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伴随着新中国的反腐历程,我国的治理腐败方略经历了重大调整,目前呈现出构建系统性治理腐败方略的新趋势。建构系统性治理腐败方略,应系统综合并提升中国古代和西方的反腐经验,但必须破除对两者的迷信,珍惜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宝贵经验。要坚持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中国特色反腐机制,建构国家与社会双重治理腐败体系;要侧重从权力视角转向从权力与资本相结合的视角考察腐败的发生机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且资本也不可任性;要将具体的腐败过程进行系统性透视,做到法纪与规矩相互配合、政策和法纪相互兼顾、改革方案与治理腐败方略相配套、技术层面和体制组织层面相互契合。同时,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在开放背景中注意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范式及理论基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是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范式诠释了腐败行为产生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外在影响因素,揭示了腐败行为产生于权力运行主体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点。人本管理理论、发展生态理论、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蕴含丰富的廉政风险防控思想,是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依据。要不断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探索以预防为核心、适合中国国情的腐败治理模式,推进风险防控的理论研究,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法律反腐、制度反腐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腐败现象却趋向复杂化、隐蔽化和网络化,案件审理取证难,腐败治理面临新的瓶颈。基于动机理论,通过对腐败官员忏悔录的整理,围绕权力围猎场深入分析腐败双方的关系模式,构建由"规避检查的权力""行贿方式""人情文化""信任"四个维度组成的一般性腐败关系网络模型。研究发现,在权力围猎过程中,行贿者通过关系网络更容易实现对公共权力官员的围猎;在人情文化下,腐败双方的特殊利益互动过程是腐败信任关系的建立并不断强化的过程,且腐败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可实现关系网络内信任扩散、信任共享。腐败的治理,需要监管"规避检查的权力",优化权力结构和体制,明确"人情文化"与"行受贿"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4.
对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信息的观测是判断腐败发生风险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方式。传统权力运行制度下,隐秘性信息不对称与敏感性信息不对称构成了腐败评估与风险预防的严重障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政务大数据的挖掘应用,给腐败行为的全过程控制与预防提供了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腐败评估预警能够通过运用计算机处理手段和信息集成系统,对行政权力运行中产生的各项指标和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腐败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主观-客观"和"过程-结果"两个纬度分成四个象限,具体包括自我测评类指标、腐败感知类指标、业务开展类指标、案件查处类指标。  相似文献   

5.
胡俊文 《学理论》2014,(2):105-106
创新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确保监所公正严格执法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际行动。这就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教育模式,强化主体监督;创新领导体制,强化权力监督;创新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监督;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创新廉政制度,强化网络监督。从源头上惩治预防腐败,避免权力寻租、造租、设租的现象发生。实现良性互动,综合双赢,事半功倍,依法治警治监,公正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6.
论交易型腐败的理性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腐败以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及其迅速发展为产生背景,因此它与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关联,本文称之为交易型腐败。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决定与制约,交易型腐败具有生成的必然,并呈现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扩张。功能与作用复杂、经济主体与政治主体双向互动等特征。正因如此,在权力制约机制难以一步到位的政治情势下,预防交易型腐败需要目的与手段的双重理性:目的理性为腐败的扩张被抑制在保证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限度内;手段理性即为强化预防腐败的政治措施,同时逐步确立有效的法律制度并稳步提升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7.
<正>治理腐败的能力及成效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权力监督的视角来看,一些国家治理腐败的特点主要有:以法律规范权力,厘清权力作用边界,规范政党组织及其活动,引领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以权力约束权力,通过议会制度分权制衡,发挥党内监督、党际监督的约束功能,使权力行使受  相似文献   

8.
《廉政文化研究》2014,(4):92-92
<正>治理腐败的能力及成效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权力监督的视角来看,一些国家治理腐败的特点主要有:以法律规范权力,厘清权力作用边界,规范政党组织及其活动,引领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以权力约束权力,通过议会制度分权制衡,发挥党内监督、党际监督的约束功能,使权力行使受到有效制约;以权利监督权力,注重运用民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打压权力腐败的空间。从这些经验可以看出,提高治理腐败能力,关键在  相似文献   

9.
权力运行法制化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这是腐败现象和权力现象的相关性决定的。从根本上治理腐败就要从体制机制制度设计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而这些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体制机制制度的设计都必须用法律作保证。权力运行法制化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也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腐败新思路。如何实现权力运行的法制化,首先要树立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其次,权力配置特别是公共职位权力配置要规范化法制化。再次,要加强廉政立法,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廉政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治理不善是高校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对行政权力有效制约监督的过程,也是实现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良性互动的过程,契合廉政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在廉政新常态语境下,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正面临着权力失衡、制度供给不足、改革路径依赖和传统文化负效应等现实困境。高校应从促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耦合,完善治理制度体系,引入外生变量,推进大学治理文化建设等路径出发,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最终实现高校的"善治"。  相似文献   

11.
谭仕荣 《学理论》2011,(7):38-39
领导干部只有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学习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培育其综合能力,才能肩负起领导责任,才能当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12.
污染环境罪主观方面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修正案(八)》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重大修改,罪名也变为污染环境罪.一般认为,修改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过失犯罪,但对于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理论上颇有争议,存有过失说、双重罪过形式说及故意说等观点.但过失说及双重罪过形式说均不能正确反映本罪修改的实质意义,不利于正确认定污染环境罪,不利于有效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因而不足取.无论从文理的角度,还是从论理的角度,污染环境罪都应当是故意犯罪.将污染环境罪解释为故意犯罪,有利于惩治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妇女工作主题经历了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到"全面发展"这一具体化演变,这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贵在落实,崇尚实干"的执政理念高度吻合。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妇女运动与妇女解放"仍然是党的妇女工作主题;改革开放初,强调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而对妇女自身的发展较为忽视,1995年北京世妇会的召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标志主题的第一次变化;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主题讲话标志着主题的第二次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风的蜕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爱玲 《学理论》2009,(9):150-153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由政府主导并采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经济实利性。这种特征与高速发展的进程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尤以学风的蜕变为突出,表现出功利性的学术目的与实利性的操作手段和自下而上的蔓廷方式的特点。它直接制约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与走向,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物质资源对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主体观念对相互关系的能动作用共同改变着社区的结构,透过物、关系和观念审视社区结构生成和演变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学界腐败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造成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巨大腐蚀与破坏,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研究腐败的成因、现状、对策等问题,提出遏制腐败的对策,是历史和社会提出的重要课题。国内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有大批学术成果面世。为推动腐败研究的深入进行,通过对发表于国内行政学界主要期刊上的近一百多篇学术论文的实证分析,总结与综述现阶段腐败研究现状的若干特征和理论观点,并由此分析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昌盛 《学理论》2009,(20):102-103
本文对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进行了简述,对军队管理中实施激励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在分析军队管理中实施激励的特点的同时,对军队管理中复合应用激励理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d the special issue it introduces, explores whether, and how, the rise of the regulatory state of the Sout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ocesses of governance, are distinct from cases in the North.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small but growing body of work on Latin America, most work on the regulatory state deals with the US or Europe, or takes a relatively undifferentiated “legal transplant” approach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We use the term “the South” to invoke shared histories of many countries, rather than as a geographic delimiter, even while acknowledging continued and growing diversity among these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their engagement with globalization. We suggest that three aspects of this common context are important in characterizing the rise of the regulatory state of the South. The first contextual element is the presence of powerful external pressures, especially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adopt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regulatory agencies in infrastructure sectors. The result is often an incomplete engagement with and insufficient embedding of regulatory agencies within local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A second is the greater intensity of redistributive politics in settings where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are of extremely poor quality and often non‐existent. The resultant politics of distribution draws in other actors, such as the courts and civil society; regulation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regulators. The third theme is that of limited state capacity, which we suggest has both “thin” and “thick” dimensions. Thin state capacity issues include prosaic concerns of budget, personnel and training; thick issues address the growing pressures on the state to manage multiple forms of engagement with diverse stakeholders in order to balance competing concerns of growth, efficiency and redistribution. These three themes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is special issue, and for the case studies that follow. We focus on regulatory agencies in infrastructure sectors (water, electricity and telecoms) as a particular expression of the regulatory state, though we acknowledge that the two are by no means synonymous. The case studies are drawn from India, Colombia, Brazil, and the Philippines, and engage with one or more of these contextual elements. The intent is to draw out common themes that characterize a “regulatory state of the South,” while remaining sensitive to the variations in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contexts within “the South.”  相似文献   

19.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的实质是“党纪”严于国法,即“纪严于法”。党纪的严格性应有一定边界。其本质上是党员特殊身份与公民普遍身份何者为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念与执政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如何协调的问题,是党内法规“姓党”与“属法”如何同时体现的问题。依此,党纪之严,涉及党员基本权利时应与宪法法律相协调,对党员设置更高标准时应根据不同主体分别设计,约束党员内心活动时应配套执纪细则。同时,党纪应限缩绝对服从事项,保障党员权利,并根据党纪的不同类别具体决定党纪“行为模式”的抽象程度,确保其一定程度的明确性和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20.
建设虚拟实验室是高等院校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对于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虚拟实验室的内涵、建设虚拟实验室的意义、建设规划和技术要求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在网络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的图书馆建设虚拟实验室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