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正>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责的主体。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开创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必须提振全体政协委员昂扬奋进的“精气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政协委员有了振奋、饱满的“精气神”,就能把政协事业放在心上,把委员责任扛在肩上,在认真履行职责中守正创新、担当作为。  相似文献   

2.
深化改革开放,工作千头万绪,机遇稍纵即逝,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如何来完成时代赋予的这一光荣使命?第一要紧的还是要秉承和发扬改革的精神。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一位伟人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在“鹿城”海南省三亚市,有一位立志要当“鹿中之皇”的残疾人。他叫洪仿毅,13年前,他泪别家乡,爬向城市,靠300元起家,办小厂,开商店,建酒楼,创立文化城,至今已拥有近3000万元的资产。他回报社会,造福桑梓,扶残助残,谱写了一曲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赞歌。  相似文献   

4.
刘剑英 《湖湘论坛》2000,13(2):14-15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人摆脱贫困落后的热望和因理论滞后而造成的教条主义空谈习气,邓小平同志疾呼:“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是.邓小平同志集我党几十年历史经验之精华,以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5.
将精神无限夸大,视为万能,是行不通的;将精神无限贬低,视为无用,是错误的。两极相通,都将用来严重恶果。不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顶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党的十五大依据观小平的上述思想,对世纪之交全党全国人民四有的精神状志,提出了明…  相似文献   

6.
<正> 小平同志最近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的确是击中时弊的警世之言,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回顾人类的进化史,就会发现,它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飞跃,无不是闯与试的结果。人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从茹毛饮血到火烧熟食,从风餐露宿到筑室而居,从发明骨针、石珠到发明石(石奔)、石斧,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等等,都是通过反复试、反复闯而实现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我们的祖先仍然崇尚并善于闯与试,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发明,从石铲、石镰到青铜器、瓷器、纺织的创造,从氏族部落的消亡到国家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到奴隶社会的王权世袭,都是我们的祖先敢于并善于闯与试的明证。历史向我们昭  相似文献   

7.
张家港市之所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自身实际出发,塑造了一种地方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充分肯定的,并亲笔题词的“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正是张家港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张家港精神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地说这是一种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创大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搞了20年,机构改革也搞了20年,却总也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针对机构病的“抗药性”,面对跨世纪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邓小平早就指出:  相似文献   

9.
“大胆地闯”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敢于开拓、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凭借这种“大胆地闯”的实践精神,创造出了一个个成功的范例。在跨世纪的征途上,要完成十五大提出的历史任务,仍然需要克服种种思想障碍,在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前提下,继续发扬“大胆地闯”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王鸽群 《今日广西》2010,(15):10-12
“你们真幸福,享受的文化生活不亚于京城,不出村门就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桂剧。”“是呀!我们村不仅爱演桂剧、爱看桂剧,而且这种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1.
青年代表着未来,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这是历史反复证明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邓小平同志也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  相似文献   

12.
邓俊峰 《前进》2013,(5):55-55
敬畏,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领导干部保持敬畏之念,不仅是一种人生智慧,更关乎党性修养和作风品行。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所谓“怕”,就是敬畏。实践证明,那些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领导干部,即便现在不出问题,也难保将来不出问题;即便在这个地方不出问题,也难保在别的地方不出问题。而那些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自觉做到防微杜渐的有“畏”之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正所谓,当官之人,有“畏”方能有“为”。  相似文献   

13.
权力的余威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自己的影响。鉴于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日益抓紧,明路堵住了,却不妨走暗路。在任时不能顺利达到这一目的,那就在离任时再走这条路。权力递延、权力转嫁、权力接班,正是这种权力影响的多种拓展催生“弃官从商”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说“比”     
<正> 比,就是比赛,就是竞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弘扬“比”字精神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具备“比”字意识,增强“比”的紧迫感。然而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比什么”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当今社会上有两种比,一种是比创造,比奉献,比事业。这种比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是一种“正比”。因为有了这种“正比”,深圳人才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效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倡导敢闯、敢冒,进而形成“闯”、“冒”精神。认真探讨这种精神,对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激励人们踊跃投身于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深远意义。一邓小平的“闯”、“冒”精神,从广义上讲,包括含义深刻、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1)“闯”、“冒”什么。“闯”,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理论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正>渝中区人大代表刘有端履职起来的认真劲,会让很多人佩服。一条路走不通,就换种思路换条路走,非要把认准的事情做透彻。在渝中区人大代表、重庆马龙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有端的建议中,有一份特别显眼。相比其他建议,这份厚了许多。里面的纸张新旧不一,上面还用红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备注,并单独用一个牛皮纸袋存放。  相似文献   

17.
陈传善 《群众》2006,(2):30-3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同样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而“三创”(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正是构建“和谐江苏”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正如省委书记李源潮所说:“如果所有的人都充满着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都竞相开展创业创新创优的实践,‘两个率先’的事业就会活力无穷,江苏的未来就不可限量。”构建“和谐江苏”必须弘扬“三创”精神。文化与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纯粹的经济活动,也不存在纯粹的文化活动,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三步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邓小平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做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学习这个战略决策,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三步走”来之不易建国以来,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发展战略步骤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由“稳步走”、“跑步走”、“小步走”、“转向走”到“三步走”这样曲折的过程。1.“稳步走”。这就是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试验思想的丰富内容 邹卫邦在《政工导刊》1995年第11期撰文,认为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邓小平十分重视运用试验的方法。邓小平试验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他对试验的目的、对象、原则、范围、步骤、方法和意义都作了全面的论述,而贯穿在这些论述中的基本精神就是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胆子要大,要敢闯,敢“冒”;看准了就干,不争论;允许多样性,不强制;从“死胡同”里找出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  相似文献   

20.
武洁 《公民导刊》2006,(4):53-53
前几天看到一条消息,说在“十五”的后三年,广东省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481.8亿元,专门解决农民的“行路难”、“看病难”和“读书难”的问题。的确,近些年来,很多地方的党委、政府,都不断地加大投入,使当地农民的“三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和改善。但在不少地方,“三难”问题仍然比较明显。“行路难”是一个最基本的困难。早在很多年以前,农民们就发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可修路又谈河容易?所以至今,有些地方的路修好了,也有些地方的路没有修好,还有些地方的路修好了又坏了。许多的农民,仍然面临着出门难、进城难和运输难。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路,农民们常走,领导们不常走,甚至几年都不走一次。所以虽然农民们强烈地反映“行路难”,而当地的领导们却感觉不出这种“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