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1,(12):42-43
“美国上月球只用了17年,而我们从台湾到大陆却走了40年。”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团长何文德的话道出了老兵们酸楚的心声。他们都是当年被国民党抓去的老兵,一踏入故乡的土地,这些老兵们个个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2.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3.
当今,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旅游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如果在20年前也许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自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到了1987年,台当局才开放陆籍“老兵探亲”的单向交流:1996年,再发展到“经第三地”的间接交流;直到2002年后才实现了“两岸三通”的直接交流。在这段时间里,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为了两岸的和平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才换来了今天台海的祥和环境。  相似文献   

4.
几百年前,大陆人“从唐山过台 湾”,落地生根,建设台湾;50年前起,海峡两岸隔绝达数十年,老死不相往来;约15年前,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到祖国大陆探亲;而今天,台湾人纷纷到祖国大陆当“台干”、做“台劳”,经商,工作,生活,寻梦。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随着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发展,台资企业越来越多,从台湾岛内到大陆台资企业工作的台籍干部与工程技术人员也不断增加,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台干”。目前在大陆的“台干”是越来越多的趋势。 过去,尽管大陆“台干”的工资待遇较岛内高得多,但毕竟是远离…  相似文献   

5.
“我一眼就认出妈妈,船还没靠岸,我就急着跳下,跑到妈妈面前,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谈起30年前第一次返回大陆的情景,台湾老兵姜思章至今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6.
<正>"父母如今都已去世,我想替他们寻找大陆失联的亲人。"这是来自台湾张君华女士的求助。凭借着一封2001年从山东曹县寄来的信件,以及父母生前未了的夙愿,张女士找上了今日头条公益寻人(以下称:头条寻人)和台湾《ETNEWS新闻云》两岸寻亲小组,希望能够通过头条寻人,帮助找到父亲张景阁、母亲任圣荣的大陆亲人。2017年10月25日,头条寻人发布了《台湾老兵后  相似文献   

7.
赵辉 《台声》2011,(7):42-43
1945年至1949年,一群台湾青年被国民党政府征募到大陆打内战。有人命丧沙场,有的此后参加了人民解放车,他们远离故土、隐姓埋名,被埋没在历史洪流中,他们叫做“台籍老兵”。80岁的徐兆麟,就是其中一员,当年离家时,他还不满十五岁。如今徐老讲起话来,依旧有着浓浓的客家腔,和记者笑谈往事,他的笑中,藏着泪水。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演进,直接或间接引起多次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人员流动。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迫于岛内舆论和民心压力,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随后,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经商、求学渐次热络,从而形成了老兵回家、青年创业、返乡投资等一波又一波“大陆热”台湾老兵:“想回家,永远都不会是错的!  相似文献   

9.
潘俊明 《台声》2001,(8):39-41
因工作之便,笔者最近在山西太原先后采访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几位台胞,他们的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对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加强交流的殷切期盼却那样的一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林美珍女士是一位出生在台湾屏东的大陆台胞,今年62岁,l岁时随父母来到福建,后来父母回到台湾她留在大陆读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目前在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食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林女士只身落户到山西后,与在台湾的父母和亲人将近40年没有见面。林美珍女士回忆说:“我留在山西工作后,我父母、哥嫂和大部分亲戚…  相似文献   

10.
姚同发 《黄埔》2007,(4):54-57
连横先生的《台湾通史》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李亦园先生更具体地指出:“目前所知,第一批从中国大陆迁到台湾的移民,是所谓‘长滨文化’的主人,他们从中国大陆南方迂到台湾的年代约在距今五万年前,或甚而更早的时代。……第二批从大陆前来台湾的移民是大部分现代高山族(俗称山胞)的祖先,他们迁移的年代颇有差异,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1.
台北县议员金介寿、马祖籍“国大代表”曹原彰、永和市民代表黄锡麟等9人,于今年8月间乘渔船“夏威夷三号”从台北县一个渔港出发直航厦门,返抵金门时被警方扣押侦讯后饬回。8月22日,金介寿等抵达台北县受到英雄式欢迎,支持者放鞭炮,并高呼“三通胜利”、“三通无罪”等口号。金介寿上岸后举行记者会表示,此行意在表明台湾当局“戒急用忍”的大陆政策不当,希望先做到金门和厦门的“小三通”;然后促成从台湾搭飞机到金门,再乘船到厦门转往大陆各地;第三步促成全面“三通”,由台湾直飞或直航大陆。金介寿表示,他们不愿违法,但也…  相似文献   

12.
文化润往来     
1988年1月13日,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蒋经国先生在台北病逝。第二天,当时才30岁出头的杨祖瑶记着友人“出大事,要小心”的提醒,带着首个有“合法”手续的老兵探亲团返乡了。  相似文献   

13.
檀江林 《台声》2002,(6):16-18
从“亚太营运中心”到“全球运筹中心”1995年前后,台湾李登辉当局为阻挠岛内厂商大量转移祖国大陆设立生产基地,制定“戒急用忍”政策,采取种种手段限制厂商西进,而鼓励他们“南下”东南亚投资,并进而提出将台湾建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但随着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大批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血本无归,所谓构建“亚太营运中心”随之成为泡影。相反,那些敢于到大陆吃第一份螃蟹的台湾厂商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如统一、顶新、旺旺、汤臣等集团不仅在祖国大陆站稳脚跟,获利丰硕,而且也成为最受大陆欢迎的品牌。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延后退休     
据台湾统计部门称:今年前三季度,台湾青壮年就业人口减幅创下历史新高;而65岁以上的老年就业人口,却连续5年增加。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啃老族”越来越多,辛苦的父母只好持续扮演提供子女财务后援的角色,台湾社会“延后退休”趋势已形成。  相似文献   

15.
江林 《统一论坛》2002,(3):16-17
1995年前后,台湾执政的李登辉,深恐岛内厂商大量转移大陆设立生产基地会影响台湾经济发展后劲,提出“戒急用忍”政策,采取种种手段限制台湾厂商西进,而鼓励他们“南下”东南亚投资,并提出将台湾建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大饼。但随着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大批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血本无归,所谓构建“亚太营运中心”随之化为泡影。相反,那些敢于到大陆吃第一份螃蟹的台湾厂商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如统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是台湾企业的出路问题。回顾100年前,清朝末年,中国积弱不振,甲午之战,败于日本,台湾因此被迫割让。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回归祖国。由于内战,台湾旋即再与大陆分离。在上述两种局势下,两岸隔海相望、不再往来,共有100年的时间。台湾百年孤立的后遗症,现出台湾同胞有些“自悲情结”在国际野心家的暗中支持下,一些人的这种“自悲愤结”转化为“自大情结”,踏上“台独”的邪路。这真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近10年来,冷战结束,海峡开始解冻,两岸也开…  相似文献   

17.
明日之约     
举起久违的棒球棒,我盯着球飞来的方向。在挥棒的一瞬间,我止不住自己的泪。在周围的队友或对手中,我看不见来自台湾的游家姐弟,看不见他们挥棒时的潇洒动作,听不见他们投入的吆喝。我也无法再在赢球后和他们同用闽南语欢呼着“好球”,在输球后自我解嘲般地摇头叹气“真衰”……游家姐弟来自台湾花莲,几年前随从商的父母来到大陆。初来乍到的他们,眼里因陌生充满了迷茫,在学校插班时也总是坐在角落里默默不语。仿佛海峡两岸隔开的不仅有岛屿与大陆,还有人们的心。小心翼翼想要探知对方的世界,却又害怕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生长的孩…  相似文献   

18.
庄文 《政协天地》2009,(2):49-51
福州到台湾的基隆只有150海里的水程,从福州的平潭县东澳镇到台湾的新竹不过是68海里,是中国大陆到台湾的最近距离。20年前,一位作家在作了“台湾海峡两岸行”考察之后,用形象的语言写道:“一衣带水,不是楚河汉界;浅浅海峡,有大陆架相连,精卫鸟们是知道的!”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历史上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具有“官方、正统、主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他祖籍宁波.出生上海,幼年离沪随父母到台湾,是一位来自台湾的企业家;他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建筑研究所、台湾政大企管研究所,钟情于建筑业;他在不经意间来到了大陆西部,组建企业,开发房产,创办学校,被授予“河津市荣誉市民”的称号;他心系农民工,来到上海探索职业教育跨地区合作办学模式,为的是要让农民工有一技之长;他,就是被誉为第一个到大陆西部河津投资的台商吴朝辉先生。  相似文献   

20.
《就业与保障》2010,(8):55-55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台湾社会近7成3的职场新鲜人考虑往大陆发展,最想去的地方是上海;有1成1的新鲜人已找到大陆的工作机会,新鲜人普遍希望在大陆领到比台湾高的薪资,平均期待月薪新台币43642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