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伟 《群众》2023,(5):12-13
<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推动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区域消费链条上的关键枢纽。在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徐州商圈”集聚效应等被列入2023年重点工作。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之首、  相似文献   

2.
<正>结合超大城市特点,对标国际一流商圈,吸引国内外高端商业品牌和资源集聚,提升高端购物、文化旅游、金融商务等功能,打造一批全球千亿级顶级商圈是推动北京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挥首都城市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动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商圈是城市消费状况的缩影,也是促进居民消费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资源成本要素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吕红 《求索》2008,(2):10-12
资源型城市对资源要素的集聚、耦合、调整、优化等运行应付出多元要素成本,这主要涵盖资源开发权的获取成本、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区域发展成本、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政策规制成本等层面。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旨在深化对资源成本要素有机构成的经济分析,探索构建有效发挥资源成本要素的科学体系,寻求资源成本要素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帕累托最优,实现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在大伦敦由小变大的规划发展过程中,"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组合城市"和"区域规划"等规划主张对伦敦城市格局、产业分布和区域规划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宝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优化空间战略规划布局;采取大区域视角,引导城市有序发展;突出中心城区的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动功能等等。在分析广州城市规划发展的变革及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借鉴大伦敦城市规划发展的经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广州建设成为引领型全球城市:要充分考虑广州的资源环境承载限度,科学控制城市规模;在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调整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协同发展;重视广州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特色,整体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开展广州城市品牌塑造与营销,建设"活力全球城市"。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营销过程中,营销资源通过营销能力转化为城市价值,对营销活动的成败有极重要的影响。营销资源由固有资源、建设资源和支持资源组成,大部分来自城市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网络环境。由于城市所需的营销资源依赖于外部网络,因此城市必须根据其来源和内容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以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普遍。产业集聚效应在给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合力,共同发挥集聚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现状入手,评估集聚效应给集聚区的企业带来的好处,全面透视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小企业在产业集聚效应下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措施,对研究中小企业在产业集聚效应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性能源问题凸显和我国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确立。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表现出从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城市,从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从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城市经济,从工矿职工到现代市民的转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杭州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中的"城市"当作一个生命有机体来看待,走出了一条独具杭州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大系统的重要一环,杭州城市管理在不改变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坚持以自我更新能力的提高为立足点,进一步加快了自身的信息化与现代化,积极进行着有机更新的尝试与探索,其中强势推出的数字城管,无疑成为了杭州城市管理有机更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一、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国民意识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龚强  ;蒋涤非 《求索》2014,(5):178-182
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期,新城市空间开发建设始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价值体系,诸多城市问题对营造良好的新城市空间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现代新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推动其发展演进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城市设计思考的角度,分析讨论了营造良好城市形态的设计策略,旨在通过这些设计策略在新城市空间中形成富有活力且具有优质公共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显现,区域差距依然存在。中心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区域空间发展的增长极。它通过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实现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辐射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建设。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难免会产生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生态承载力不足等"城市病"难题。  相似文献   

11.
安北平 《传承》2013,(7):126-127
黔桂走廊经济带的形成主要是抓住西南出海大通道建成的新契机,借助黔桂铁路沿线改造的机遇,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进一步突出、完善河池经济、文化中心和带动三大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冯娟 《传承》2013,(5):126-127
黔桂走廊经济带的形成主要是抓住西南出海大通道建成的新契机,借助黔桂铁路沿线改造的机遇,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进一步突出、完善河池经济、文化中心和带动三大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型城市发展在国内外的巨大挑战下陷入困境,转型面临诸多约束。面对种种约束,资源型城市转型关键在于发挥出人的创造力,以克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劣势。  相似文献   

14.
刘卉 《求索》2010,(4):47-48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启动,将会产生巨大的直接投资效应,中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吸引FDI的机遇,要想在吸引FDI方面取得质和量的突破,必须发挥集聚效应吸引FDI、挖掘和打造吸引FDI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以及确定引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微言博语     
@栖云雅轩1719: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无疑是促进各地城市治理与社会公平的一声发令枪。@常寻是道只: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的巨大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16.
蔡晓旭  张佳 《前沿》2013,(4):70-71
科技人才资源的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动过程的一种现象,科技人才通过流动集聚为自身创造较多发展机会,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带动优势领先技术或学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断发展,产生社会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软件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科技人才资源的集聚现状与不足,研究了科技人才资源的集聚影响因素,从而为江苏建立吸引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相同或相似产业的集中现象。文章首先阐述了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平顶山市进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其次从经济效益、集群效应发挥和竞争力三方面分析平顶山市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并试图探寻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集聚能力的提升,加快资源性城市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姚志文 《今日浙江》2008,(21):38-39
社会工作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治理与和谐发-展需要一大批社会工作人才。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既是便民利民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更是城市治理与和谐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集聚的有效载体。“81890”的实践探索,为创新城市治理与和谐发展所需的社会工作人才开发模式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赵祥 《岭南学刊》2013,(4):98-103
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不高,并在动态上呈下降趋势。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着"高专业化、高集聚,高专业化、低集聚,低专业化、高集聚,低专业化、低集聚"四种不同类型,其中实现了海洋产业高专业化、高集聚的地区数量最少,海洋产业集聚的增长极功能尚未显现。因此,应努力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培育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城市圈的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大批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但总体而言圈内产业集聚规模偏小,尤其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必须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目标出发,在做大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圈内空间布局,突出城市圈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