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精准扶贫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和致贫原因复杂是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现状。集中连片特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有致贫原因复杂、扶贫实施难度大、数字化脱贫和碎片化扶贫现象突出、扶贫资源分配不均、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和基层政府自主权限小。可以从如下途径寻找突破:强化扶贫政绩考核、不定期巡回考核和干部驻村工作、加强连片特困区的区域协作治理、以多维视角推动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大力推动特色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2.
能力匮乏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精准扶贫的攻坚期,如何催生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精准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是难中之难。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既要与区域扶贫的整体战略相适应,又要充分兼顾贫困主体的个体差异,其核心问题是聚焦精准度,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云南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开发给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带来新的机遇。立足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首位,是民族地区开发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正>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地区(以下简称"张承地区")地处京津上风上水,是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区位敏感,生态地位突出;同时又是距首都最近的集中连片特困区,区内集中了21个贫困县区,占县区总数的63%,贫困人口约170万,超过区域总人口的1/5,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北京的29%、天津的35%,是周边地  相似文献   

5.
旅游扶贫是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扶贫体系。当前,随着精准扶贫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具体化为"旅游精准扶贫"。其主要特征是旅游与扶贫高度融合、贫困人口充分参与旅游开发并切实受益、贫困人口有尊严地实现可持续增收。各地在旅游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许多经验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深入推进旅游扶贫精准化,应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脱贫攻坚要求,对贫困人口的资源、意愿和能力进行精准识别,构建分层帮扶体系、实现精准施策,对帮扶主体、项目实施过程及区域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管理,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以专业化队伍对旅游扶贫进行动态化精准考核,以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云南省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步推进的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一项最大的民生工程,被国家于1986年正式提出并大规模组织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云南省通过扶贫开发解决了近千万农村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从1986年底的1200多万,减少到2010年底的337.5万,成效十分显著。2011年,国家制定了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新扶贫标准,划定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标志着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中,云南省内的乌蒙山区、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和藏区4个片区91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扶持范围,是享受中央新一轮片区政策实惠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片区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  相似文献   

7.
95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2.3%,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这些地区脱贫成本高、难度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是国家扶贫新标准之下的广西2011年扶贫基数。  相似文献   

8.
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与投资效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经历了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满足贫困人们基本需求与促进贫困地区工业发展并重",以及"满足贫困人口基本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政策演变.从财政扶贫资金、扶贫信贷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投入的效果来看,它使得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成绩是巨大的,然而用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来衡量,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矛盾,这就对政策调整提出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心系民生、情牵百姓的执政理念,是一个凝聚人心、增强信心、求真务实、为民惠民的好报告,我完全赞同。"日前,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跃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符跃兰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迎来了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的重大机遇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扶贫工作成绩也取得明显成效。这五年海南全力推进扶贫"三集中"(即集中扶贫对象、集中扶贫资金、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1万。  相似文献   

10.
作为第一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缓解河南省贫困人口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和路径进行了探析,以期缓解河南省贫困人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1.
论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中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讨。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对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仍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再次证明,精准扶贫是我国消除贫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对于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意义至关重要。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理清思路,找到对策是目前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在生态工程的支持下,我国多个地区贫困状况有了成功改善,出现大量贫困人口创业的案例。本文基于要素视角,分析贫困人口创业的相关参与主体,从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构建实现路径,并进行政策机制设计;提出基于生态工程参与的贫困人口创业问题,破解生态工程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难题,实现复合生态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稳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和保障.西部地区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多民族聚居,宗教情况复杂,又是西方敌对势力政治渗透和制造不安定因素的重点区域,社会稳定非常重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要树立全局稳定观、辩证稳定观和科学稳定观,着重抓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渗透,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南岭少数民族区域的发展现状,增设南岭山区少数民族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简称南岭民族特困区)的理论实质、重大意义及条件。要促进南岭少数民族区发展,将其纳入国家连片扶贫区域,争取更多针对性政策扶持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区域彻底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而贫困人口的60%是妇女和儿童。贫困女性中的大部分人的发展遭受物质和人力双重资源缺乏的困扰,基本素质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她们走出贫困、发展经济的进程。因此,实现河南省农村贫困女性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后,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怎样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贵州省作为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同时又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怎样构建文化产业扶贫的相关机制,使其在解决贫困地区晦贫困状况中发挥最大产业扶贫效益是贵州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问题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城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 ,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城市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着医疗难问题 ,很多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由此无法摆脱贫困。无论是“低保”制度还是医疗保险制度 ,都无法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困境 ,为此各地纷纷出台了医疗救助措施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一、贫困人口:从2.5亿到2900万贫困,一个深深困扰全人类的毒瘤和顽症,是冲突、战争与动乱的根源,也是20世纪以来人类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5亿减到2900万,贫困发生率从30%降至3%。中国减贫的历史性成就,扭转了过去50多年来世界贫困人口一直上升的趋势,使得世界贫困人口首次呈下降趋势。1978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多达2.5亿,占到了全国人口的1/3。但短短25年间,中国创造了奇迹。中国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是减贫的两大关键因素。从经济发展与减贫角度看,持续的、稳定的经济高增长是减少…  相似文献   

20.
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我国教育,在地区间、区域间、人群间有明显的相对发展差异。教育贫困人口多,分布和构成复杂,贫困情况各异,贫困原因特殊,政府和全社会对此高度重视并给予特别的关照,体现了公平的社会发展观和扶贫济弱的和谐发展理念。实现教育救助从济贫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转型,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逐步缩小贫困人口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国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