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热衷于制造“颜色革命”,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大搞政权颠覆。“颜色革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激进的社会革命首先需要宣扬激进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实现社会秩序彻底变革(尤其是生产关系改造),革命的最终受益者是多数劳动群众。但“颜色革命”并没有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诉求,也不会彻底实现社会生产关系重组,而仅仅是推翻现行政权。就此而言,“颜色革命”只是一场“水过地皮湿”的“假革命”。  相似文献   

2.
秋风 《同舟共进》2009,(7):24-25
相对于激进的“大”革命,“小”革命似乎是保守的,它主张社会自治和常态的变革?在历史上,“大”革命要彻底改造社会,结果是消灭了社会;只有回归“小”革命,稳定而健全的秩序才可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这一党的自我革命经典话语的继承和创新。通过深入剖析发现,“三个务必”在继承“两个务必”精髓要义的同时,对其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拓展与创新,是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形势基础上以及基于新时代“赶考”之问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对于推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辛向阳 《求索》2022,(3):5-12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自我革命能力,有独一无二的自我革命精神,有严密有效的自我革命制度。新时代,我们要以强大的自我革命能力化解“四大考验”,以独一无二的自我革命精神应对“四种危险”,以严密有效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永远做到不代表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和特权阶层。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历经109年的苦难抗争,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起来”革命话语,广泛组织动员群众。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来”革命话语的概念意旨逐步明确和升华,覆盖面不断扩大,对国人释放了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感染力,促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的信任桥梁。“起来”革命话语的三种语义既有主旨核心又有辅佐补充,兼具革命目的与革命成效,相辅相成,共同形塑了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即是“起来”作为革命话语最贴切的释义与最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由于诞生于战争与革命年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共同胜利论”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巨大差距,超越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愈越阶段的“社”,其优越性的发挥不可能在革命刚一胜利就立即呈现出来,而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带有姓“社”姓“资”的性质,但作为二者的具体实现形式,则不可简单冠之以姓“社”姓“资”。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如何认识当代的“社”与“资”,就更应从以往冷战时期只讲它们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而应看到二者相通和相同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江西被称为“红土地”,不仅因为它的土壤是红色的,更因为它是功勋卓著的革命老区,“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万里长征从这里出发,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相似文献   

8.
卢衍鹏 《前沿》2009,(7):177-180
《走西口》是双重视域下对历史的现代性建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小叙事”穿插进行,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对小人物的阐释更加理性,认为其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走西口》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多角度、多元化的现代性解读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曾旅湘 《传承》2012,(13):14-15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由于共产国际的直接干预,国内“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占有主导地位,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际,“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指导思想下发动的广州起义使革命有生力量遭受了重大损失。它不但直接导致了广州起义的失败,而且还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李志毓 《长白学刊》2010,(6):110-114
1927年武汉“分共”之后,以陈公博为首的国民党“左派”理论家,针对马克思主义认为小资产阶级不具备独立革命性的观点,提出一套以论证中国的“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性为中心的理论,认为中国革命应该依靠和扩大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走一条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中间道路”。小资产阶级革命论的阐发,是国民党“左派”试图借助“阶级”话语打造自身理论立场的尝试,也反映了“大革命”后知识分子对中国式“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田坤一 《协商论坛》2008,(11):64-64
“二七”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了纪念这场彪炳史册的斗争,中原人民在郑州修建了一座木塔。1971年,原武汉军区工程兵主任,曾任河南省委常委、在“三支两军”中任郑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兼郑州警备区开司令员的五辉将军率部,将其改建为二七纪念塔。  相似文献   

12.
董伟武 《前沿》2013,(21):7-10
晚年马克思以高度的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顺应革命形势的新要求,实现了文化批判方式的重大转变,即从“一直向前冲”到“退回书斋”。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一是将之前的“投身工人运动为主+退回书斋为辅”的文化批判方式调整转变为“退回书斋为主+投身工人运动为辅”的文化批判方式;二是将学术视角由“钻研经济”为主的经济学研究调整转变为钻研“历史资料”为主的人类学研究。而究其具体动因主要有三:一是为《资本论》的后续写作计划“备料打桩”;二是为东方社会革命寻找具体道路;三是打造世界历史理论,丰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3.
云彬 《湖北宣传》2006,(2):27-27
“颜色革命”挑战主权国家 在2005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布什明确提出“要在全球传播民主,结束世界上的暴政”。格、乌发生“玫瑰革命”、“橙色革命”后,美国国务院公开承认自己在这些“政权更迭“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事实表明,力图建立“没有边界的、全球性的新美利坚帝国”,以长期确保无人能够动摇其单极世界霸权格局的战略,将在布什第二个任期内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否定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斗争,一些人故意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宣称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而经过这样的所谓“范式”转换,近代史上的改革和革命便成了制造社会动荡、破坏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其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不能简单地用“革命史观”来概括。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把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与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二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农村,不是从俄国民粹主义思想框架中引中出来的,而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作出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创造》2008,(12):44-44
邓丽君是“古典”留给“现代”的一个礼物,是久违的“问候”,天籁人情的“共鸣”。正因为这种独特的质地,当国人急于冲破“革命”伦理的道袍时,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才转化成了个体自由伦理的“我在”呢喃,具有了一种无坚不摧的颠覆性和哲性魅惑。  相似文献   

17.
王新刚 《前沿》2013,(21):25-27
“生命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学科的创立对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论断进行了发展,主要出现了“生命线”理论、“地位和作用”理论和“价值”理论三种理论形态,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并不是“取代”和“被取代”的“源流”关系,而是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在时间顺序上表现为早、中、晚的历史次序,在逻辑关系方面,它们具有不同的实践观照和理论宿求。  相似文献   

18.
荣斌 《春秋》2010,(1):16-19
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时.我是烟台师专的一名学生。那年8月下旬。北京有一些红卫兵到烟台“串联”,我们才知道全国许多“革命师生”都到北京去“大串联”了。8月下旬,经同学们一再要求,烟台地委同意我校全体同学集体去北京“学习文化大革命”。8月29日晚,我们从烟台火车站集体乘车.30日在济南换车.31日上午9点多到了北京。  相似文献   

19.
晓玲 《今日广西》2008,(19):41-41
有人说,李阳是中国教育产业里的比尔·盖茨,因为“李阳疯狂英语”让世界语言教学界为之疯狂:也有人说,李阳现象是一种哲学,他的哲学就是让哈佛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让“海归派”匪夷所思;中国著名策划大师王志纲先生则说他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20.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五大”闭幕两个多月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大革命失败。因此以往的党史论著普遍对这次会议评价不高,多认为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这样一个非常时刻召开的党代会,未能承担起挽救革命的重任。本文拟探寻中共“五大”没能提出人们所期望的挽救革命的具体措施的历史原因,并试析会议为何难以承担挽救革命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