为主的开发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其历史使命亟须重新诠释,从以经济为重变为以经济、政治并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开发区与周边乡镇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行政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等方面都需要重新梳理与界定。随着中国城市化、都市化进程的提升,开发区与乡镇两系统最终会走向融合,形成功能完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都市区域。  相似文献   

17.
"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这一现象折射了传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诸多弊端,借助"逆城市化"分解城市功能和分流城市人口的趋势发展村镇,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这正是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建设城市与经营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土地问题与就业问题;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农民与市民等六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是“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文章以重庆市区域中心城市涪陵区为例,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涪陵区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现状,提出了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研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美丽涪陵”等方面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伪城市化"现象在一些地方出现并日益受到政界、学界和其他领域的关注。文章运用政府治理模式的"控制权"理论分析"伪城市化"过程中基层政府土地开发的逻辑、"激励强度与组织目标替代"的悖论以及运动型治理模式与"准退出"应对策略,以期发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各自的制度环境与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制度逻辑与行为特点。土地财政、锦标赛机制、人事制度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城市化目标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共同构成了基层政府的土地开发逻辑,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与土地相关的权力寻租和以政绩为取向的城市空间蔓延,中央政府采取三次开发区清理整顿的运动治理,而地方政府则以建立新开发区和扩张原有开发区等策略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