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孔庆茵 《行政论坛》2009,16(2):53-56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公共治理的和谐.其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在于公共治理的和谐.而要实现公共治理的和谐,政府和政府管理是关键.服务型政府是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行服务职能和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统一的,两者在方向和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导向和行政理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取决于政府管理体制上的安排。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行政作保障,和谐行政则要求政府在公共治理方面有所转变。全面社会管理既是现代政府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治理和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政府是实施公共治理的主体。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一、从和谐社会的内涵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是社会主义思想家所追寻的一种美好社会形态。早在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就在其著作《全世界和谐》一书中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有社…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时代危机事件的频发要求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改革。变革政府管理思维,构建电子政务,与社会各组织进行合作,构建多主体协调的危机治理体系是必由之路。由此才能实现从风险社会向和谐社会的转变,走向危机治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最为关键.公共治理和谐的实质是政府与社会主体的合作与协调.而行政指导的价值追求和积极功效恰好能够形成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关系,实现公共治理的和谐.行政指导行为失范使之难以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有效推行,并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当前规范行政指导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其主要路径是: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和加强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政府治理和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重新发掘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促进其科学化和专业化。对于处在社会转型和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否具备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政府公共关系职能,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适时提出政府公共关系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蕾 《学理论》2011,(18):39-4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确立其为目前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以服务公民为导向,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由政府单项度治理向政府、公民和社会合作的多元化治理转变。借鉴西方诸国的政府管理经验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列入我国政府改革的日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本身的改革是首要的,而这其中更离不开公民有序的参与过程。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公共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转型期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在公共管理领域既要继承,又要创新,需要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同时又要努力培育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应当以确立政府的公共权威为前提;以改革政府自身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构造学习型政府为条件;以培育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为归属。  相似文献   

9.
当前,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供给不足,农村公共产品部分供给过剩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较低.形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单一的治理模式、供给主体和筹资渠道.借鉴西方地方治理理论,对于构建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治理视域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选择为: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改革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做到政府与相关组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推动政府自身的实质性改革,促进政府转型,已成为改善中国公共治理、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政府自身的能力及治理的有效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会直接影响着公共治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源于"治理"范式的理论阐释,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从"良政"向"善治"的逐步跨越."良政"就是"开明政治"的表现模式,亦即精英政治与诱导式民主相结合的产物."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合作管理中的最佳状态表现.本研究以近年考察过的1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治理结构、投票过程和治理绩效,将关于"治理"范武的研究从官方思维走向草根视角,以加深对中国培育草根民主和建构和谐社会过程艰难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日益推进的今天,有效的城市管理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流动摊贩已成为管理的难点.这一群体的出现一方面为市民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又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立足于原因的分析,探讨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对策在于:在以人为本与渐进思维指导下,完善流动摊贩监管制度,转变传统思路,再造治理程序;拓展疏导途径,实现流动摊贩职业转型;切实转变政府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发挥社会功能,实现政府与社会共治.  相似文献   

13.
王宽 《学理论》2012,(8):37-3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当前公共管理所寻求的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政府有效的公共管理能力,而有效的公共管理的前提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形成则源于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有必要明晰和谐社会的公共管理价值内涵——公共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有效应对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和现实难题.提高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在于:构建服务型基层政府,加快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优化公共治理结构,构建基层政府与群众合作共治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维权机构,引导农民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各类自愿合作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促进基层治理由管制型、参与型模式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村民自治模式转变;加快建立与完善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联动机制,构建跨区域的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许劲松 《行政论坛》2011,18(1):24-28
公共治理就是以多元主体的力量与多种方式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化解和消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以公共治理的方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应着力在四个层面努力,即制度与社会之间、社会中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公民之间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为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治理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宪政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强化和优化对政府的监督制约;必须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以及以善治理念促进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管理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管理必须在体现其社会主导作用的同时,转变行政理念;明确社会发展目标,确保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的实际进程以及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友 《理论探索》2005,(6):124-126
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善治、可持续、普世价值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有其具体内涵及现实特征.政府是源于社会并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政府治理职能维度是公平正义、宽容合作、以人为本。必须对政府的企业职能、市场职能、社会职能进行让渡,回归政府职能公共性和社会性。和谐社会政府治理职能的实现路径主要在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重置,再造体现社会公平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我国提出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标志着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开始。社会建设的前提是社会必须是一个自主的社会。社会建设作为建构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核心在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培育与国家合作互补的社会力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要件。治理与善治代表着时代发展吁求的社会建设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四种模式及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是当代政府管理的一种新形式,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合作管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进行了治理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扁平化治理"、"共同治理"、"参与式治理"和"合作治理"等主要模式。尽管这些模式还只是治理的初级形态,但却推动了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