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次购物,惹出大麻烦。10瓶茅台酒,究竟是真是假?面对超市“假一赔十”的承诺,会发生怎样的纠纷?这到底是普通消费者的一次维权之路,还是“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  相似文献   

2.
2013年修改后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强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惩罚性赔偿条款做了修订。修订后的条款比原来的规定更加科学、合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其中争论较大的就是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问题。从中国目前产品质量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基于利益平衡角度考虑,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对普通消费领域的知假买假的惩罚性赔偿规则,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扩展,包括食品、药品领域和服务领域。目前当务之急是梳理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行政规章之中规定的相互矛盾之处,让司法标准进一步统一,实现法律的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出台和“3.15”以来新闻媒介的大力宣传,消费者一词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的权益成了热门话题,紧接着社会上出现了知假买假(买假者)的现象,一时间又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引起了司法界、法学界、商界、新闻界的激烈争论。大家观点各异。始终没有定论。什么是知假买假呢?就是明知经营者卖的是假货,仍然购买而且还大量购买,目的是为了获取《消法》第49条所规定的双倍赔偿。这样  相似文献   

4.
1993年10月我国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随着该项条例的颁布,从1995年起在社会上逐渐产生了一批以"知假买假"而获利的"专业打假者"。由于"职业打假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商家的利益,但却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支持,所以,"买假索赔"的消费行为到底能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问题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本文就将运用民法解释学原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关于消费者的界定部分保留了其原有规定,仍未解决实践中的争议。消费者范围界定应采"非以经营为目的+例外情形"的模式;消费者不应限于自然人,还应包括法人及其他组织;可对职业打假人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例外情形,知假买假者属于消费者,欺诈行为不等同于欺诈,应对相关经营者适用惩罚性赔偿;非职业性的自然人投资者和代为理财者属于消费者;营利性医疗机构中的医患纠纷可以参照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立医疗机构中的医患纠纷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相似文献   

6.
"知假买假"顾名思义,就是明知商品或服务是假的仍然购买的行为。对于制假贩假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条款,"新消法"更把赔偿力度从"假一赔一"提到"假一赔三"。因此,"知假买假"者有利可图,频繁出现,并且衍生出一种以打假为业的"职业打假人",从中获得了巨额利益。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针对“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索赔这一类行为,从法律层面上到底应认定为有功还是有罪?我们应该依法保护还是严厉惩治?一直是莫衷一是。立法上先天不足,司法上各行其是,法理上众说纷纭,这既影响到司法公信力,更影响到党中央“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老百姓买到假货、劣货,自然是非常气愤的。然而又往往不愿为一包烟、一瓶酒、一双皮鞋去费时劳神,找商家索赔,但总期望能有什么人,什么部门出来治一治那些兜售假冒伪劣赚昧心钱的经营者,出出胸中这口恶气。于是应运而生,北京出了“以赢利为目的知假买假据理索赔的王海”。以后还有其他地区的“张海”“李海”。消息传出.消费者无不拍手称快,王海也被视为打假英雄。然而世间的事,有人拍手叫好,也就有人痛心疾首。对王海有些人就咬牙切齿地咒他是“刁民”。记得曾在报上读到一篇题为“学做一次刁民”的文章。写的是作者买了一盒在生…  相似文献   

9.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3,(18):21-23
“消费”的困惑 1995年3月25日,消法正式实施后的第2年,一位23岁的山东青年来到北京隆福大厦购买了两副假冒索尼耳机,随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商家按消法规定的“假一赔二”进行赔偿。这一爆炸性事件的主人公,就是日后被消费者视为英雄、又被许多商家斥为“刁民”的王海,并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激辩,争议的焦点则是,王海式“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是否应当得到消法保护?  相似文献   

10.
王涛 《淮海论坛》2009,(4):36-37
近年来,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屡屡出现,并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益诉讼的鼻祖公认是王海。他先是知假买假,然后索赔,后来这种行为被称为公益诉讼。但究竟如何从法律上界定公益诉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17日随着上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结束,条例中第二条最新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将不再受保护的规定引发了消费领域的极大关注,这是自1994年消法实施后首次从法律层面上就争论20年之久的"知假买假"问题进行明确。对于职业打假人这个群体,这是否意味着将面临一种职业层面的拐点,也尤为引人关注。中国连锁协会副秘书长楚东公布的一组协会不完全调查数据显示,自  相似文献   

12.
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被称为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是全球滋长最快的犯罪活动之一。八十年代末,假冒伪劣产品开始在我国蔓延,严重损害了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毒瘤。福建省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打假问题。近日,闽皖警方紧密配合,重拳出击,摧毁了一个由安徽籍犯罪分子组成,冒充军人利用假军车跨省贩运假烟的犯罪团伙。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08,(18):68-68
编辑同志: 罗某到商场买东西,在烟酒专柜看见出售的标识为峰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保健食品“峰酒不老林”外包装的“说明书”和“合格证”上,都没有标明该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适宜人群以及有关注意事项,这是不符合卫生部颁发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要求。于是罗某花了500余元钱买了一盒。但购买后罗某并没有饮用,也没有送人,而是向法院起诉,称该酒的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违反规定,属于不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14.
郑培华 《政策》2002,(5):45-47
正象猫要抓老鼠一样,“打假”官员就是要抓制假的。可是也有一些地方的“打假”官员却与制假分子称兄道弟,亲如一家。去年漳州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诏安县制假护假贿赂窝案就反映了这样的现实。在这起案件中,受党政纪处分25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5人,其中,县处级干部4人,乡科级干部10人。今年初,这  相似文献   

15.
假祸不除,国运堪忧沈小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假祸猖獗,假风蔓延,已经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和普遍忧虑。对此种破坏社会秩序、扰乱社会生活的丑恶现象和违法违纪行为,有关行政领导部门,不仅三令五申,屡次“打假”,而且宣传媒介也不断揭露,口诛笔伐。然而尽管如此,假...  相似文献   

16.
未羊 《同舟共进》2011,(5):78-78
一般说来,“假作真时真亦假”,但有时也可能“假作真时假亦真”。明朝有个叫万里的假中书,就弄假成真,当了真中书。  相似文献   

17.
“王海现象”系指我国公民以买假索赔形式打假的一种市场行为。众所周知 ,近年“王海现象”成为一种不仅不受商家欢迎 ,而且得不到司法支持的行为。但一种本质上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出现这种结果显然不合理 ,是值得探讨的。“王海现象”对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秩序有现实意义  首先 ,“王海现象”的社会结果与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的目标相一致。我国 1993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后 ,市场经济立法的目标都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相似文献   

18.
“打假”和“假打”何祚庥现在是假风蔓延,有愈演愈炽之势。人生十件事,“衣食住行用,生意病死养”,无一不有假。更有甚者,人命关天之事,居然也敢作假,如山西省的毒酒。然而最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是假医假药。现在非法行医之多,在我国医药卫生史上,恐怕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9.
“打假”和“假打”何祚庥现在是假风蔓延,有愈演愈炽之势。人生十件事:“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养”,无一不有假。更有甚者,是人命关天之事,居然也敢作假,如山西省的毒酒。然而最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是假医假药,现在非法行医之多,在我国医药卫生史上,恐怕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4日,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采取假合资、介绍合作人买抬高了价格的设备从中骗得568万元的骗子公开宣判,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柳国全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00万元,判处钟赐美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